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亚洲:从危机到机会

演讲辞

1999年06月16日

香港与亚洲:从危机到机会

任志刚,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

(于「第6届远东经济评论研讨会 - 香港与亚洲:迈向复苏的策略」,刊载于金融管理局季报第20册)
  1. 我很荣幸可以在这个重要而又有意义的研讨会上发言。研讨会安排来自区内区外负责演讲的显赫嘉宾,大部分都是密切参与带动亚洲经济走出危机、迈向复苏的人士。多个月前主办当局着手筹划以复苏为题的研讨会时,大家对复苏究竟何时才会出现仍然感到毫无头绪。现在距离亚洲金融危机首先爆发将近两年,正有迹象显示亚洲已渡过最恶劣的时刻,展望前路将会较为平顺。复苏步伐将会因不同地区而异,况且日本作为亚洲最庞大的经济体系,形势依然不明朗,也显示复苏的动力可能仍未如我们期望的那样大。但事实上,最少区内的金融市场已显著回升,预计明年左右亚洲大部分──包括受金融危机打击最严重的经济──也会恢复增长。
  2. 今次研讨会主题是复苏的策略。我认为必须强调「策略」两个字。我们不要将复苏视为理所当然,以为危机衰退过后经济活动自必然重现活力,就像日夜相间的定律一样,而是应该研究如何营造适当条件,不但要促进迅速全面的复苏,更致力使复苏维持平衡正常,而最重要的就是确保复苏动力稳健持续,换言之,复苏不会变成另一个泡沫,成为另一场危机的前奏。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必须强调采取积极的策略,而不是被动式的适应。就这一点,我要更进一步的提出,我们不要只是简单地制定复苏的策略就算,更应事先做好计划,并检讨以往对经济金融问题的取向和假设,以能更有效地面对复苏带来的机会和挑战。亚洲金融危机可能鼓励了我们更迫切和认真地分析打击本区经济成就的因素,这未尝不是好事。但现今全球环境不断变化,即使不发生金融危机,这些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项。
  3. 大家近几个月从报章看到我多次演讲的内容后,可能以为我今日又再讲述对冲基金如何为患,国际流动资金又如何构成风险。但目前对冲基金正忙于应付大量赎回要求,我打算今次不提它们,只会补充说一句:利用市场进行过度投机往往自食其果,招来市场的报应。虽是这样,我仍希望对冲基金今次不会被迫过度减少持仓,以致再次造成市场混乱和系统性的不稳局面。关于加紧改革国际金融架构,以应付全球流动资金不稳定的问题,我也只会简单说一下,并且在接近演讲结束时才会再提这一部分,以及强调国际金融架构的改革是长期复苏策略的必要部分。我现在的主要重点是:亚洲个别经济应该做些什么──以及正在做些什么──以透过制度改革等措施来纠正亚洲危机暴露的弱点。我也会参考最近的香港银行业检讨研究,探讨面对全球化、创新科技和公众不同需要所带来的机会和挑战而应持的策略性取向。
  4. 纠正亚洲金融危机暴露的弱点
    亚洲金融危机的各种成因非常复杂,很难在这里简单说得清楚。我深信研讨会其他针对个别亚洲经济的环节将会较详细分析这些成因,但危机中仍有一些普遍因素可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受打击的亚洲经济,并且大部分都离不开金融体系根基脆弱,特别是金融机构的不良经营手法。例如,有些银行往往过份倚赖短期资金来融资效益成疑的长期投资,以致承受过多的风险。贷款过滥的后果是助长资产价格上升,企业也过度借贷以从事高风险或无经济效益的项目。银行风险管理薄弱,导致响起警号时问题已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此外,银行监管不善、政治干预,以及严重缺乏透明度等也使市场自制机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还有一点使情况更坏的,就是企业借入息率远比本地货币低的外币贷款进行项目投资,只能收回本地货币的收益,结果令银行和贷款人同样承受过多的货币风险。有了政府对汇率稳定的暗示式担保,银行和企业也不大意识到互相之间货币与期限错配带来的风险。全球流动资金以惊人的速度骤增,更是推波助澜,一旦爆发金融危机,爆炸威力便更大。
  5. 资金流向不稳定和国际金融架构的缺点,是这场危机的重要成因,但从我提供的讲稿撮要可见,很多问题其实出于个别经济本身和制度欠佳:贷款过滥、风险管理薄弱、政治干预、监管不足、缺乏透明度等。虽然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都由我们自己掌握,无需国际共识,但谋求全球稳定而进行的国际改革若要取得实效,落实这些解决办法却是不可缺少。无论现时的讨论最后落实何种形式的国际监察和规则,本地金融体系在可预见的将来仍会是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支柱。以政经模式多元化如亚洲来说,这种关系更为明显。假使亚洲金融危机有为我们带来什么教训,那肯定是:本地金融体系在市场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趋势下必须自我强化,否则无法立足。
  6. 亚洲金融危机有一个令人非常鼓舞的正面结果,就是亚洲各地经济都致力采取重要的策略措施以改革金融体系,其中最瞩目的是马来西亚、韩国、印尼和泰国。这些国家各自推行了大规模的银行重组和重整资本计划,以马来西亚和韩国为例,有关计划便包括设立资产管理公司,专责购入银行手上的不履行贷款,另又推出重组企业债务方案。此外,一些国家正大事改革监管制度,以改善审慎监管的标准,并且制定更严谨的公开财务资料标准,以提高有关透明度。大家可想而知,这些改革措施规模庞大,困难重重,更无可避免对社会带来痛楚。但改革过后的亚洲金融体系将会更健全,日后面对金融危机也会更善于应变,而且更能善用新机会。
  7. 亚洲金融危机和香港
    大家可能会想,亚洲早几年推行这些大型的制度改革,可能就不会爆发金融危机。我不同意这一点。虽然早点改革,金融危机的扩散程度可能会较小,但香港的经验已经证明即使金融体系健全有效,面对外来冲击也不能完全幸免。我们不会自诩拥有完美的体系,像今次这类研讨会也不是自夸自满的场地,但相信我们起码可以说,上述列举的最严重的问题并不见于香港的金融体系。香港庆幸在金融危机前已确立了健全的监管制度,也拥有稳健和资本充足的银行体系、媲美全球最高的公开财务资料标准,以及有效的清盘法例。香港银行业从80年代初的问题汲取教训后,已建立了审慎保守的管理传统;香港政府对银行借贷活动从不作出政治干预,对维持这项传统也有帮助。此外,我们又制定明确的联系汇率制度,以法律条文定明港元必须自由兑换,再辅以高度规范化的货币发行局制度,并且以排在全球前列位置的庞大官方储备提供十足支持。这种做法与亚洲其他地方采取暗示式担保汇率,但最终却崩溃下来的汇率制度,或推行外汇管制等都不相同。
  8. 香港银行体系灵活应变的能力,以及联系汇率制度造就的稳定性,都是防止香港金融体系垮塌下来的因素。但这并不表示亚洲金融危机就没有暴露香港任何问题或脆弱的地方。与亚洲部分地区一样,香港的问题在很多方面都与危机前过度乐观的心理因素有关。香港脆弱的地方,一方面基于它作为外向型经济而容易受到外来的冲击,另一方面却很讽刺地,是汇率制度的运作稳健有以致之。首先,在投资者对亚洲信心崩溃所暴露的各种失衡现象和问题中,尤以资产价格(特别是物业)飙升最为明显。资产价格不断暴涨,本来已蚕蚀香港的竞争力,即使发生金融危机前,市场下调也是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事。
  9. 其次是香港货币发行局制度的本质。这个制度极具透明度,洞察个中运作非常容易,一旦爆发金融危机,便很容易受到炒卖冲击。炒家如何策动这类冲击,以及98年8月冲击活动如何变得最猖獗等细节,我已在其他场合讲述过。炒卖冲击带来的即时影响,就是透过货币发行局的机制触发利率急遽调整,而且调整幅度之大是香港前所未见的。香港储蓄率偏高,因此经济运作的杠杆比率已属较低,但利率过度波动仍引发股票地产市场暴跌。这样对整体社会简直是雪上加霜,使市民大众原本要为经济调整承受的痛楚变得更加剧烈。我在这里很高兴向大家说,98年9月货币发行局制度推行了多项技术措施,加上我们在8月以实际行动说明我们对炒卖冲击不会坐视不理,至此已帮助市场恢复稳定。基于这个原因,冲击活动带来的风险,包括引致市场扭曲和过度反应,以及金融体系崩溃等等,也大为减少。
  10. 第三是尽管香港整体银行业抵御金融危机的表现极为出色,但这场危机也暴露了银行的一些风险管理问题。金融危机证明,银行必须拥有稳健的资产负债表,以应付外来冲击造成利率的大幅波动。危机期间资产价格暴跌,也充分说明银行要进行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一般来说,香港银行水平都很高,但这场危机显示银行就这方面仍然有待学习的地方;特别是,金融危机证明银行过份倚赖与资产有关的贷款。银行授信的决定只偏重贷款人提供的抵押品,却轻视对其现金周转和基本财政的分析,使银行承受太大的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
  11. 近期中资企业的问题可能与亚洲金融危机没有直接关系,但却增加香港银行的压力,同时暴露了一些银行根据交易对手的商誉名气和国家暗示担保作出贷款决定的做法。在此我应该指出,按声誉贷款并非只存在于亚洲。正如一些国际评论人士所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事件证明在成熟先进的金融体系里,银行仍可能过份信赖交易对手的声誉,以致忽略正常的审慎评估和信贷标准。对于香港银行来说,广信清盘和粤海企业的财务困难已推翻了它们原先对贷款予中资机构的假设。展望未来,银行应根据这类贷款人的实际财务能力,而不是预期政府将会提供的支持来决定是否借贷。这在长远来说肯定是件好事,只是有关的问题暂时额外增加了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压力。
  12. 危机过后的挑战和机会我的演词到目前为止都集中讲述亚洲即时的问题,如何需要采取即时的监管措施或制度改革。解决了这些问题,固然不单止可以应付当前的危机,更会带来长远的益处。但长远来说也有一些更基本的因素不断在塑造和再塑造金融业的面貌,并会对下一世纪香港和亚洲其他金融中心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我们必须做好所需的准备工夫,使香港能以最佳条件在未来新的形势中获得最大得益。
  13. 这些长远因素是什么?我们可以特别举出三大互为相连的趋势:全球化、创新科技,以及客户的新需要。全球化显示各地社会经济越是开放,金融市场便越趋向国际层面,金融服务机构的规模也越全球化。各地之间的壁垒消除,运输模式效率高成本低,以及应用技术带来重大的冲击,促使国际贸易和流动资金数量激增。随着越来越多公司制定跨国的经营架构和发展蓝图,拥有全球网络、专门知识和影响力的金融机构自然受到垂青,以为前者提供支援服务。由于批发和投资银行业本身的产品和服务已属全球化性质,它们现在都积极迈向全球化。即使以本地市场为主的个人理财服务,目前也有迹象显示它们的业务在未来10年将会变得更全球化。从万国宝通银行和汇丰银行等部署发展成为全球性集团可见,这种趋势已逐渐形成。这对金融机构的讯息已清楚不过了。全球化为金融机构提供拓展海外市场的新机会,但同时也引入来自外国同业的新竞争。由于传统的壁垒逐渐消失,决策者面对的挑战是要确保监管制度继续有效运作,同时协助金融市场从伴随竞争而来的多元化和创新中得益,但又不会影响市场的稳定。
  14. 创新科技包括创新金融服务,以及资讯科技的成本下降和普及使用这两方面。创新科技既是促进全球化的重要元素,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环节。科技可方便各行各业──特别是金融机构──管理全球业务。利用电脑科技,金融机构可以提供、出售和跟进财经服务产品,如复杂的衍生工具、证券化工具和其他类别的投资。除了使用传统的银行分行网络外,金融机构还可以透过银行柜员机、电话、互联网、扣帐卡、聪明卡等方式提供财经服务,这也是拜电脑科技所赐。科技持续不断发展,大家必须掌握如何能以灵活及低成本的方法,从创新科技中得益。
  15. 客户不同的需要既影响科技发展,也受科技发展影响。零售客户较以往更积极参与制定本身的投资计划,并花更多工夫参考比较不同机构提供的服务,因此他们只愿意付更低价钱,并要求有更多样的产品和服务选择,以及使用更方便快捷的方法。机构客户不但比以往更注重金融机构的实际表现,同时更要求低廉的资金成本和一流的专业知识。大型企业已成立本身的买卖部门,直接通向不同市场,因此可以在全球各地物色理想的机会。可以说,处身日渐开放和竞争越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如果不积极回应客户不同的需要,金融机构将会无法生存。
  16. 上述正是金管局去年委托顾问进行本港银行业研究的背景因素。研究报告就本港银行业的策略性发展提出多项重要建议,因此有关策略的重点在于长远增长而非复苏。研究报告的建议经过今年较早时广泛谘询公众,将会在今夏作出决定。建议强调本港银行业应转向更开放、更有利于竞争的经营环境,但又指出开放市场的同时必须制定适当保障机制,确保继续保持稳定。香港已是全球最开放的经济之一,但仍需致力撤消进入市场的不必要限制、继续提高透明度,以及撤除仍然适用于某些利率的规定。为配合引入更多竞争的建议,研究报告又建议推行多项有利于维持稳定的措施,包括澄清金管局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增加存户保障,以及加强金管局以风险为本的监管制度。
  17. 以上所说都是决策和监管当局负责的范畴。至于银行方面,由于市场竞争越趋激烈,它们也必须更努力认清形势,确定业务发展目标。银行要在这方面取得成果,必须制定长远策略。例如,一些银行可以考虑发展成为「金融超级市场」,提供广泛系列的产品以应付不同客户的需要,另一些则考虑在市场别树一帜,专注于某个独特的业务范畴,成为该类产品最出色的供应商。要做到上述各项,科技固然不可缺少。科技能使银行灵活提供各项产品和服务,同时也有助减少营运开支,达到更高的效率和成本效益。但有一点颇为矛盾,就是业务处理成本下降的同时,银行为求在竞争中继续生存而要在科技投资越来越多。成本上升和客户需求不断改变,代表了银行必须仔细审视目前提供的服务所涉及的成本和效益。这方面的讯息非常明显:大型机构将以更佳条件迎接竞争的挑战。新资讯科技系统的投资达到空前的高水平时,便不能忽略规模效益的因素。金融服务机构取得规模效益其中一个最快捷的方法是进行整固,此风已在欧美逐渐流行,从近年并购交易之多可以证明。以我建议,香港和亚洲其他地区的银行若要继续有效应付市场竞争,也必须认真考虑这种做法。
  18. 结语
    我今次演讲集中讲述银行业改革,原因是银行是任何金融体系中最坚固和不可缺少的元素。银行业改革致力达到两个目标,一是解决当前的问题,一是应付未来的挑战,两者都是迈向复苏的策略的重要部分,也是今次研讨会的主题。除此之外,当然也要注意个别地区、整个亚洲和国际层面在其他方面的改革。大家很自然会问,目前所用的策略是否足以防范另一场金融危机?根据我上面所说,可见如果企业和监管层面都能彻底改革,整个亚洲区不但能建立稳健的条件,避免像这两年来一样承受过度的压力,也能加强实力,抵御源自其他地区的金融危机的连锁影响。利用高杠杆比率运作并从事大规模操控活动的机构,暂时已少见出手,使亚洲区可以有一点进行改革的空间。较长远来说,整个亚洲的进一步变化,如亚洲债券市场在现有的基础上再迈步向前,将可增加本区在这方面的灵活应变的能力。
  19. 尽管这样,如果我们以为亚洲个别经济和本区完成改革就已够安全,便是错误的想法。这些改革只能有助限制日后危机爆发后的扩散程度,但不能制止危机再次出现。区内目前加紧进行的改革,必须有国际金融架构的改革互相配合。鉴于跨境流动资金的数量变得极庞大,流转速度也极快,已超出现时国际金融架构所能应付的范围。改革国际金融架构的目的,不是设置屏障阻止资金自由流动,而是制定某种程度的监管和透明度,使我们在金融危机期间经历的波动维持在合理水平。国际上已就应该采取何种措施达成一些共识,我本人有信心不会很久就能有突破,确定具体的行动纲领。我们为亚洲制定迈向复苏的策略时,不能忽略了国际层面的工夫,原因是无论大家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确实成因为何,利用高杠杆比率运作的机构在触动、扩散和深化这场危机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步向复苏的能力,以及我们能否作好准备积极迎接复苏带来的新机,最大程度上系于区内经济各自推行的改革。但作为全面复苏的必要条件的经济稳定,以及我们作为开放和外向型市场的前景,却不可缺少国际上采取果断的行动。
最新演讲辞
修订日期 : 1999年0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