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急速发展下,香港如何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

演讲辞

2004年03月19日

在中国经济急速发展下,香港如何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

任志刚,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

(于「龙腾飞跃:香港新经济定位」研讨会)

引言

首先,很多谢商业电台及明报邀请我作为这次研讨会的开幕主礼及主讲嘉宾。

主办机构为我定下了一个我认为很复杂的题目,是「在中国经济急速发展下,香港如何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在有限的时间内,容许我只在宏观层面就这个题目发表四个观点:分别是基本概念、实事求是、相对优势和发展策略。希望这四个观点能够为跟着下来的论坛讨论发挥引导的作用。

基本概念

最近,在讨论香港问题上,不时引用邓小平先生过去的言论,看来我亦要追上潮流。邓小平先生曾说过:「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这句说话非常简单,亦是至理名言。若果搞不好金融,经济是难以持续发展的。这一点不难明白,特别是对金融市场工作的人士来说。但这句说话是可以,亦有需要,从另一角度去演绎的,就是没有经济便不需要有金融。没有经济,金融是没有它自己的生命和发挥空间的。

所以,我们不要为金融而发展金融,不要纯粹为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品牌而盲目将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一套照搬过来。当我们埋首建立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时,我们要回到基本,切记金融存在的目的。

基本上,金融存在的目的有两个:

第一:金融即资金融通的意思,即是将储蓄资金带引到经济投资上,即是将资金从有剩余的地方带引到缺乏的地方。这便是「金融中介」的概念。所谓搞好金融便是要提供一些有效率、安全、有公信力及多元化的资金融通渠道,以引导资金,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增长。

第二:进行经济活动是需要有金融服务的支持,货币其中的一个功能是作为交易媒介,搞好金融便是要提供可靠的交易媒介,包括支付结算系统。

理解到这两个金融存在的基本目的后,便不难进一步理解到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是要有国际资金融通和国际经济活动这两方面的需要,才有其存在的空间。亦即是说,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是将不同地区的储蓄带引到其他不同地区的经济投资上,以及为国际经济活动,如外贸旅游等,提供一个安全、便利和有效率的交易支付结算系统。

搞金融出现本末倒置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因为金融的基本概念搞不清楚或被忘记了。最近在电视上见到一位外国的股票经纪讲话,她说新股上市活动是股票市场的衍生产品。听了之后,真令我啼笑皆非。股票市场的而且确是为很多人带来就业和赚钱的机会,但这个市场的基本目的是为股票这个金融工具提供流动性,从而吸引需要资金的公司去集资和有剩余资金的储蓄者去投资。有新股上市,令资金融通,是股票市场的基本存在原因。新股上市不可能是股票市场的衍生产品。基本概念要搞清楚。

实事求是

邓小平先生亦说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

香港要依照基本法第109条的规定,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这方面的工作上,我们是需要实事求是的。为什么这样说?在内地经济急速发展下,金融的需求是不容置疑的。这些需求包括将内地的资金融通和为内地经济活动提供支付及结算等金融服务。

但试想,将贵州农村的储蓄资金带引到宁波一间工厂在机器上的投资,香港的金融体系可以发挥什么角色呢?将昆明人民的人民币储蓄带引到浦东的基础设施投资方面,香港的金融体系又可以发挥什么角色呢?答案是无实际角色可以发挥!当然,香港的银行可以到内地开分行、吸收存款、做人民币贷款。但严格来说,这些香港银行在国内的分行已不是香港金融体系的一部分。

此外,我们亦不难想像到如果不能从地区性零售层面发挥我们的角色,我们可以尝试从批发层面着手。当国内的人民币储蓄资金经国内的金融中介机构收集之后,香港可尝试在无地域限制的银行同业市场扮演一个引导的角色,将人民币资金从零售存款银行的手上转到集中贷款银行的手上。但这个人民币银行同业市场的资金引导角色,是负责人民币结算的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的责任。原因是人民币的同业最终结算是要经过各银行在人民银行所开设的结算户口进行。这种安排亦是每个金融体系中有效实施宏观金融政策的基石,是不容动摇的,亦不能假手于人,或接受中央银行以外的机构参与。

再者,内地的法规,在仍然实行外汇管制的环境下,并不容许境外的银行在人民银行开设人民币结算户口(中银香港作为在香港的人民币清算行除外)。所以,在批发即银行同业的层面上,纯人民币资金融通的工作,香港能发挥的角色是有限的,除非外汇管制和有关法规可以解除,又另作别论。当然这个日子是会来临的,我们亦须作好充分准备,包括预先建造可以支持人民币交易的金融基础设施。但暂时来说,在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课题上,我们是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的。

相对优势

相对之下,在内地持续改革开放下,与内地有关的国际资金融通和国际经济活动这两方面的需求日增,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发挥的空间便比较广阔。

再次引用邓小平先生的讲话,他曾说:「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做点买卖,我们要好利用。」

面对这些商机,香港的金融界便需竭力争取以及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无论是外地资金要投入内地,或是内地储蓄要投资海外,香港必需有能力提供安全及有效率的金融中介渠道,以争取作为这些投资的交易平台。同样,对于内地与海外之间(包括香港)的国际经济活动,例如贸易或旅游所衍生的金融服务需求,香港亦应主动提供。

对于满足内地的国际性金融活动的需求,我认为香港在以下三方面是有一定优势的:

首先,涉及内地的国际资金融通与经济活动,大部分是需要用到外币(包括港币)的。香港并无任何外汇管制,内地则仍然有外汇管制。香港在这个范围的竞争力是肯定的。国企来港以港币上市及外国资金到香港投资国企股便是一些好的例子。实际上,内地机构亦大可利用香港其他金融中介渠道进行集资。对于这些极具潜力的商机,我们必须好好把握。

第二: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贸易增长快速,跨境金融活动亦随之增加。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寻觅较高的回报的国际资金,流通量亦较以前大增。本地资金投资本地市场的习惯,近年有明显的减退。这些国际资金,虽然有少部分是用兴波作浪的形式去赚钱,但大部分都是保守,对冒风险的胃口不大,以及注重风险管理的。在全球化大趋势下的一股大动力是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急速发展,因此,这些国际资金跑到内地的势头是非常强劲的,而最有效管理风险的做法便是经过香港这个有深度和达国际水平的金融市场,去进行投入内地的投资。

第三:在资讯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国际资金的流动性和速度都变得异常庞大,对消息亦变得异常敏感。要掌握市场脉搏,找寻高回报之余又要好好地管理风险,是需要在一个资讯科技发达及讯息流通自由的地方。香港在这方面的优势,在这个时区内,是肯定的。同时,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国境内的自由市场。香港亦能充分利用资讯科技去建造可供管理风险(如支付和结算风险)的金融基础设施。

发展策略

在充分了解香港所面对的客观环境以及拥有的相对优势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便不难描绘出一套发展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策略和具体范围。香港是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所以这个发展策略应是市场而非金融管理当局主导的。稍后的论坛的讲者是香港金融业的表表者,他们一定可以给予大家权威和专业的见解的。又再一次引用邓小平先生的讲话,他说:「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

金融管理当局的责任,除了像我刚才大胆地提出一些近乎「指导思想」的观点外,是为国际资金融通和国际经济活动在香港提供金融基础设施。本月初在香港工业总会的周年晚宴上,我已将这些金融基础设施的特色,以第二代国际金融中心应有的条件的形式,详细列明,相信在这个课题上有兴趣的人,都已留意到,不用我在这里重复再说了。另外,在具体发展范围内的个别建议,例如QDII和在香港办理人民币银行业务的下一步,无论源于业界或金管局,都是有可能要香港金融管理当局向内地的金融管理当局去反映和争取的,在这方面,一如以往,我们会尽力去做好本份的。

多谢各位,我预祝这个「龙腾飞跃:香港新经济定位」的研讨会成功。

最新演讲辞
修订日期 : 2004年0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