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货币展览」开幕典礼致辞

演講辭

2012年03月13日

「香港货币展览」开幕典礼致辞

彭醒棠, 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

各位嘉宾、各位传媒朋友:

我相信大家都听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句说话。中文是一种简洁,有深度的语言,「货币」一词已经将「钱币」作为「货物」「交易媒介」的含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大部份人认识「钱」,应该都是从它作为「交易媒介」开始。

随着我们成长,经济学课本教导我们,货币除了作为所有经济活动的「交易媒介」以外,还可用作「记帐单位」和「储值工具」。事实上,货币制度是否健全直接影响一个经济体系的繁荣和稳定,以至市民的生活质素。古今中外,鲜有一个社会的货币制度不健全而能够做到经济欣欣向荣,市民生活安定;细读历史,货币制度崩溃而并发金融和社会危机的例子却是比比皆是。

货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市民对香港货币的接受程度越高、信心越强,就更能促进货币的流通和使用,从而达到金管局维持货币体系稳定的目标。即使近年电子货币越来越普及,硬币和纸币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扮演重要的角色。从2001年至2011年的十年当中,香港流通的硬币和纸币总值增加131% 至2,695亿港元。

货币除了经济功能外,亦会诉说很多故事。我们的货币史见证着社会的发展,从货币的设计、出现的形式、制作的方法,以至其流通量、认受性,都反映了日常生活以至社会文化的转变。香港历史博物馆是次主办《香港货币展览》,正好给我们一个千「金」难买的机会,从「那些年」的货币出发,重温香港社会的成长点滴。

值得一提的,是金管局特别将自1935年起由香港政府签发的负债证明书,移交予香港历史博物馆收藏,以永久保存这些历史纪录,并于这次展览展出。全套合共5,300多张的负债证明书,是过去80年发钞银行发行钞票而向政府提供外汇储备的凭证1,每一张背后都曾经支持非常庞大数额的钞票发行。例如第一张负债证明书,是于1935年发行予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面额为7,930万港元。这数额于当时可在中环心脏地带购买约160万平方呎的地皮,大约是整个香港站国际金融中心用地的两倍半。这些记录了过去80年历史的珍贵和重要文件,标志着外汇基金成立的由来,同时亦见证了香港货币的演变及香港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里程。

香港金融管理局很高兴能够与香港历史博物馆,联同三家发钞银行合作举办这次展览。希望公众可以透过《香港货币展览》加深对香港货币和金融历史与发展的认识。我祝愿是次展览顺利进行,取得美满成果。谢谢大家!



1 《1995年外汇基金(修订)条例》生效后,金管局向发钞银行发出“Global CI”以取代以往以纸张形式出现的负债证明书。当时所有未偿付的负债证明书亦同时归还政府注销。金管局透过发出“Global CI”,授权发钞银行发行总额不多于金管局备存登记册上的有关银码上限的钞票。自此,当局毋须再就每次发钞发出负债证明书。

最新演講辭
修订日期 : 2012年0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