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

匯思

2000年06月29日

貨幣政策

幾乎所有地區都以貨幣穩定為首要的貨幣政策目標。雖然達致目標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大家的共識是這個目標絕對不可以被其他短期來說可能更具吸引力的目標所混淆或取代。

繼1997年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各個國際金融論壇對不同匯率制度的利弊展開了詳盡討論。不過,在這些論壇上,與會者討論這個問題的出發點,通常都是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和達致有關目標的機制。在這個範圍內討論匯率制度,其實是很合理的,因為無論匯率有多重要,它始終只是達致貨幣政策目標可還擇的一種工具。

當然,在這類討論中要得出一個概括的結論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必須考慮到個別經濟體系的情況,例如經濟結構,以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社會大眾的期望。可是從現有的制度看來,大家似乎都有一個共識,就是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是維持貨幣穩定。此外,世界各地的金融專家和決策者也似乎認同若政策要有公信力,貨幣穩定這個目標必須非常明確、突出,即使有其他可取的目標,也不容許夾雜其中。長遠來說,穩定的貨幣有助達致其他理想的目標,例如是高增長和低失業率。此外,由於貨幣政策工具有限,只可以選擇利率或匯率其中一種。用一種工具來同時達致多個貨幣政策目標,國際公認是一個根本不切實際的做法。

有關的討論也指出,為了鞏固貨幣政策的公信力,必須對貨幣穩定作出清晰明確的定義。以現有的制度而言,比較常見的定義是低通脹。不過,對於以外貿為主的經濟體系來說,由於本地價格主要取決於貿易夥伴的價格,所以貨幣的外在價值保持穩定,即固定匯率,通常是更為適合的定義。隨著市場趨於全球化,對貨幣政策目標定下清晰明確的定義益發重要,對於經常受流量高、波幅大的國際資本影響的小規模開放經濟體系來說,這一點更為重要。因此它們在推行貨幣政策時,多定下明確的目標通脹水平,或運用規範化的貨幣發行局式匯率制度。

當然,各經濟體系須衡量有關的成本效益,因應本身的情況決定哪個貨幣政策目標最適合,以及應採用怎樣的貨幣機制來達致這個目標。一般認為無論有否定下明確的目標水平,要維持低通脹,就只有利率這個貨幣政策工具,並且必須讓匯率自由浮動。然而,視乎經濟體系對外貿的倚賴程度,匯率始終會影響當地價格,因此在行使酌情權決定利率時,也須考慮匯率因素。一般來說,匯率通常都是以折換成美元的兌換價來表達,所以本地貨幣與美元的息差會對匯率造成影響,對於可以在全球市場自由買賣的貨幣,其所受的影響就更大。這種情況往往令釐定本地利率的酌情權受到限制,經濟體系對外貿倚賴的程度越高,所受的限制也就越大。事實上,細小而且真正開放的經濟體系若同時也是高度倚賴外貿的話,它便不會有真正獨立的利率政策,可以不受全球,特別是美國的利率走勢影響。

在這些論壇上,大家也同意若要維持固定匯率,無論是否透過貨幣發行局制度達致,有關經濟體系的利率必須跟隨掛勾外幣的利率走勢,貨幣管理當局無從控制。當然,若我們考慮到穩定匯率以外的其他目標時,我們可能會覺得另一種貨幣的利率水平並不時常「適當」。這些其他目標,例如促進經濟增長、製造就業機會或穩定物業價格等,可能在短期而言都十分吸引。然而,我們必須緊記這些目標都不是「適當」的貨幣政策目標。不過,有時候以利率來達到這些適切的短期目標的誘惑和政治壓力都很大。但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堅決抗拒這些誘惑和壓力。國際經驗清楚指出,貨幣政策若要在市場全球化的環境下,在本地和國際上建立持久的公信力,就必須有明確和貫徹的目標。

 

任志剛
2000年6月29日

 

此處可參閱有關聯繫匯率制度的進一步資料

有關刊物: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0年0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