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放缓

汇思

2001年02月08日

美国经济放缓

美国近期经济增长步伐突然放缓,使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决策当局其实有很多空间,可以将这次无可避免的经济调整转化成为持续增长的动力。

过去几个星期美国的消费及商业信心减弱速度之快,肯定使很多一直注意美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家都感到意外,我估计当中更不乏一些任职于联邦储备局的专家。近至11月15日的会议上,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仍表示美国经济存在通胀压力,但事隔不过10个星期,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却已先后两次调低50基点,合共100基点。

1月31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减息,联邦储备局当日发表新闻稿解释这项决定,提到消费及商业信心进一步减弱,但对信心减弱的原因却语焉不详。该稿只约略提到「能源价格上升」,使信心下滑「加剧」,并指出「部分基于这个原因,零售业市道及资本设备的商业开支明显减弱」。该稿续称:「在此情况下,制造业大幅度减产。基于存货及资本设备出现潜在过剩,生产及需求作出调节,而新科技似乎更加快了这调节的步伐」。

我不大明白「潜在」一词在上文里的意思,但最后这句话似乎反映联储局承认存货及资本设备可能已经过剩。大家都看过一些报导,知道美国2000年投入资讯科技的资本开支,较整个70年代的总数还要多;而在1995年至1999年期间,有关开支的每年平均增长率徘徊在10多个百分点的水平,但2000年却录得远超过20%的增幅。这样看来,投资过剩的情况似乎甚为明显。因此,现在可能已是资本支出过剩导致典型经济周期的开始。

上面提及联储局认为新科技加快了生产和需求对过剩现象的调节步伐,这看法颇为有趣。我当然希望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原因是到了过剩的存货及资本设备逐渐被吸收后,生产和需求同样会加快面对经济回升的调节,代表令人不快的经济低沉时期可能并不如想像般长。

但资讯科技的资本支出过剩,为何就能这样迅速地削弱消费信心,以致近期的数据出现这样大幅度的下滑?当中过程又如何?答案并不清楚。对于美国消费行为模式的分析,我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但我会较留心在宏观层面上一些影响消费行为的变动因素,如收入、储蓄、财富及失业率等,以助了解个中情况。无疑美国金融资产在2000年大幅度向下调整,科技股牵涉的大量财富化为乌有,但除此之外,以上几项变动因素的表现却并不怎样令人担心。事实上,去年间联储局言论所反映的忧虑,也只是基于通胀压力可能上升,而并非与经济放缓有关。由此来看,尽管过去几年美股劲升,创造不少财富,但其后财富蒸发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似乎不小。

传统以来,美国储蓄率都偏低,因此消费者参与股市买卖便特别容易受到股价升跌影响。若消费意欲是由资产价格上升所牵引的话,情况就更坏。在这个科技不断革新的年代,金融市场很难可以为资产准确定价及提供可靠的价格指标,形成金融资产大幅波动,上述情况便更甚。即使这样,幸好科技创新的巨轮仍不断向前滚,生产力及经济增长也有很多进一步向上的潜力。此外,美国当局在财政及货币政策方面也有充裕的空间,推行适当措施或先发制人,或及时纠正,使这次无可避免的经济调整可以在短时间内纳入正轨,成为持续增长的动力。

 

任志刚

2001年2月8日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01年02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