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稳定的四项契机

汇思

2005年12月01日

金融稳定的四项契机

自由开放、规模适中而又先进的国际金融中心容易吸引国际资金,但由于这些资金往往流窜不定,决策者要维持金融稳定殊不容易。

一个经济体系是否容易出现金融不稳定,视乎很多因素而定,其中包括它的金融体制结构、对外来资金的开放程度等。若金融体制由寥寥几间国有银行把持,包办吸纳储蓄及遵照行政指令放贷,其出现金融不稳定的机会将会较小,因此维持金融稳定(不论以什么定义来界定)颇为容易。同样地,若实行严格的资本管制,维持金融稳定也相对较易,原因很简单:金融市场不用面对国际资金流窜不定(甚或狙撃)的威胁。

一直以来,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被公认是达致金融稳定的最大关键。即使在开放金融的大趋势及资讯科技不断创新的形势下,金融市场已全球一体化,但我认为上述看法仍然成立。举例说,若出现庞大的国际收支逆差,市场无可避免会预期汇率将会大幅贬值。另一个因素是金融机构的经营是否审慎:银行缺乏妥善的风险识别、计算及管理制度,便会较易受到冲击。此外,大家还可举出教科书里许多其他老生常谈的要素,作为维持金融稳定的关键。但基于近年国际金融的一些发展,我希望在此提出四个尤其值得注意的要点。

首先是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很明显地,全球一体化令金融市场较为开放,引起图快钱的国际资金垂涎的机会也会增加。像香港这类金融市场,由于货币完全自由兑换、资金进出自由(这受到《基本法》保障),并且与开放程度较低的市场相比,金融业务及金融市场运作自由(同样受《基本法》保障),使我们备受国际资金注意。国际资金一般都远较本地资金波动,其四处流窜的特性往往成为触发金融不稳定的原因。

第二是金融市场的规模。我认为是否容易出现金融不稳定与金融市场规模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关系。金融市场规模太小会缺乏市场流动性,难以吸引国际资金,以致这些资金进出所产生的波动都不会太大。相反,若金融市场的规模极庞大而国际资金数额相对较小,即使后者来去仓促仍只会轻不扬波,不足以对金融稳定构成威胁。假设其他条件相同,最受威胁的是规模适中的金融市场,它们有足够的流动性吸引国际资金,但不幸的是市场规模又够细小,足以令其短期趋势可以受到图短利的大户主导;加上操控活动有其吸引之处,市场波动以至金融不稳定的机会更大。

第三是金融市场本身是否具备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若为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市场成交额(例如以其占产值百分比计)便会较其他地方大得多,本地经济产值或源自本地经济活动的金融交易额也较逊色。要维持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稳定,远比要维持本土主导的金融中心的金融稳定艰钜得多;前者牵涉庞大的利益及举足轻重的大户。此外,国际投资银行界的着眼点也显然会有别于本地银行。举例说,要提醒前者经营要顾及长远的公众利益,往往不会有多大成果(当然这并不是说监管当局应该经常对它们,甚至本地金融中介机构作太多「指指点点」)。

第四是金融市场的先进程度。若金融中介渠道高度多元化,金融工具种类繁多,渗入金融体系不同环节,并备有先进的衍生工具,金融市场的运作变化便可能很难捉摸。对于1997至98年间恒指期货及外汇市场受到的跨市操控,大家仍记忆犹新。坦白说,我跟很多人一样,对认股证这项衍生工具对股市的潜在影响都感到有点担心。虽然理论上衍生工具有稳定市场的作用,但这些作用往往不明显,衍生工具反而变成了有点喧宾夺主。

香港在以上四点得分甚高,那就是说我们维持金融稳定的工作,也较其他地方艰钜得多。

 

任志刚

2005年12月1日



有关《观点》文章: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05年1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