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金融優勢

匯思

2006年09月28日

香港的金融優勢

國際金融市場的焦點逐漸轉向亞洲,憑着具備世界一流基礎設施的優勢,香港作為區內的國際金融中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地位更為鞏固。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抱負,例如渴望能夠10秒內完成100米短跑、會考科科「A」、大學畢業拿到一級榮譽學位、高爾夫球差點(handicap)變成單位數、擁有一座別墅、成為億萬富豪或者身體健康。有些抱負較易達到,有些可能只是妙想天開。但不管怎樣,沒有抱負的人生便會沉悶和無意義。我們既應發揮想像力,探索人生廣闊的領域,同時也要腳踏實地,明白自己的極限。

一直以來,香港都有抱負成為很多範疇的國際中心,其中有些方面更已在法例中訂明並納入發展的藍圖裏。面對全球以市場為本的大環境,香港要成為一個國際中心,必須先要成為相關國際市場的所在地。例如,若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至少香港需要成為主要的國際金融市場的所在地。由於金融基本上就是要融通資金,撮合投資者與集資者的需要。若香港以外(包括內地)的投資者與集資者都利用香港的資金融通渠道,我們便有資格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一個地區要成為某一商品(現貨或期貨)或服務的國際中心有幾個重要條件。我認為其中兩個最具關鍵性:第一是擁有具成本效益、高效率及安全的市場基礎設施,其中包括供經紀及市場莊家等中介人使用的交易平台,以及支付、交收、結算與託管機制。第二是商品、服務及其衍生工具的供應商與用家都樂意使用該處的市場,這本身又取決於幾個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場要有足夠的流通性,並能夠有效及準確地發揮定價功能。

因此,若我們有意成為某個範疇的國際中心,並推動香港成為有關國際市場的所在地,我們便要努力營造上述條件。近年資訊科技發展迅速,要建造適當的市場基礎設施不難,尤其是硬件設施部分。此外,由於基建項目往往是公共項目,即使私營部門不願意政府部門亦有充分理由提供,資金方面應該不成問題。

相比之下,要令市場人士願意使用香港作為交易陣地卻較為困難,尤其是有關的國際市場早已立足於其他地方。以紡織品製造商為例,為鎖定生產成本需要以期貨合約形式按特定價格買入未來交貨的原料棉花。製造商沒有理由不在成熟的美國期棉市場進行交易,更何況香港本身根本沒有這類市場。儘管這樣,香港還是可以在其他範疇努力爭取成為國際中心的,我們的外匯市場便是一個例子。香港的外匯市場交投相當蓬勃,有足夠的流通性,可以應付大額交易。我們這方面的配套設施堪稱全球最先進,對交收風險(即赫斯特風險)的管理尤其完善。加上亞洲時區內的經濟或買賣活動相當頻繁,由此產生的外匯交易的供求量應當很大。說到底,全球外匯儲備最豐厚的經濟體系,都已集中在亞太區。

目前全球經貿、金融、商品等活動的源頭正逐漸向亞洲時區轉移。如果說某些與全球金融活動相關的業務源頭大部分都已集中在亞洲區內,我並不會感到驚訝。鑑於金融交易活動及市場流動性往往會跟隨實際的供求來源和其相關資訊結集,有關的國際市場也應順理成章地轉移到亞洲時區。也許至少可以讓有關市場的參與者無需在辦公室留待到深夜才能回家。

內地正逐漸成為國際金融市場舉足輕重的參與者。而支持香港發展金融服務業及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是國家堅定的政策,這一點在國家「十一五」規劃中也有明確表示。落實這項政策其中的一個好方法,就是在符合成本效益及市場原則的前提下,鼓勵內地更多利用香港進行各種國際金融活動。

 

任志剛
2006年9月28日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6年0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