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特风险

汇思

1999年11月11日

赫斯特风险

任志刚按:我在9月初推出这个网上专栏时,曾说过会不时邀请金管局的同事为这个专栏撰文。专栏推出至今刊登的10篇文章都是由我写的,我想如果我还不实现承诺,便可能会引起外间批评,指我垄断篇幅。所以,我很高兴向各位介绍这个星期的撰稿人---金管局副总裁黎定得。在上星期《联系汇率的诞生》一文中,我经已多次提及黎定得。这个星期他会回顾历史,细说一件在25年前发生,但至今仍困扰着许多中央银行的事情。

 

「银禧」纪念(译文)

经过了25年的时间,赫斯特风险仍然存在。不过,随着即时支付结算系统不断发展,终有一天赫斯特风险会成为过去。

1999年是赫斯特危机发生第25周年。赫斯特银行是由西德政府当局下令关闭的,当时西德政府发觉该银行在汇市过度从事投机活动,以致无力履行责任。西德当局是在欧洲市场收市后,但纽约市场仍然运作期间采取行动。外汇交易的欧洲部分已结算,但当赫斯特银行倒闭的消息传到纽约后,所有涉及该行的交易均告中止,因此那些在欧洲方面已付了款的交易对手,未能在纽约收到相应的美元数额。

这次事件令中央银行开始特别关注涉及外汇交易支付程序的结算风险,因为这些交易的两个部分可能会在不同司法地区和不同时区结算。由这时起,「赫斯特风险」便成为银行和监管机构之间的专门用语。过了这许多年,人们仍然记得赫斯特这个名字,相信这是银行创办人始料不及,亦是不愿见到的。

虽然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加上全球各地的监管机构均致力减少风险,但是赫斯特风险仍然存在。幸好,由于大家都知道它的存在,所以都能尽量避免受到影响。我想经过这样长的时间仍未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是因为支付系统涉及许多复杂的技术性事宜,此外还有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就是外汇交易的最终结算必须经有关地方的中央银行,而且一般只会在该地的日终时才进行。不过,随着近年国家支付系统发展即时结算模式,情况已有所不同;假如交易中涉及的两种货币的即时结算系统能够适当联系起来,便能彻底消除赫斯特风险。CLS银行(持续联系结算银行)的成立,显示国际金融界正朝着这个方向迈进,预期CLS银行大约在1年后开始运作。该行的运作总部设于欧洲,为参与货币提供即时的外汇交易同步交收结算服务。由于技术性理由,CLS银行最初只可以让5至6种货币参与。不过,我们正研究港元作为第2批参与货币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我们亦正研究在香港推出美元结算机制,如果能够落实的话,将能为本港的外汇市场局部消除赫斯特风险。

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跟赫斯特风险告别。现下,当它的「幽灵」仍徘徊不去之时,我们不妨说声:「周年快乐!」

 

黎定得
1999年11月11日

 

此处可参阅有关结算及支付系统的进一步资料

有关文件: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1999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