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国际投资头寸

汇思

2002年06月27日

香港的国际投资头寸

日前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香港的金融状况相当稳健。

政府统计处日前首次公布香港国际投资头寸、外债及有价证券投资的统计数字。若要全面评估经济体系的金融稳健状况,不但要看其公共财政、货币与银行体系等传统的统计数字,更要参考上述资料。香港作为开放型的经济体系及国际金融中心,不设外汇管制,国际资金流量相对本身经济规模亦相当庞大,有关国际投资头寸等数字便更为重要。

过去10年间主要发生在新兴市场的多次金融危机,反映不论国际金融机构或有关当局均未能及早识别及妥善管理金融风险,特别是有关系统性风险,导致问题演变成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很大程度上,这可归咎于当局缺乏有关经济体系的国际投资头寸资料,例如非银行类私营部门所承受的外债额。事实上,国际金融市场往往是因某事件触发才会赫然发现有关经济体系的负债(尤其外债)实况,但至此后者可能已陷入无力还债的地步了。

经济体系若能及时公布全面及可靠的国际金融状况资料,可让国际投资者及债权人能根据充足的资料来作决定,从而减少国际资金流向的波动及增进金融稳定,对高度倚赖或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经济体系来说,作用更为明显。

政府统计处刚公布的数字显示,香港拥有的对外资产额远远超过对外负债额。此外,香港去年底的对外资产净额为2,720亿美元,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168%(2000年底是137%),远远超出其他有公布同类数字的经济体系的比率。目前公布这类数字的经济体系不算多,但在这些经济体系当中(包括七大工业国、澳洲及泰国),只有日本的36%比率是显著较高的。为配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标准,公布这类数字的做法会逐渐普遍,我们日后将可更易于比较。由于新加坡并无官方外债,却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估计它的金融状况会是相当稳健的。

再看香港最新公布的数字,可见2002年3月底非银行类私营部门的外债额估计只有310亿美元(其中短期外债只占33%),而在2001年底的对外资产则达2,020亿美元。此外,由于香港政府并无外债,相信香港像近年某些新兴市场一样发生债务危机的机会极微。另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信贷突然大幅收紧,但香港非银行私营部门仍能应付自如,原因之一是其所持的大量对外资产发挥了缓冲作用:国际收支平衡统计资料显示,本地企业在1998年曾出售190亿美元离岸资产,以应付资金需要。

另一点要注意的,就是海外投资者来港的直接投资(在2001年底为4,290亿美元),多于香港在海外的直接投资(3,600亿美元)。但就有价证券投资而言,即使不计入约1,000亿美元的外汇基金的海外有价证券投资,香港的海外投资额(在2001年底为2,100亿美元)却是海外投资者在香港投资额的接近两倍。

总括而言,尽管当前经济环境困难,公共财政出现赤字,但香港的金融状况仍相当稳健。

 

任志刚

2002年6月27日

 

由政府统计处发布的有关新闻稿: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02年0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