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及银行业概况

香港经济于一九九六年温和复苏后,在一九九七年上半年持续强劲增长。不过,下半年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本地需求因利率趋升,资产价格急挫而受到打击。然而,香港基础因素稳健,相信随尠区内经济体系在一九九八年转趋稳定,香港经济将会逐步复苏。事实上,于一九九八年三月已有迹象显示投资者开始对亚洲区重拾信心。

 

经济回顾

香港经济在一九九七年上半年录得6.4%强劲增长后,在下半年随尠亚洲金融风暴扩散而放缓。除了建筑业放缓外,消费开支也因为利率趋升和资产价格下跌而减少。同时,出口增长速度亦减慢,旅游业收益因到港旅客大幅减少而受到打击。因此,下半年经济增长放慢至约4%。整体来说,一九九七年全年的实质本地生产总值估计上升了5.2%(表一),略高于5%的增长趋势预测。

消费物价继续下降,一九九七年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增长率由上年度的6.3%进一步放缓至5.8%。物价升幅放缓,主要是由于港元保持强劲,消费需求疲弱以及香港的贸易伙伴通胀处于低水平。

资产价格在一九九七年上半年大幅飙升后,于第四季大幅回落,这是由于流动资金紧绌令利率急升而引致的。本地信贷在首三季按年率22.7%急速扩张后,随尠银行面对金融风暴而采取较审慎的贷款政策,本地信贷在第四季出现收缩的情况。

鉴于下半年经济活动放缓,货币供应增长在第四季下跌,扭转首三季急速扩张的趋势。一九九七年全年,港元广义货币供应M3录得9.9%的温和增长,而上年度的增幅则为18.9%。以平均年增长率计算,一九九七年增长19%,较一九九六年的平均增幅15.1%和名义本地生产总值增幅11.3%为快。

财政方面,一九九七/九八财政年度录得770亿元的庞大盈余,相等于本地生产总值的5.8%(一九九六/九七年度盈余为257亿元,相等于本地生产总值的2.2%)。一九九八/九九财政年度的预算盈余会减少至107亿元。特区政府继续奉行严谨的财政政策,实有助于防止货币过度增长及遏抑通胀。

 

私人消费和投资放缓

随尠一九九六年经济复苏,私人消费在一九九七年上半年大幅增加,其中以耐用品消费,特别是汽车的增长尤为显著(图一)。然而,下半年因为消费信心下跌,零售业由第三季开始放缓。与上年度同期比较,第四季实质下跌4.8%。一九九七年全年,私人消费增长7.3%,仍然较一九九六年的4.8%增长为快。

建造业在一九九七年增长2.3%,一九九六年的增幅则为7.4%。随尠机场核心工程计划逐步完成,公共投资继续减少。相反,由于一九九七年首三季物业市场交投畅旺,私营机构建设活动蓬勃发展,到了第四季才因利率上升而放缓(图二)。

 

进口增长超过出口

一九九七年的整体出口表现有所改进,出口总额增加6.1%,较一九九六年的4.8%增幅快。其中,本地出口增长2%,转口增长6.8%。

由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货品竞争加剧,以及香港部分主要海外市场进口需求疲弱,再加上美元兑大部分主要货币均处于强势,出口表现因而疲弱。

另一方面,由于留用进口增加,尤其是资本货品和消费品,进口增长由一九九六年的4.3%上升至一九九七年的7.1%。一九九七年的有形贸易赤字为1,635亿元(占进口总额的10.1%),较一九九六年赤字1,419亿元(占进口总额的9.2%)为高。然而,由于下半年出口增长超过进口,所以有形贸易赤字其后略为收窄。第四季有形贸易赤字占进口货值的比率较上年度同期的9.1%为低,下降7.7%。

随尠旅游业收益大幅下跌,一九九七年服务业出口放缓。不过,其他服务出口在一九九七年则进一步上升,其中以贸易有关服务最为显著。与此同时,服务进口则继续上升。整体来说,无形贸易在一九九七年录得1,125亿元盈余,抵销了部分有形贸易赤字,故贸易账录得510亿元的赤字。

 

劳动市场紧张

一九九七年首三季就业市场情况紧张,失业率由第一季的2.5%逐步回落到第三季的2.2%。由于劳动市场紧张,期内按每名受雇人士薪酬计算的实质收益

以及实质工资指数分别大幅上升4.1%和1.7%。

然而,接近年底时,劳动市场有放缓迹象。整体就业人数与劳动人口的增长差距大为收窄,失业率也在第四季回升至2.5%(图三)。本地需求放缓以及旅游业衰退,令建造业、制造业、零售业、饮食/酒店业和运输业的就业情况大受打击。结果,收益和工资增长速度于第四季减慢。

 

通胀进一步下降

物价方面,一九九七年按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计算的消费物价上涨率由一九九六年的6.3%进一步放缓至5.8%,是过去十年来最低的水平。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按年计的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增长率下降至5.2%。本地方面,工资保持稳定,租金下调,以及消费支出微跌,有助纾缓通胀压力。对外方面,由于港元强势,加上香港的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中国内地的通胀处于低水平,所以实物贸易项目价格大致上保持稳定。一九九七年全年,进口价格下跌2.3%,一九九六年则下跌1.3%。

 

资产价格表现逆转

一九九七年首七个月资产市场相当蓬勃,这是由于政治顺利过渡,投资者对香港经济前景感到乐观。掹生指数屡创新高,新股上市认购情况亦迭创佳绩。期内,掹生指数上升21.7%,每日成交额平均136亿元,一九九六年则为57亿元。同样,物业价格也大幅上扬,一九九七年首两季上升32.9%。

不过,由于亚洲金融风暴蔓延,股价由八月七日16,820点的历史高位急挫。随尠全球股市下跌,掹生指数于十月二十八日大跌1,722点,至两年半来的低位8,776点,与最高位比较,下跌了47.8%。

股票市场其后迅速回升,接近年底时,已由十月二十八日的低位回升22.2%,至10,723点的水平。按美元计,一九九七年全年香港股票市场的跌幅是亚洲经济体系中最小之一(图四)。截至一九九七年底,香港股票按大约十二倍的市盈率买卖,标准普尔500则约为二十四倍。

由于市场气氛不利,物业市场在第四季也出现逆转。流动资金紧绌,置业需求低,令住宅物业价格下跌20至30%。由于价格大幅下调,所以住屋变得较上年度容易负担。

货币状况

港元保持稳定

金融管理局的主要货币政策目标,是在联系汇率制度下维持汇率稳定,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亦致力维持联系汇率制度。香港经济基础因素稳健,坐拥庞大外汇储备,奉行审慎财政政策,银行体系健全,金融基础设施先进,其拥有的即时支付结算系统,为区内首个同类系统,并与债券结算系统连接,方便进行即时货银两讫结算,以上各项都令联汇制度更趋稳固。

尽管亚洲爆发货币风暴,一九九七年内,港元兑美元汇率固若金汤。虽然港元在一九九七年下半年曾多次受压,但是仍保持稳定(图五),大致上在7.73至7.75窄幅上落。由于美元兑国际货币市场的其他主要货币上升,按贸易加权港汇指数计,港元汇率由一九九七年初的125.2上升至年底时的137.9水平。

 

本地利率上升

随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在三月二十六日上升25个基点,本地短期利率也相应调高25个基点。其后,美国利率保持稳定,但本地利率则在十月货币风暴后大幅上升。

其中,三个月期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由一九九七年七月约6.4厘,上升至一九九七年底时的9厘多,定期存款也攀升至大约8.5厘的水平。由于资金成本上涨,按揭贷款息率也由十月份时的水平,显著上升100至125个基点,扭转了一九九七年首三季的下调走势。由于同业拆息高企,资金成本增加,香港主要银行在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四日和一九九八年一月十二日两度调高最优惠贷款利率,调整幅度合共为150个基点,最优惠贷款利率上升至10.25厘。香港银行公会也按相同幅度两度调高储蓄存款利率。鉴于银行同业隔夜拆息波幅较大,为了让拆息有更大调节空间,金融管理局在十月二十五日分别调整流动资金调节机制借入及拆出息率至4厘和7厘,使流动资金调节机制息率上下限差距扩阔至300个基点。

亚洲风险溢价

本地利率趋升,令港元利率与美元利率差距扩阔,反映市场存在「亚洲风险溢价」。举例来说,三个月期银行同业拆息与同期欧洲美元存款利率在年初时约处于相同水平,但至年底时差距则扩傦至344个基点。长期利率差距也有所增加;五年期外汇基金债券与同期美国国库券的息差由一九九六年底的49个基点,扩阔至一九九七年底的356个基点。预期随尠区内金融市场转趋稳定,息差会逐步收窄。

 

货币供应增长放缓

货币供应在一九九七年首三季强劲增长,但随尠第四季本地经济活动和资产市场活动减少,本地信贷收缩,货币供应增长也显著放缓。

由于一九九七年第四季信贷增长放缓,港元供应M1在首三季增长2.9%后,在第四季下跌7.8%。同样,港元货币供应M2和M3在首三季增长13.7%后,在第四季下跌3.4%。一九九七年全年,港元广义货币供应M3上升9.9%,而一九九六年的增幅则为18.9%;按平均年增长率计算,港元广义货币供应M3的增幅则为19%,较一九九六年平均增幅15.1%和名义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率11.3%为快。

 

纸币和硬币

一九九七年底,发钞银行发行的纸币总值870.15亿元,较上年度增加5.4%。

一九九七年底,已发行硬币总值51.77亿元(不包括纪念金币和套装钱币),较上年度增加24.5%(图六、七、八、九和十)。

 

硬币短缺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掀起收集纪念品的热潮。在一九九七年中仍然流通的八亿枚女皇头像硬币因为被公众广泛搜集收藏而于几个月间在市面消失,成为香港和中国内地人士的个人收藏品和商店的纪念品。这八亿枚女皇头像硬币在年底时由新铸洋紫荆硬币取代。新注入的硬币数量较正常情况下每年新硬币的总需求量多两倍。

尽管一九九七年的新铸硬币数量前所未有,但是由于收集一九九七年硬币和纪念品的热潮令公众对硬币的需求大增,引致香港出现硬币荒,对公众构成不便。有鉴于此,金融管理局已于一九九八年订制了合共九亿枚新硬币,以应付需求。金融管理局会全力增加铸造硬币数量和提高发送效率,直至硬币短缺问题完全解决为止。

 

硬币取缔计划

第一批洋紫荆系列硬币在一九九四年推出,以取代在市面流通刻有女皇头像的硬币。这是一个在日常硬币交收和分类处理过程中逐步取缔女皇头像硬币的计划。一九九七年中,该计划由于硬币短缺而暂停。由实施硬币取缔计划起至一九九七年中为止,约有5.49亿枚女皇头像硬币根据计划运回英国皇家铸币局,其中包括所有六种面额的壹毫至伍圆的硬币。运回英国的硬币会熔成金属原料,在金属交易所出售,一九九七年出售所得收益达360万元。目前,在市面流通的贰圆和伍圆硬币中,超过98%为洋紫荆硬币。一旦硬币短缺问题得到解决,便会恢复推行硬币取缔计划。

 

发行纪念币

为纪念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成立,金融管理局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行一枚壹仟圆纪念金币以及一套七款刻有全新设计图案的精装及普通装纪念币,这七款纪念币的币值与现行流通的硬币币值相同。

金融管理局亦于一九九七年五月发行了纪念币首日封,以庆祝青屿干线启用,这是香港首次发行纪念币首日封。青屿干线是连接新机场所在地—大屿山和香港其他地区的首条道路。

 

经济展望

巩固与调整

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贬值效应,以及本地实质利率高企影响,香港经济经已放缓。至于香港经济能否在一九九八年复苏,则要看亚洲其他经济体系的复苏情况,而这点主要视乎它们推行重要结构改革的步伐和决心。不过,香港基础因素稳健,相信随尠投资者对亚洲区恢复信心,香港经济会逐步复苏。以一九九八年三月的情况而言,已有少许迹象显示投资者开始重拾信心。韩国和泰国已推行了重要的改革,金融市场亦开始稳定下来。

本地需求减弱

利率持续高企,资产价格继续贬值,对实质商品市场造成不利影响。实质利率高企、负资产效应、劳动市场放缓以及对工资增长期望下降,在在都会影响消费信心以及商业投资,这种情况最少会在一九九八年上半年持续。尽管如此,多项大型私营机构建设项目于年内将继续积极进行或会在短期内展开,例如9号货柜码头、3号干线郊野公园段和屯门内河码头等数项工程。此外,一九九八/九九财政年度预算案中公布的宽减税项计划预期会刺激消费和投资。整体来说,一九九八年的实质本地生产总值增长应可达3.5%。

出口稳定增长

短期内,由于港元和人民币相对区内其他货币处于强势,所以香港出口增长和旅游业收益会受到抑制。大部分亚洲货币大幅贬值应该不会对香港出口构成太大的即时影响,原因是多个亚洲经济体系均须面对一段经济混乱期,受到输入通胀和贸易信贷短缺的不利影响。当这些经济体系开始稳定及其对外竞争力增强时,香港可能会在一九九八年较后时间感受到较大的竞争压力,其时香港的出口可能会放缓。然而,大部分亚洲货币的贬值幅度均过大,近期迹象显示它们的汇率已开始慢慢回升。此外,由于香港的出口产品组合有别于部分亚洲国家,加上香港的出口也将受惠于区内进行出口加工时对中间产品和半制成品的需求,因此是次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出口的负面影响是很温和的。

此外,由于较早前中国内地减息,而近期的情况亦显示信贷状况已略为纾缓,预期中国经济在一九九七年软尠陆后,在一九九八年会维持稳定增长。因此,中国内地对香港货品和金融与商业服务的需求可望维持稳定,香港商品出口也会因为中国贸易进一步自由化而受惠。同时,香港的第二大和第三大市场--美国和欧洲,预计会有稳定和健康的增长,应能对香港的对外贸易提供支持。

由于进口需求预期因本地消费和私人投资减慢而放缓,有形贸易赤字应会显著收窄,而海外贸易和专业与商业服务出口应会进一步增加。一九九八年,无形贸易账应会保持盈余,可继续抵销大部分有形贸易赤字。

 

通胀下降

虽然亚洲金融风暴仿似重重浓雾笼罩香港,但也带来了一些好处,这就是通胀压力会在一九九八年进一步纾缓,工资增长也会放缓。由于住宅物业价格大幅向下调整,相信租金也会回落。此外,香港主要供应经济体系的通胀处于低水平,也有助遏止香港通胀率上升。预计一九九八年按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计的通胀率约为5%。通胀放缓及价格调整将有助于维持香港的对外竞争力。

 

 

银行业的表现

一九九七年经营环境

更具挑战性

一九九七上半年银行业经营环境仍然十分理想。本地借贷迅速增长、息差保持稳健及坏账水平偏低这几项因素,均助长银行业经营收入录得强劲的增长。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对银行业并无任何不利影响。但随即于七月二日由泰铢贬值引发的亚洲货币危机,却为一九九七下半年的银行业带来新的挑战。香港经济本身基本因素依然稳健,但亚洲危机造成的骨牌效应却将本港银行同业息率推高,并增加银行的资金成本。十月份,港元受到直接炒卖冲击,利率在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自动调节机制下遂告急升,隔夜银行同业拆出息率更于十月二十三日一度升至280厘。但息率窜升的情况仅维持短暂时间,利率于翌日已经回落。可是,动荡的外在环境仍引致息率升至较上半年稍高的水平。

尽管一九九七年第四季利率波动不定,本地银行全年业绩仍属理想,其中首九个月的盈利增长,足以令银行安然渡过第四季较困难的境况。银行录得盈利,大部分是由于贷款数额大幅增长及资产素质良好。本地银行资本及流动资金水平维持充裕,但相对来说,其他银行的表现却较逊色,部分原因是一些外资银行的分行及附属公司需要为区内借贷提拨准备金或减记账面价值。

 

资金成本增加

一九九七上半年,银行资金成本维持稳定,但及至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却明显增加。这种情况导致息差于一九九七下半年收窄,最优惠贷款利率与一个月香港银行同业拆息之间的差距平均为100个基点,较上半年300个基点为低(表二)。银行同业息率上升,也引发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分行之间竞相吸纳客户存款。

一九九七年,客户存款增幅为8.4%,较一九九六年录得的10.4%放缓。存款增长放缓之势,最主要见于非美元外币存款,部分反映了美元兑其他大部分主要货币汇价上升所造成的汇率变化估值效应;反观美元存款则于年内显著增加17.1%,扭转一九九六年录得的1.4%跌势。此外,美元存款的增长动力,亦超越了港元存款所录得的9.8%增幅(一九九六年:19.5%)。尽管美元存款增长较迅速,于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底,港元存款占总存款比重仍达57.7%,较一九九六年底的57%为高(图十一)。

就港元存款而言,一九九七年活期及储蓄存款分别减少11.7%及8.2%(表三)。这两类存款减少,主要原因是银行加息吸引港元定期存款及交易余额需求放缓,引致存户改持定期存款。因此,一九九七年定期存款继续急速增长,增幅达20.4%(一九九六年:21.2%)。掉期存款方面,其于一九九四年十月局部放宽利率管制以来一直处于跌势,但到了一九九七年却略见回升。

一如过往多年,银行继续通过发行可转让存款证来筹集中期至长期资金。在整体趋势影响下,可转让存款证息率也于最后一季显著增加。于一九九七年底,港元在可转让存款证中所占比重为78%,较一九九六年底录得的73%为高。约有七成港元可转让存款证由认可机构持有,而一九九六年底的比率为68%。

 

本地借贷增长强劲

一九九七年,客户贷款总额继续以缓慢的步伐增长,增幅报5.3%(一九九六年:4.7%)。这种情况反映了主要由日圆贬值导致离岸贷款减少10.3%的趋势。

一九九七年,本地贷款录得24.5%的强劲增幅,而一九九六年则只有17%(图十二及十三)。贷款增加,主要是首九个月地产及证券有关贷款大幅上升所致。就一九九七全年而言,住宅按揭贷款增加29.9%(一九九六年:22.7%),地产发展及物业投资贷款亦分别增加37.6%(一九九六年:23.6%)及30%(一九九六年:28.5%)(图十四),但到了最后一季,物业有关贷款升势却突然减速。年内,借给股票经纪商的贷款仅微升2%(一九九六年:61.4%),但基于股票市场交投畅旺,借给非股票经纪的公司及个人以供购买股票的贷款却大幅跳升56.8%(一九九六年:7%)。

 

本地银行再度录得可观盈利

虽然一九九七年接近年底时市场条件转坏,但本地银行仍录得颇合理的全年盈利增长,其中本地银行在香港办事处的除税前经营溢利增长11.6%,除税后溢利亦报增9.8%。一九九六年上述两项溢利的增幅分别为16%及12.9%。

可是,整体银行业形势却较逊色,原因是外资银行分行及附属公司均须为所持亚洲债券减记账面价值,以及为亚洲区内贷款增拨准备金。此外,资金成本上涨,亦导致净利息收入仅录得微幅增长。

就这方面而言,本地银行于年内首九个月的本地贷款额升幅强劲,致使这类银行表现较为优胜。可是,本地银行净利息收入占平均总资产的比率,由一九九六的年2.41%降至一九九七年的2.26%,却使上述部分得益终被抵销(表四)。净息差收窄,不但与下半年资金成本增加有关,同时也是上半年银行业竞争激烈令按揭息率受到遏抑所致。

总经营收入也受到非利息收入(例如来自收费及佣金的收入)的稳健增长所刺激。可是,经营开支升幅却比收入升幅为大,两者差距达15.1%,以致成本与收入比率稍增至37.8%。

 

本地坏账准备减少

随尠一九九六年一度困扰若干上市公司的问题逐渐消减,本地银行提拨的

坏账准备金占平均总资产的比率,由一九九六年的0.18%降至一九九七年的0.15%*。

另一方面,整体银行业的坏账准备增加,但仍只占平均总资产较小的比率,报0.12%(一九九六年:0.09%)。坏账准备增加,原因是部分海外认可机构为香港入账的亚洲信贷增拨准备。该比率并不包括为亚洲债券投资调拨的进一步准备。

 

本地资产素质提高

本地银行「特定分类」贷款(即列为「次级」、「呆滞」或「亏损」类别的贷款)占总贷款比率由一九九六年底2.68%降至一九九七年底2.08%(表五),显示平均资产素质水平上升。同样地,于一九九七年底,逾期超过三个月及重新安排的贷款占总贷款比率亦降至1.81%(表六)。

然而,若干外资银行及接受存款公司的附属公司在香港入账的亚洲贷款素质却见下降。年底时,整体银行业列入「需要关注」的贷款骤增,其所占总贷款比率由1.95%增至6.46%;「特定分类」贷款比率只微升至1.25%,但由于预期将有较多贷款逐渐归入此类,一九九八年的比率可能将会恶化。

 

 

信用卡业务

信用卡还款情况恶化,通常会是资产素质下降的先兆。一九九七年,信用卡应收账款水平上升29.2%,但拖欠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率却于一九九七年底降至0.64%(一九九六年底:0.87%),撇账比率亦降至2.1%(一九九六年:2.3%)(表七)。因此,截至一九九七年底仍未有迹象显示信用卡信贷素质正在普遍下降。表七摘录对十七家主要参与信用卡业务的认可机构进行每月信用卡调查的结果。

资本充足比率维持偏高

于一九九七年底,本地注册机构综合资本充足比率为17.5%,较一九九六年底17.8%稍跌。但以国际标准而言,这仍属颇高的水平。

本港资本充足制度已经修订,将市场风险计算在内,并于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生效。根据新制度的低额豁免准则,若干市场风险贷款极小的本港注册机构可获豁免遵守有关规定。于一九九七年底,非豁免机构在新规定下的资本充足比率仅微降0.16%。

银行业前路更多挑战

展望一九九八年,银行面对的经营环境将会较困难,其中贷款增长将会放缓,息差收窄,坏账也可能会增加。但由于本地银行资本雄厚,资产流动性高,基本盈利能力也良好,因此应足以应付这些挑战。亚洲金融危机再次彰显了银行业保持基本因素稳健的重要,这包括保持强健的资本及流动资金,以及审慎地管理风险。在这些要求上,香港银行业可算达到亚洲区内最高水平,但所有银行均须从过去数月的经验中汲取教训,不容自满。

 

 

 

* 此数字不包括非本地账册为亚洲区贷款提拨的若干一般准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