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汇率

汇思

1999年09月23日

固定汇率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亚洲金融风暴为香港经济带来的调整是痛苦的,但结构性的调整亦为香港稳步的复苏提供了扎实的根基。

一般人认为,固定汇率遇上外来的冲击,所带来的经济调整期,需时会较浮动汇率的经济调整期长。这个说法有其道理。因为从理论层面分析,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用以微调经济的手段自然减少了一种,因而调整过程亦会少了一个「自由度」。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

我们可以假设汇率一旦下调后,出口若以货量计算将会增加,进口则会减少。但假若对进出口的总货值都引用同样的假设,就会犯上错误。因为即使汇率调低了两成,令产品的进口价格上升两成,这并不代表我们对每种进口货品的需求数量会相应减少。例如白米,纵使加价两成,我们不是每天同样都要吃饭吗?相反,本地产品输往海外市场的出口量,虽然可能会因为汇率调低两成而增加,但升幅却可能未必一定是超过两成。于是,进口总值便会不跌反升,而且升幅更可能会远远大于出口总值的升幅。换句话说,国际贸易差额不但不会改善,反而可能会恶化。就如国际金融贸易经济学课本中说,国际贸易差额与汇率间之关系,完全取决于进出口供与求的四项「弹性程度」,如何互相影响而定。

香港大部分的日用必需品都是进口的,例如食水、食品,以至建筑用的沙粒,都是从外面输入的。这些必需品的需求稳定,所以对价格改变的弹性极低。我们出口的消费品,如衣物、玩具、电脑等的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弹性虽较高,但即使价格贬值两成,却并不表示会多销两成。

若一个经济体系选择下调汇率,可能会令当地的国际贸易差额恶化及国际收支差额变坏。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将要动用更多财政资源来偿还外债。外来直接投资的资金和组合投资的资金都会暂时抱持观望态度,等待汇率进一步下滑后才再作投资。但与此同时,本土资金却可能溜走,令到形势变得险峻。在金融市场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形势下,坐拥庞大资金的国际炒家将会乘势大举进击,大量沽空当地货币,幅度之大,与当地经济问题的严重性根本不符,结果令当地货币的贬值陷入失控的地步。最后,更可能会出现金融体系崩溃,届时整个社会所承受的痛苦将会比采用一个有可信性的固定汇率的代价大得多。一些主张汇率自由浮动的人认为,市场的无形之手自然会引领一个自由浮动的汇率至一个适当水平,但实际情况却往往并非如此。

浮动汇率以外的另一项选择,就是固定汇率。坚守固定汇率便要忍受可能较长而艰苦的经济调整期。在这个过程中,市民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苦口良药,这付出是有价值的。

固定汇率带来的经济调整期虽然较长,但以香港的情况来说,实在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如果更改汇率制度,不但未必可以达到预期的国际收支差额效果,更可能会陷入失控的地步。对于某些国家来说,汇率调整或者是可行办法,亦可能是解决困难的捷径。但这些亚洲地区的「成功」例子,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因为施行了某种形式的限制,如外汇管制,使汇率调整不致失控,才能达致「成功」。在香港,众所周知,这些管制是《基本法》所不容许的。

视乎每一个经济体系的特色来看,调整汇率可能是一个比较容易解决困难的办法,但这个做法往往会成为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绊脚石,对整体经济的长期发展构成障碍。读者知否自金融风暴爆发以来,按比例计算,香港私营机构的重整个案,若与复苏看似较快的地方相比,数目其实可能更多,而且还陆续有来,有助香港的经济打好根基,稳步前进。

 

任志刚
1999年9月23日

 

此处可参阅有关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进一步资料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1999年0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