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中香港扮演的角色

演讲辞

2010年09月17日

中国改革开放中香港扮演的角色

陈德霖,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

(于2010年第4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 - 全球银行业再造与革新)

1. 很高兴被邀请出席今天的2010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

2. 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这些概念大家都说了好几十年了。但是如果没有中国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并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全球化是一个意义不太大的概念。今天中国的经济规模已超过5万亿美元,超越了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系,但回想在1979年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初期,究竟有多少人可以预计到中国能够从基本上"一穷二白"的状况发展到今天的境界呢?1979年中国的GDP是2千6百亿美元,人均收入是270美元,很多日常的消费物品都非常短缺,要透过配给制度来维持。今天中国内地人均收入是3,700美元,是当年的14倍,大城市如上海、深圳、北京等收入更高达10,000美元,可以说是已经开始进入小康阶段。

3. 有人说,过去三十年的发展是个奇迹,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我觉得另外一个说法是这是"惊天动地"的发展。因为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充满困难和挑战,因为这一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是史无前例,亦无法从其他地方去汲取经验,除了要自力更生,摸着石头过河之外,并无他法。

4.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香港扮演一个极为重要和不可取代的角色。中国内地开放的初期,重点要吸引外资在国内设厂进行生产,香港厂家是第一批到内地去的。在过去三十年以来,香港一直是内地直接投资的最大来源地。在2009年,香港在内地投资了460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一半。在投资内地的过程中,香港不只引入资金,更重要的是引进了生产和管理的技术。近十年来,香港到内地投资的项目已经开始转变,从偏重制造业变成多元化、多方位的投资,包含了各类型的服务行业。而在贸易方面,香港仍然是世界和中国内地往来的主要渠道,虽然经香港转口的货物占全国的比例有所下降,但香港作为贸易中介枢纽的角色并没有减弱。通过香港进行的离岸贸易,加上转口贸易,现时仍占中国整体贸易总额的三成。

5. 那么在中国银行体系的改革和现代化过程中,香港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大家可能还记得在90年代那段困难时期吧?在1994年中国推行了重大的汇率制度改革,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轨,同时亦开始将国有银行转型为商业银行。当时因为历史和体制的各种原因,银行体系的坏账比率非常之高。国际货币基金曾经估算过,中国银行体系的坏账总额为2万3千亿人民币,是银行体系贷款总额的23%,GDP的19%。当时很多人对中国的前景不太乐观,因为怕银行体系改革很难成功,这不仅会拖慢经济增长,更有可能拖垮整个改革开放的大业。但中国却能坚定不移,一步一步的进行体制改革。而改革的关键,是要成功将四大国有银行改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上市,这是为了筹集和充实资本,以及为银行的管治、问责、风险管理、人事聘用和透明度改革提升上一个全新的台阶。要跨越这一道难关,是很不容易的。在2005至2006年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都成功在香港首次上市,获得空前成功,总共筹募了360亿美元的股本金。在这一段期间,内地股票市场经历了一个比较困难时期,内地企业上市受到较大的局限,而香港在这个关键时刻为国家完成了这个历史性的任务,为中国的银行体系改革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和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想像,如果中行、建行和工行上市稍有延误,就会刚好碰上2008年开始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那么中国银行体系的改革进程不知道又会受到多大的影响。今年7月,农业银行又成功在上海和香港同步上市,在不太理想的市场环境下,农行在香港成功筹集了120亿美元的资金,A、H股集资总额超过工商银行而成为全球最大的IPO。在过去二十多年中,香港股票市场总共为内地企业筹集了超过3千亿美元的资金。

6. 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和现代化,是国家能否成功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而金融体系改革牵涉资本账逐步开放、人民币逐步迈向自由兑换和中国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但是在改革过程中走得太快或走错方向都可能为中国带来极大的风险和伤害。所以一定要循序渐进,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则去推行改革。在中国往后的金融体系的改革过程中,香港在几方面承担了很重要的使命。

7. 第一,香港的银行透过在内地设立分支机构和投资内地的金融机构,除了引进资金,同时也转移了香港比较先进的管理和经验,有助提升内地银行的管治和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水平。另外,香港和内地透过监管合作、技术交流,人员互访等等,亦为提高国内金融机构的监管水平作出了贡献。

8. 第二,随着中国的国际贸易、投资活动的增加和多元化,中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有需要扩展和参与跨境和海外市场业务。但国内的银行从内地"走出去",是要小心从事,因为内地市场的经营环境、法律和监管要求,人员的聘用制度等等,都和海外市场有很大的分别。所以香港提供一个极为合适的"窗口"和"跳板"。很多中资银行例如中国银行,在香港都有很多年的历史,累积了很多营运经验,因为作风务实,普遍受到香港市民的信任和欢迎。在1996年,中资银行在香港的总资产是8700亿港元,占香港银行总资产的11%。到了2009年,中资银行在香港的资产已升至2万亿港元,占整体的19%。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内地银行计划在香港扩大业务或开设分支机构。因为它们都认识到,如果要"走出去",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提供比香港更合适的、达至国际水平的经营、监管、法律和专业的环境,作为国内银行和金融机构"走出去"的跳板和桥梁。同一道理,这亦是为什么在中国到海外的直接投资(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中,很大部份是透过香港进行的。在过去十年间,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不断上升,2008年达560亿美元,其中70%是投资到香港或通过香港投往其他地方。

9. 第三方面,也就是在人民币面向国际和多一点在境外流通方面,香港可以担当的角色。由于这题目最近已有比较多的讨论和报导,我不打算在这里多讲。但我想强调的是,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在"一国两制"下,无论在历史、文化、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资讯流各方面都和内地紧密相连,是境外其他地方无法相比的。除了这些香港本身的优势,香港又有"先行者"(First Mover)的优势,也就是香港在2004年已经开始发展个人人民币业务,和在2007年开始陆续开发人民币债券市场。在这期间香港已经建立了高效和安全的人民币清算平台和支付系统。所以在去年7 月推出了跨境贸易人民币支付业务以后,在短短一年时间,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业务已经突飞猛进,各类企业的人民币业务和个人金融和理财产品,包括保险、投资产品和基金等等都已陆续出台,并受到市民和投资者的欢迎。香港能够扩展和深化人民币离岸业务,为人民币面向国际提供"窗口"、"试验场"和"防火墙",为中国的资本账逐步开放和人民币逐步迈向可自由兑换作出重大的贡献。

10. 我想强调在过去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对此香港在很多方面都作出了重大和不可取代的贡献。回顾了过去,就要展望将来,我相信香港在"一国两制"下能继续为中国的持续发展、金融体系现代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为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作出努力和贡献。

11. 谢谢大家。

最新演讲辞
修订日期 : 2010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