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稳定

尽管在一九九七年下半年,亚洲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厉害的金融风暴,港元汇率在联系汇率制度下仍然相当稳定。事实上,港元是在区内可以完全自由兑换的货币之中,唯一成功渡过金融风暴而能保持稳定的货币。

 

目标

香港的首要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稳定,意即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元的对外价值按7.80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保持稳定。

联系汇率制度属于货币发行局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货币基础需要按固定汇率由一种外币提供十足支持。货币基础一般是指以下两者的总额:流通纸币;和货币发行局持有的银行体系结余。货币发行局持有银行体系结余的目的,是为了就银行同业之间以及银行与货币发行局之间的交易进行结算交收。以香港而言,外汇基金及土地基金持有的外币资产达928亿美元(一九九七年底数字),货币基础得到超过七倍的外币资产支持。

货币发行局制度具备自动调节机制,在汇率受压时,能令汇率回复稳定。具体来说,在资金流入时,市场人士向货币发行局出售与当地货币联系的外币(以香港而言,指美元),货币基础便会扩张。相反,在资金流出时,市场人士向货币发行局出售当地货币,货币基础便会收缩。货币基础扩张或收缩,都会引致当地货币的利率下跌或上升,也就是说货币状况会因应最初的资金流向作出调节,让汇率回复稳定。

 

成果

面对一九九七年的挑战,港元表现突出。在二月邓小平逝世,以及七月一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期间,外汇和货币市场均能保持平稳。一九九七年上半年,港元汇率在7.73至7.75窄幅上落(图一)。同业拆息贴近美元水平。长期债券收益率方面,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与同期美国国库券的收益差距明显收窄。

 

十月事件

一九九七年七月初泰铢自由浮动,触发亚洲金融风暴,后来这场风暴更横扫整个东亚地区。受到区内风潮引发的骨牌效应影响,港元自七月初开始屡次受到狙击。继台湾有关当局宣布不会捍卫新台币后,在十月二十日的一周港元的沽售压力加剧。除了投机者抛空港元外,海外投资者也进行大规模的对冲活动。

按照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运作原理,金融管理局在十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被动地大量沽售美元。结算这些交易时,金融管理局需要自向其出售港元的银行的结算户口扣除有关款额。由于金融管理局并不鼓励以流动资金调节机制来为抛空港元的投机者提供资金,所以在十月二十三日向银行发出通函,提醒它们要审慎管理其港元资金,不可过份倚赖流动资金调节机制作为最后的流动资金支持。金融管理局也在通函内提出警告,表示可能会对重复使用流动资金调节机制的银行征收惩罚性利息。

由于银行售予金融管理局的港元总额,较它们在金融管理局结算户口的贷方结余多,因此当银行要在十月二十三日结算这些外汇交易时,银行同业市场便极其缺乏流动资金。鉴于银行不愿重复使用流动资金调节机制,银行同业拆息因而大幅攀升,同业隔夜拆息曾一度升至280厘的水平。由于利率高企,资金外流情况很快便被遏止。随着投机者在十月二十三日下午平了所持的港元短仓,金融管理局便买入美元。此外,港元利率高企也吸引了一些资金流入。港元汇率迅速回升,由早上的7.75水平升至中午时7.6的水平。根据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运作安排,金融管理局购入美元,银行同业市场的流动资金便会增加,而其中部分美元更是按即日价值结算。于是,同业隔夜拆息在十月二十三日收市时回落至接近100厘的水平,并且在翌日很快便下降到5厘左右(图二)。

随同业拆息上扬,受到香港银行公会规则约束的储蓄存款利率和主要银行所报的最优惠贷款利率在十月二十四日上升了75个基点。

金融管理局在十月二十五日将流动资金调节机制借入及拆出息率差距由200个基点扩阔至300个基点,把借入和拆出息率分别调整至4厘和7厘。作出这项调整,是鉴于同业市场表现反复,而借入及拆出息率差距较大,同业隔夜拆息便可有较多上落空间。

 

十月以后

虽然同业隔夜拆息在十月二十三日飙升至高位后,很快便回落至5厘的水平,但是由于银行担心再出现流动资金紧绌的情况,所以都预留流动资金,于是长期资金的同业息率在十月底至十一月初期间仍然高企。以一个月期同业息率为例,徘徊于15厘的水平,令收益率曲线在隔夜资金至一个月期资金范围的倾斜度相当大。为了消除市场的不明朗情况,金融管理局在十一月十二日澄清「重复使用」流动资金调节机制的定义,也就是在任何二十五日期间内透过流动资金调节机制借取资金八次,或连续四日使用流动资金调节机制,即被视为重复使用流动资金调节机制。如果重复使用的银行未能提供合理解释,并继续借取资金,有关银行日后再透过流动资金调节机制借取资金时,便可能会被征收惩罚性利息。

金融管理局作出了上述澄清后,再加上一直有资金流入,长期资金的同业拆息自十一月下旬开始回顺。然而,由于要反映亚洲风险溢价,港元与美元利率之间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图三)。一九九七年底,一个月期息率为7.25厘,较同期在伦敦银行同业拆息市场的美元利率高153个基点。

十月事件后,港元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在年内余下时间一直在7.725至7.750窄幅上落。即使区内金融风暴继续恶化,韩圜大幅贬值至1,960的水平,日本金融问题丛生,港元仍稳如磐石。

 

 

挑战

维持货币稳定

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十月成功捍卫港元,显示货币发行局制度运作良好。在自动调节机制下,利率飙升,无可避免会对经济带来痛楚,尤其在十月事件前已经表现得过度膨胀的资产市场,所承受的痛楚便更为厉害。尽管如此,各界仍大力支持继续推行联汇制度,并认为是继续推行香港货币和金融稳定的支柱。

由于外部环境仍然动荡不稳,当一九九八年一月印尼盾汇价急泻至18,000的低位后,港元沽售压力再现。此外,随着十一月下旬利率差距收窄,较早前因利息高企而被吸引流入的部分资金掉头撤走。港元资金流出的情况,又再次因为利率上升以及因资金流出引致港元流动资金减少而被遏止。虽然一九九八年一月利率也曾上升至高位,但是与一九九七年十月比较,上升幅度相当轻微,这是因为金融管理局澄清了「重复使用」流动资金调节机制的定义,因此,即使货币市场突然出现紧张状况,银行也没有作出过度反应。

 

捍卫货币措施的检讨

自一九八三年实施联系汇率制度以来,有关方面不断推出改革措施,以加强这个制度的效率,使其更趋稳健。在最近的亚洲风潮后,金融管理局趁机会对捍卫港元的措施进行了一次检讨,并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学者、分析员和市场人士提供意见。有关检讨的主要结果已于一九九八年四月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