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在一九九七这一年内,香港的重要事项接踵而来;紧接回归中国,世界银行集团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香港举行年会。金融管理局致力向海外金融业人士宣扬香港在回归中国后将享有金融及货币自主权的讯息。此外,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加强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及更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事务更显重要。事实上,亚洲货币风潮的出现,正好彰显这种合作的切实需要及意义。
目标
维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原则已在《基本法》中清楚订明。随着香港进入过渡期最后阶段,金融管理局更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界,特别是中央银行组织的活动,以加强外界认识中国承诺将紧守「一国两制」的原则及香港继续维持货币稳定的能力。对于加强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以维持地区金融稳定,金融管理局也致力甚多。
为增进公众人士对金融管理局政策,以及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后的货币安排的认识,金融管理局采取主动及高透明度的讯息政策。此外,又为海外金融界举办多项特备巡回推介活动及讲座,让他们切实掌握香港回归祖国后仍享有货币及金融自主权的实况。
成果
促进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为推广香港作为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金融管理局充分利用研讨会、巡回推介及刊物等形式,向全球各地金融界宣扬这个讯息。在主办机构协助、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与三家发钞银行共同参与下,金融管理局于一九九七年二月及三月份分别在纽约、东京及法兰克福筹办了三次巡回推介,向海外金融业人士详尽介绍香港在过渡期后的货币及金融安排,同时亦取得传媒正面报导。
作为一九九七年世界银行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的部分推广活动,金融管理局于一九九七年三月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举办「金融市场一体化在亚洲的发展及香港的角色」研讨会。这个地区研讨会冠盖云集,获得多个国家的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及其他显赫嘉宾莅临致词,他们对香港未来在地区金融联系上的角色均表示极大信心。
鉴于欧洲单一货币欧罗将于一九九九年面世,并将带来重要影响,金融管理局于一九九八年一月举行第二届「卓越人士」讲座,探讨这项新货币的过渡过程及在国际上的角色。该讲座由欧洲货币学会总裁Willem Duisenberg博士负责主题演讲,日本银行当时的副行长永岛旭担任讨论嘉宾,并获得金融业人士热烈参加。
新闻及出版工作方面,金融管理局已加强本身网页的内容,增设新项目及以中英文载述资料。另又制作介绍金融管理局的光碟及录影带,让更多公众人士认识金融管理局的政策,以及货币与银行业的统计资料。除了中英文本并载的《金融数据月报》及《香港金融管理局季报》外,我们在年内亦出版了三本以香港货币及银行事务为题的书籍。在香港举行回归典礼期间,金融管理局亦藉着大量海外传媒代表齐集的机会,举行了多次资料介绍活动。
地区金融合作
金融管理局一直以来积极推动中央银行之间合作,藉此维持地区金融及货币稳定。为达到此目的,金融管理局已跟多家地区中央银行建立双边联系,并举行定期会议,就地区经济形势及监管事项交换意见,以及探讨合作发展金融基础设施与其他领域的工作。于一九九七年初,金融管理局与韩国银行及新西兰储备银行再签订多两项双边回购协议。
在地区活动方面,金融管理局继续积极参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与货币管理局会议。该会议辖下负责研究银行监管、金融市场发展及中央银行运作的三个工作/研究小组,已各自完成详尽的研究。金融管理局现时担任该会议辖下银行监管研究小组的主席。一九九七年三月,该会议第十三届副行长级会议亦于香港举行。
一九九七下半年金融风潮蔓延,激发地区金融合作更大的动力。一九九七年七月,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及货币管理局会议的行长会议于上海举行。该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主持,行长们在会上决定透过谘询本地有关当局及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致力研究协助该会议成员推行整顿计划所需的融资安排。此项决定具有关键作用,为其后于八月推出的泰国融资计划铺路,致使该计划获得该会议众多成员(包括香港)参与。在泰国融资计划中,香港承诺向泰国国家中央银行提供10亿美元双边掉期贷款,发放贷款比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放贷款的比率一致。香港提供贷款的条款与条件与其他双边贷款人的相同。
其后,金融管理局积极参与一系列会议,研究应付金融危机的方案。一九九七年十一月,连同香港在内十四个经济体系的财政部及中央银行代表达成《马尼拉协议》,其中金融管理局曾参与拟备协议内容。该协议提出四项计划,包括(一)地区监察;(二)加强经济及技术合作;(三)研究及设立有关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提供短期贷款的新机制;以及(四)设立亚洲区合作融资安排,以按照个别情况补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源。为检讨在亚洲爆发的金融风暴,亚洲及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经济领袖于十一月在温哥华召开会议;于十二月初,东南亚国家联盟联同「六市」(即澳洲、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及美国)财政部长亦聚首吉隆坡。该两个会议均对《马尼拉协议》表示支持。
为防范该类危机历史重演,金融当局对加强下述工作的共识逐渐形成:(一)增加公营部门及私营机构资料的透明度与披露要求;(二)加强监察;(三)促进区内金融稳定;以及(四)在亚洲发展具深度、高度流动及成熟的债券市场,以解决区内中介机制落后的问题。
作为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积极支持以上计划。例如,金融管理局于去年曾参加新兴市场经济体系金融稳定工作小组,该小组已完成有关加强金融体系稳健原则及实务的大型研究。此外,金融管理局于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召开首届「东亚地区债务市场发展技术专家」会议。出席该会代表包括来自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及货币管理局会议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以及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与美国的中央银行及财政部专家;同时,国际金融组织的代表也参与讨论。该技术会议为日后更多同类工作奠立基础,因此甚具意义。
加强参与多边组织的活动
年内,金融管理局继续与多边组织保持密切友好的关系及技术合作。金融管理局自一九九六年底成为国际清算银行成员以来,一直致力加强参与该银行各项活动,包括定期会议,以及涉及全球层面金融事项的委员会,例如银行监管委员会及支付结算系统委员会的工作。
为确保香港能密切掌握国际金融的最新发展,金融管理局继续参与亚洲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的年会。此外,金融管理局以观察员身分参与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属下的金融市场委员会,以监察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管理局亦参与亚洲及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的财政部长会议。凭着本身在支付系统及证券化的专门经验,金融管理局亦协助亚洲及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协调这些领域上的新计划。
世界银行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
世界银行集团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五十二届理事会年会(九七年会)于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多项相关会议及研讨会亦于一九九七年九月十六日至九月底期间举行。
九七年会是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主权移交后在香港举行的首项大型国际活动,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金融史上重要的一页。世界银行集团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选定在香港举行年会,代表了金融界对香港续享繁荣安定及维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不但就亚太区来说,也是从全球标准而言 -- 投下强而有力的信心票。
与历届年会比较,九七年会以出席人数计是规模最盛大的一届,登记参与者总数超过一万九千名,包括来自一百八十一个成员国家/地区的代表、观察员、特别嘉宾、访客、世界银行集团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员、传媒代表及本地职员。这个盛会齐集全球差不多所有不同国家/地区的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香港正好把握这个宝贵的机会向这些一言一行均举足轻重的人士宣扬香港回归后继续繁荣发展的讯息。与会者亲临香港,正好耳闻目睹香港人一贯享受的生活方式及自由保持不变。此外,年会也为中国政府提供良机,藉此重申及展示其对香港奉行「一国两制」原则的承诺。
许多与会者连同世界银行集团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表示,九七年会不但极度成功,更是有史以来举办最出色的一届。所有与会者对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先进设施均表示高度赞赏。事实上,这也是世界银行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首次能在同一会场内举办所有会议与有关活动。多项新式设施,例如条形码入场控制系统、电子讯息系统及即时金融讯息终端机,均为世界银行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历来首次使用的高科技设施。
年会举行成功,是三年多周详筹划的成果。金融管理局是年会的策划及执行机构,负责与各国政府部门及有关组织紧密联系,以安排机场接送、酒店住宿、保安及核证、交通、护送、社交及文化活动、为配偶安排的节目、以及传媒与宣传等。
对于世界银行集团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严格要求,金融管理局均完全达到,总开支更远低于原定预算。一九九五年,香港就筹办九七年会所通过的预算为4.85亿元,而实际总开支仅为3.32亿元。年会节省开支,主要原因是预算控制严格,以及取得现金及其他形式的赞助。
年会举行期间,估计也为香港旅游业带来4亿元的重大收入。
挑战
金融市场趋向互相依存及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明显,金融管理局必须对全球金融环境的变化及发展保持高度警觉,才能维持香港内部货币稳定。为此,与多边组织建立及维持密切的工作关系,仍是金融管理局对外策略的首要目标之一。金融管理局将特别注重加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清算银行的技术合作。
金融管理局将继续致力加强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以探讨维持本地及区内货币稳定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