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市场预期

汇思

2005年12月15日

管理市场预期

管理市场预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可藉着向市场提供客观分析资料及作出阐释,做好这件工作。

多年来我留意到金融市场的一个现象,就是金融市场往往对意料之外的事件反应强烈。随着资讯科技长足发展,让市场人士可以编写程式,在市场到达预定的触发水平时立即斩仓、平仓、增持或减持等,情况就更甚。市场的强烈反应往往令市场人士大有斩获,或蒙受巨大损失。假如市场人士是以银行贷款或运用衍生工具来进行买卖活动,那么市场的波幅便会更大。更甚者,市场异常的波动可能会促使市场人士或金融机构无法正常运作,引发系统性问题出现。另外,市场人士对市场动力的认识往往追不上市场创新的速度,而成功冒市场风险的回报又往往比成功管理风险的回报为高,也是造成市场对突发事件有强烈反应的原因。

当然,有人会指出市场会自行找到均衡点,因此无需监管机构多加干预。但正如我曾经指出,只有在最大规模以及流动性最高的市场,供求两方面都有无数的参与者,并有完善的金融中介渠道及披露资料机制,才会出现这个理想情况。这样完美的市场,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即使我们不喜欢也好,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还是需要规管的,以确保金融中介机制有效运作及金融体系稳定健全,从而保障公众利益。

然而,无论金融市场规模有多大,甚至几近完美,监管机构都深深明白,要尽可能避免令市场感到意外。这并不是说监管机构从不会采取市场意想不到的行动,例如是加息。事实上,有时是需要这样做,目的是向市场传递明确信息,从而产生持久的作用。但为了就政策改变作好准备及争取支持,监管机构通常会向市场提供大量分析资料,并强调会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来让市场作好准备。美国连续13次调高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每次调整幅度都是0.25厘,就是很好的例子。

由于香港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汇率稳定,我们无从自行厘定利率水平,但我们仍然向市场提供大量有关香港利率变化的分析资料。我们一直传递的信息是,香港的利率走势应紧贴美元利率,但短期内基于香港本身的独特因素,两者可能会存在显著差距。视乎这些独特因素而定,两者的差距可能会很大,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例如今年5月推出三项优化联系汇率制度运作的措施前的18个月。相信读者都知道,当时由于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以及猜测港元汇率可能会跟随人民币升值,因此即使美元已连番加息,港元利率仍然大幅低于美元利率。

当这些相信是暂时性的利率差距消除后(无论是市场自我平衡或因为金管局的行动造成也好),港元利率回到正常水平,即贴近美元利率水平的过程可能会来得很突然,造成不利影响。同时,港元利率还可能会过度飇升,即升至高于美元利率的水平,而存款及贷款利率的升幅又会比银行同业拆息的升幅显著。金融市场过度飇升是很常见的,但若能向市场提供相关的分析资料及阐释,便可以避免或至少缓和有关情况。金管局一直尝试这样做,同时银行业也一直很乐意发表它们对近期加息的意见。我们关注的是,暂时性的差距消失后,港元利率可能会过度飇升,加上市场上出现不同水平的最优惠利率可能会引起混乱,令大家产生错觉,以为银行竞相加息,情况失控。不过,我们相信即使利率过度飇升,幅度也很有限,原因是港元利率若高于美元利率,便会吸引资金流入,最终会触发强方兑换保证,总结余随之增加,银行同业拆息相应下调。

 

任志刚

2005年12月15日

 

有关《观点》文章: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05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