本地贷款

汇思

2001年02月22日

本地贷款

正当本港经济强劲复苏之际,为何本地贷款却表现呆滞?

尽管自1999年第2季开始,香港经济呈强劲的「V型」复苏,但是本地贷款表现仍然呆滞,仅于2000年8月才再次录得轻微的按年计算正增长。这个现象并不寻常,因为在过去的经济周期中,本地贷款增长只会比经济复苏迟起步一至两季。以往的数据显示,本地贷款与本地生产总值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本地贷款的升跌一般较本地生产总值迟一季才显现出来。可是,在目前的经济周期中,两者的时间差距接近一年,反弹的力度也有天壤之别。本地贷款连续两年收缩,是绝无仅有的。当然,1998年金融危机的严峻程度也是前所未闻的。为了更深入了解造成这次不寻常现象的原因,我们非正式地谘询了几家活跃于本地贷款市场的银行。这次非正式调查的结果相当有趣。

受访银行一致认为贷款需求疲弱,并同意这与物业市场下调有关,因为一直以来物业市场都是推动公司与私人贷款增长的主要动力。1998年金融风暴引发物业市场急速下滑,是没有人可以预计,亦无先例可寻。这次震荡令发展商觉得物业市场的前景存在很大程度的不明朗因素,因此即使经济强劲复苏,但发展商对参与大型建设项目表现仍然十分谨慎。结果,来自售楼的现金收入用作减债,使资产与负债比率下降,物业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也因而大为缩减。即使地产发展商有融资需求,也只是把握银行竞争激烈的机会,将现有贷款重新融资,争取更优惠的贷款条件。

住宅按揭需求的情况也大致相同。物业价格大幅下挫,令大批业主变成负资产一族,因此都不想「细屋换大屋」。物业市场的不明朗因素也影响了潜在首次买家的购买意欲,他们都对置业保持审慎。地产发展商与置业人士是否过于审慎,没有人可以置评,但事实是银行贷款恢复增长与经济复苏的时间相差几乎是通常的4倍之多。

在供应方面,受访银行表示紧接着经济前景改善,以及坏帐与信贷风险对资本基础造成的压力减退,它们已随即开始放宽贷款政策。同时,自1998年末存款开始回升,令银行持有庞大流动资金,也是促使银行放宽贷款政策的原因之一。然而,由于物业价格大幅滑落,因此抵押品的价值也大为下降,令银行的贷款能力受制。因此,贷款并没有紧随经济复苏恢复增长,反而在供应充足与需求疲弱的情况互为影响下,贷款利率大幅下调,尤其是住宅按揭方面,相信大家对此并不陌生。

有趣的是,这次谘询发现了两项结构性转变,可能是妨碍贷款增长的原因。虽然有关的影响仍属轻微,但都是一些重要的发展,需要密切留意。首先是人民币资金的供应有所增加。我们获悉越来越多在内地设有生产设施的银行客户能够透过抵押其厂房,或出示香港银行发出的备用信用证,直接向内地银行取得人民币贷款。这种情况减少了厂商向香港银行借款,以资助其内地业务的需要。此外,厂商除了可享有较低的人民币贷款利率外,更可避免出现货币错配的情况,因为他们的支出大都以人民币为单位。若没有人民币贷款的话,这类业务所需资金大多会以香港的一般用途贷款形式提供,因此上述的发展对香港的本地贷款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就是以所谓的「记帐」方式进行的交易数额越来越庞大。透过这种方式,海外进口商直接把货款存入出口商的帐户,而无需如传统贸易融资般使用信用证。这种情况大概反映部分进口商的议价能力提高了,透过这种机制,他们可以省却安排信用证的费用。至于出口商方面,他们仍然可以把应收帐款贴现以取得资金(即代理收帐安排)。

股票市场与债务市场的融资也是原因之一。不过,前者的集资情况对银行影响不大,原因是不少近期上市集资的都是新成立的科技公司,而银行对这类型公司的贷款兴趣不大。银行觉得后者的发展影响比较大,尤其新发行的港元公司债券在1999年录得显著增长,并于2000年持续上升。不过,由于银行本身也是这类公司债券的主要投资者,所以这可能只是融资形式的转变,实质上并没有太大变化。无论事实是否如此,为了开拓更多金融中介渠道,以强化本港金融体系,我们欢迎这个发展方向。

 

任志刚

2001年2月22日

 

此处可参阅有关认可机构贷款及垫款的统计数据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01年0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