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监察的三大挑战

演講辭

2006年12月11日

宏观审慎监察的三大挑战

任志刚,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

(于由金融稳定学院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会议辖下银行业监管工作小组合办,并由金管局主持的有关亚洲区实施《资本协定二》及其他区内重要监管事项的高层次会议,刊载于金融管理局季报第50册)

各位嘉宾:

今日大部分议程都以《资本协定二》为焦点,由于现在相距《资本协定二》开始推行的时间只有几个星期,因此这也很自然。但《资本协定二》已谈了一整天,大家可能会想转口味,或将重点稍作调整,因此我准备谈央行人员越来越重视的宏观审慎监察。

致力确保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健,是Tomasso Padoa-Schioppa所指中央银行界「基因密码」的一部分。尤其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维持整体金融稳健一直是其主要职能之一。但过去10至15年各国央行开始更明确强调它们在宏观审慎监察方面的职责,并更清楚地将之与银行监管的工作划分。央行界在发展更先进的金融稳定分析方法方面已取得可观进展,但仍需继续努力。稍后我会谈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监察的三项主要挑战。

但我先要强调严密的银行监管是金融稳定的首要条件。任何金融体系要保持稳定,便必先要确保体系内个别银行维持稳健。因此风险为本监管及适当的银行风险评估,是有助确保金融稳定的必要措施。在这方面,《资本协定二》鼓励银行采纳较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会有助巩固金融体系。《资本协定二》第二支柱亦提出较规范的风险评估机制,以评估信贷集中风险等一系列可能影响个别银行以至整个体系的风险。透过鼓励银行提高透明度,第三支柱亦有助加强金融体系承受冲击的能力。

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会议(EMEAP)在鼓励成员经济体提高监管水平方面的工作,尤其令人感到鼓舞。所谓十年人事几番新,不少成员经济体受到金融风暴冲击后,其银行体系已远较以往稳健,银行监管标准也大幅提升。风险为本监管已逐渐取代守规审查模式。此外,成员经济体亦就实施《资本协定二》等事项逐步加强区内合作。在所有这些工作上,EMEAP一直担当区内主导角色。

然而,10年前金融风暴带来的重要教训,就是金融稳定不能单靠维持个别银行稳健就能达致,更要从「宏观审慎」角度着眼,审视可能影响整个体系层面的风险。我认为宏观审慎政策有四大特色:

  • 第一,其目标不是要减少个别银行受影响,而是要避免整个金融体系受到波及。
  • 第二,主要目标不是为个别银行的存户提供过多保障,而是要避免付上宏观经济的代价,例如动用高昂的成本挽救银行。
  • 第三,制订政策时要假设整个银行体系面对的风险(至少其中一部分)是有别于个别银行所面对的。换言之,整个体系面对的风险并非纯粹是个别银行面对的风险总和。
  • 第四,应致力审视个别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一部分所互动产生的风险,而不只是着眼于个别银行。

举例来说,亚洲金融风暴前,个别银行承受的外汇风险不会显现于其本身的资产负债表,而是显现于其众多主要借款人的资产负债表上。这些借款人在本地货币现金头寸方面虽然没有问题,但仍以外币大量举债。因此,尽管从个别银行的层面看不出来,但其实整个银行体系已经面对一项共同的风险。

1997至98年金融风暴固然是驱使众多央行更重视宏观审慎监察的原因之一。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联合推出金融体系评估(不少EMEAP成员已实施),以及十国组织部分成员央行致力推行先进的金融体系监察方法,也有助这方面的发展。

宏观审慎监察备受重视的其中一个效果,就是各国央行纷纷设立金融稳定部门。这些部门的成员都具备经济学及银行监管的经验,负责监察金融体系的宏观趋势。

这些部门其中一项主要工作是编制金融稳定报告。英伦银行是率先推行这项措施的央行之一,至今已有十年历史,其报告近期更经过革新,说明了这类分析要时刻配合金融市场迅速演变。不少央行纷纷效尤,金管局编制「货币及金融稳定情况报告」至今也有数年。我们最近更开始编制一份内部银行体系稳定报告,目的是从宏观审慎层面探讨银行体系的趋势,以协助我们订立监管工作的优先次序,更有效地分配资源。我们会尝试融合这两份报告,让我们以更具前瞻性的角度进行银行监管。

金融稳定报告的骨干是压力测试模型。金管局要求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已有好一段日子。《监管政策手册》有关压力测试的一章于2003年初发出,规定银行制订压力测试计划,并将之并作风险管理程序的一部分。金管局亦对银行申报表提交的数据施以一系列压力测试,其中包括银行流动资金、利率及市场风险持盘的假设不利变化。

第一代压力测试纯粹是选取一项变数,然后施以压力测试。这种测试基本上只是「假使不履行贷款上升至总贷款额的两成,银行资本会有何变化?」这类简单的分析。这种粗疏的测试虽有助我们了解在某些不利因素影响下银行体系的资本能否发挥缓冲作用,但并无考虑整体经济在第二轮及第三轮的影响。当不履行贷款增至总贷款额的两成时,相信整体经济也会有很多回响,例如利率飙升、资产价格暴跌,所有这些都可能对银行的财政稳健造成进一步影响。

由此我将话题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的第一项挑战,就是有需要发展较先进的压力测试方法,以能捕捉宏观经济冲击的第二轮及第三轮影响。我很高兴看到这方面已逐渐出现重大革新。我较早前提过英伦银行近期更新金融稳定报告,目的就是要更凸显假设冲击的分析。经济分析员会设定经济产值、利率等假设变化,并追纵这些变化对银行体系主要稳健指标造成的影响。要做到这一点,分析员也要识别传递风险的主要渠道,并找出方法量化计算其对银行盈利及资本充足性的潜在影响。这涉及一些相当深奥的经济模型分析法,现时仍在发展初阶。有些EMEAP成员采用的方法较其他成员的先进,若彼此能就这些专业经验交流切磋,会有很大帮助。

第二项挑战是如何有效地结合宏观审慎监察与银行监管。在某层面上,宏观与微观分析目标不同,因此角度方面也无可避免有差异。宏观审慎监察着眼于整个体系的风险及整体数据表现,银行监管则着眼于个别银行的稳健性。因此或可将它们视作两类只有些微重叠部分的工作,但这又似乎未免过分简单化。我们从宏观审慎角度可掌握到可能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潜在不稳定因素,但这些不稳定因素的爆发点却是在个别银行的层面。若有银行倒闭,其所牵涉的会是个别银行,而不是宏观审慎监察所注重的整体数据。

因此我们需要找出方法,评估宏观审慎监察假设的金融冲击会如何影响个别银行,并将评估纳入银行监管工作内。宏观审慎监察(尤其进行假设情况分析)的精粹,就是采用前瞻性角度,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风险为本监管也是以前瞻性角度探讨风险,按照个别银行对整个金融体系构成的风险调配监管资源。风险为本监管与宏观审慎监察似乎有相近之处。大家在拉近两者距离的工作上已取得一些进展,但仍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我相信这是大多数EMEAP成员正致力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第二项挑战是找出融合宏观审慎监察与银行监管的方法。

第三项也是最后一项挑战,是如何将宏观审慎监察融入今时今日全球化金融体系的环境内。将系统性风险想像成只始于一地,止于一地,不跨出境外,在过去可能是合理的假设。但自从出现了Bankhaus Herstatt事件后,这假设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已经站不住脚。当某个总部设于加勒比海地区的对冲基金有能力左右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市场时,我们便要认真防范源自极遥远的冲击因素其实也可能影响我们的金融体系。

然而,目前我们的金融稳定分析仍集中于本地金融体系,很少注视跨境连锁影响,其原因颇为明显:若要像指控邻近地区般,称其可能是危及其他地区系统性风险的源头(尽管用意无非是指出一些潜在风险及不稳定因素),肯定会惹起大麻烦。但我们实在有迫切需要进行多些跨境金融稳定分析,我们必须找出良方,避免让上述的尴尬情况妨碍我们了解系统性风险的源头。

这是我希望区内经济体将会致力处理的第三项挑战。我们设定跨境系统性风险的假设情况时若要避免伤及别国「感情」,最好的方法就是联手一起做。首先要识别有可能令系统性风险扩散的主要跨境传递机制。我们必须充分掌握这些渠道才可尝试将之量化,或分析跨境连锁影响会如何出现。

我上面所述的三项挑战,即如何发展更先进的压力测试方法、如何在金融稳定分析中融合宏观与微观角度,以及如何掌握可能出现的跨境连锁影响,已组成一份牵涉颇长时间及费劲的工作清单。但EMEAP过去协助成员处理维持金融稳定的成就有目共睹,我很希望在国际监管界朋友的协助下,区内很快就可以在这些挑战上取得进展。

最新演講辭
修订日期 : 2006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