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与香港的资金融通:香港可扮演什么角色

演讲辞

2004年12月13日

内地与香港的资金融通:香港可扮演什么角色

任志刚,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

(于香港经济峰会2005)

引言

首先多谢各主办及协办机构邀请我出席香港经济峰会并作开幕发言。记得我亦有参加去年的峰会,就如何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出了一些看法。当中我特别指出,近年国际金融环境出现了急剧的转变,对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产生了策略性的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转变有三个,包括资讯科技革命的发展、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以及中国内地在持续改革开放下对国际金融需求日增的大趋势。今日大会建议我讨论的课题为《内地与香港的资金融通:香港可扮演什么角色》,正好是上一次讨论的延续。

资金融通是基本目标

我很高兴主办机构为我的开幕发言点题时用上「资金融通」这四个字,「金融」这个词汇是颇为空泛的,把它进一步演绎为「资金融通」便实在很多了。这亦是我在过去一段长时间,在文章上或演讲中时常刻意强调的。原因是有很多热心人士在讨论有关香港金融问题时,无论是发展金融或依《基本法》规定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都可能会过于着重仿效外地金融中心的特色,企图「照板煮碗」,将各类产品或运作模式搬来香港,亦过于着重为香港加上外地的标签,希望香港能成为中国的曼克顿或亚洲的瑞士。在感谢这些热心人士对香港金融发展的关怀之余,我有责任指出,中国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金融服务,至少在现阶段甚或可见的将来,在理念、形式或具体安排上跟美国与欧洲仍有着很大的差别。我们当然要向其他金融中心虚心学习,但我认为香港便是香港,在经济、地理、政治、文化上都与其他地方不同,特别面对改革开放下急速发展的内地,香港在金融领域上能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比曼克顿、伦敦或瑞士都更为复杂和更具挑战性。试想内地现在的发展状况,金融制度上仍有多方面的管制,而部分老百姓的储蓄仍然是放在床底下的情况,我们是否可以或应该要香港刻意地为内地引进曼克顿式的衍生工具和对冲基金,或瑞士式的财富管理安排呢?要知道曼克顿在美国境内并没有一国两制的安排,而欧洲国家,包括瑞士,亦没有外汇管制,所以没有一个标签是比「中国香港」更合适的。因此我认为,不论是资金融通的中介人、监管者、市场设计师或市场参与者,为香港的金融发展热心提出意见时,都应紧记「资金融通」这 一个基本目标,亦即是强调把储蓄资金中转为投资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性。

香港的角色

从这个基本角度去分折,便不难看到,在内地资金融通这个课题上,香港可在四个发展范畴扮演重要角色。

  • 第一是如何将海外〈包括香港〉的储蓄和资金中转到内地作投资;
  • 第二是如何将内地的储蓄和资金中转到海外〈包括香港〉作投资;
  • 第三是如何为内地的储蓄中转为内地投资提供适当的金融中介服务;
  • 第四是如何为内地的金融改革,特别在市场化和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上,提供一个理想的试验场地。

今日我将会在这四个范畴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希望这些观点能对内地与香港特区政府,和业界人士在推动两地资金融通上发挥一些引导的作用。

这些观点是建基于两个重要理解第一是资金融通在国际层面上以自由、双向的形式进行是一个对经济最有利的模式,亦是内地在金融改革领域上的长远发展路向。但改革需时而风险亦大,在短期内,内地和香港之间的资金融通,与内地和海外一样,必然是较单向的,易入难出。这是一国两制下的事实,不存在对香港是否公平的问题,亦不应将香港推动资金双向融通的建议视为香港向中央伸手。 第二个理解是内地金融改革的进程,是一条渐进式开放的道路,不能亦不会一步到位,改革的过程也是保守的。内地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帐户的开放应随之而来。从开放的进程看,不难察觉内地资本帐户开放是根据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先直接投资后债务和证券融资的次序进行的。我们若能对这两个理解有清楚的认识,便能更有把握塑造香港在两地资金融通的角色。现在我便就刚才所说的四个范畴,分析一下香港可扮演什么角色。

(一) 如何将海外的储蓄和资金中转到内地作投资

内地经济高速增长及投资前景理想,是吸引外来投资的强大动力。除了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内地,另一有效的途径便是经过香港这个有深度和达国际水平的金融市场,向内地企业贷款和购买它们所发行的债券或证券。

一向以来,香港为外资流入内地已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占着领导地位。香港素来是内地外来资本最重要的发源地和中转地,香港的直接投资占内地2003年外来直接投资总数的三分之一;占内地历年累计外来直接投资的百分之四十。就股票融资而言,按香港交易所的统计,目前已有近190家国企和红筹公司在香港上市集资,累计集资额超过8,000亿港元。目前国企和红筹公司的市值占香港股市市值四分之一以上,而成交量更占本港股票市场的一半。当然,外资流入内地不仅亦不应只局限于在股票市场上市集资,内地企业亦可以在香港作银行贷款融资或发债集资。其实过去一直也有内地大型企业来港发债集资〈以美元为主〉,但数目并不多,这可能是受制于内地的外债规定。但企业在外举债最终是会放宽的,甚至自由化,由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作为发展基础。在这方面,香港具有三个明显的优势。

第一,我相信在香港运作的银行,对内地借款人的信贷风险评估,是较内地银行仍受「官为本位」影响的信贷分配模式来得客观,有助提升资金信贷融通的效率,所以香港的银行无论在内地是否有分行或分支机构,应在这方面多研究和争取。

第二,香港有日趋成熟的债券市场和相关的金融基础设施,有条件成为内地企业,甚至国家的发外债中心。

第三,当人民币存款在香港增加至有较大规模时,可考虑容许内地企业在香港发人民币股票或债券,或容许香港银行向内地企业作人民币贷款,这不单可以便利资金融通,亦可帮助在香港沉淀的人民币回流到内地。

(二) 如何将内地的储蓄和资金中转到海外作投资

内地储蓄率估计高达30%至40%,因此有相当庞大的储蓄可被调配及中转为投资。当中应不乏寻找海外投资的需求,但碍于外汇管制,这些需求往往未能满足。但高的储蓄率,加上外资不断流入,作直接投资也好,憧憬人民币升值也好,已为内地带来一些宏观金融管理上的困难,亦为金融稳定带来一定的风险。我认为现时内地的国际收支帐上已有所谓排洪的需要,先入后出的次序相信已到了后出的阶段,预期内地会加快开放资本流出的步伐。事实上,今年2月,国务院已批准中国社保基金的海外投资计划,现正准备有关法规,待完成后即可到海外投资。除此之外,《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也在8月份正式出台并实施。该规定容许内地保险公司投资部分外汇资金到海外市场,但暂时只可以投资于银行存款或合格的债券及票据,不能进行股票投资。另外,上个月人民银行公布了《个人财产对外转移售付汇管理暂行办法》,允许在规定的范围内个人财产转移海外。最近在本月初,人民银行又公布了从明年一月一日起,个人可携人民币出境的金额由六千元大幅提高至二万元。大家也许正期待合资格内地机构投资者(QDII)的来临,希望不用等太久吧。

毫无疑问,在内地储蓄资金中转到海外投资上,香港是可以发挥主要角色的。

第一,香港可提供适当的投资对象,视乎投资者的要求,香港应推出有公信力,多元化(包括多货币,多风险层次,有足够流动性)的产品,以迎合不论以基金或个人投资形式出来的内地资金的需要。我相信精明的香港金融界人士,在这方面是不需要金管局提点的。

第二,香港可为内地储蓄资金到海外投资提供一个桥梁,或投资管理服务。香港与内地是在同一时区内,亦有欧元和美元的即时支付系统,是风险管理的最佳场地,有一定的竞争力,希望市场人士在这方面多作推介。

(三) 将内地的储蓄中转到内地的投资

表面看来,这个范畴是香港以外的事,绝大部分在内地进行,与香港拉不上直接关系。但无可否认,内地金融体系在发挥资金融通功能方面的效率仍相对较低,太过依赖银行的中介渠道,而债券与股票渠道的融通量又乏善足陈。况且银行体系并不健全,虽然内地有关当局正锐意进行改革,但以「官为本位」的信贷文化仍需一段长时间才可被「风险为本」的信贷文化取代。作为一个改革的动力,内地是很欢迎外资金融机构(当然也包括来自香港的机构)的参与,以能对此有所改善。随着内地逐步兑现世贸承诺而开放市场,加上CEPA框架的启动,香港的金融机构在内地应有特别的优势,在内地资金融通上扮演一个比其他外资金融机构较为重要的角色。

在CEPA框架下,香港银行在内地设立分行的资产要求已从200亿美元降至60亿美元,使更多香港银行可以在内地开拓业务。目前已有3家香港银行在深圳开立了分行,还有两家正申请在上海开分行。此外,香港银行内地分行在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时,也受惠于较宽松的开业年期规定和盈利考核。

近期CEPA进一步扩大内地对香港开放的领域,而且自11月1日起香港银行内地分行可从事代理保险业务。这项新措施将增加香港银行内地分行的经营范围及竞争优势,使香港银行能向内地客户提供更全面的产品服务。但现时外资银行在内地经营人民币业务仍受到一些地域限制,而且未能向内地个人客户提供人民币服务,业务发展有一定的局限。希望随着世贸承诺在2006年底前逐步兑现,香港银行在内地的业务可以不断扩张,为内地的资金融通作出更多贡献。

此外,香港银行亦有通过入股内地银行的形式积极参与内地的金融系统,投资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地方性股份制银行。目前外资银行投资内地银行的总持股比率上限为25%,单一股东最高持股比率为20%,这类参股有助内地引进具国际经验的管理层、改善公司治理水平。香港是最了解内地问题的一个地方,亦是内地觉得最易合作和沟通的金融中心,预期香港参股内地银行的参与率和成功率,比任何其他地方为高。

其实,内地的资金融通,也不一定要靠外资金融机构在内地实地参与,因为金融市场的活动已越来越不受地域限制了。富想像力的金融市场设计师,应可以在不大影响内地现有的机制下,加上适度的开放或特别的安排,便可利用香港国际级的金融平台和监管水平,在香港为内地的储蓄者和集资者之间提供资金融通的安排。

(四) 为内地的金融改革提供一个理想的试验场地

香港在这个范畴可扮演的角色是比较策略性的。内地充分理解改革金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亦充分理解开放金融会带来的风险。所以,金融改革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亦需要在可控制的环境下作实验,以求了解在市场化下金融是如何运作,风险是如何管理的。香港作为中国境内唯一的国际金融中心,实在处于一个独特的位置,能够为内地的金融改革提供一个理想的试验场地,和引进国际监管水平及先进的市场基础设施。

内地金融体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便是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在此重要问题上,中央的政策一直是致力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在深化金融改革时进一步改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随着内地资本项目逐步开放,人民币逐步实现全面可兑换和国际化相信只是时间的问题。我相信人民币最终是会成为区内主要货币,甚至是其他货币保持稳定关系的对象。面对这个对环球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发展趋势,香港不能只是袖手旁观,采取随遇而安的态度,而是要努力探索和寻找可扮演的角色。今年年初,我们成功争取人民币业务在港展开,便是要为香港金融界参与这个大趋势作出准备。

香港个人人民币业务〈包括存款、兑换、汇款和银行卡〉自今年初陆续推出以来,反应良好。至今差不多所有零售银行均踊跃参与经营有关业务。至目前为止,全港的人民币存款总额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从1月18日开始接受内地居民以人民币卡在香港消费,至今累积签帐及提款总额已超过20亿港元,平均每宗消费额约3,000港元,比其他海外游客在港签帐额较高。对于促进两地经济融合及方便两地居民互访旅游消费,均有莫大好处。同时,参与人民币业务的银行审慎经营,使这条金融中介的新渠道可以安全及有效地运作。

除了两地旅游消费活动以外,跨境贸易也快速增长,跨境金融活动亦随之增加,而人民币已经开始在内地与个别周边地区的贸易时用作结算支付。考虑到业界的建议,亦为进一步推动内地与香港两地经贸融合,财政司司长早前提出了发展香港人民币业务的 三个策略性方向,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用的框架。

第一个方向是考虑如何把香港银行的人民币资产和负债多元化。目前香港银行的人民币资产只有其存放在清算行的人民币存款,而人民币负债只有香港居民的个人人民币存款。在现有稳妥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探讨如何使人民币资产多元化,例如研究能否在内地当局同意下在本港买卖人民币资产,另外在人民币负债方面可考虑把存款范围扩阔至非居民及非个人的层面。

第二个方向是考虑为两地间的贸易及其他经常帐目交易提供相关的人民币银行服务。事实上,内地经常项目交易并不受外汇管制,例如内地游客基本上可完全自由兑换一定限额以下的港元到香港消费,甚至直接拿人民币来香港消费。引伸到出入口贸易,由于也属于经常项目交易,理论上可以把有关的外汇自由与人民币兑换,也应该可以让买卖双方自由选择是否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这项发展有助减低内地进出口企业的汇兑风险及兑换成本,从而促进两地贸易。

第三个方向是考虑在港建立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机制。这个方向能否进一步发展,当然要视乎内地开放资本项目的进程。若此建议能够落实,那么不论是内地发债体在港发债并由本港居民和银行购买,或是香港发债体在香港发人民币债用于内地投资,均有助人民币回流内地及人民币资产多元化。

这三个策略性方向包含着多个具体建议,而落实具体建议的先决条件是在香港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率和电子化的人民币即时支付系统,与现有的港元、美元和欧元的即时支付系统的构造是一样的,并可以连结起来,以减低跨货币交易的结算风险。建立这个交易结算平台,将有助于促进两地资金融通及以人民币为单位的经贸活动。

长远而言,拓展人民币业务对香港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重大意义。随着人民币逐步成为国际货币,香港凭借其已发展人民币业务的优势,便可争取更多以人民币为结算单位的金融活动在港进行,使香港不仅是区内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更是内地重要的金融及首选集资中心。

结语

我今天早上的发言,提出了内地与香港资金融通的一个基本目标、两个重要理解、三个策略性方向和四个发展范畴,希望大家参考和提供意见。随着内地与香港的经贸融合,提高两地资金融通的效率至为重要。香港一直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设计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已具有一定的经验和优势,在新的环境变化中将需要考虑内地逐步开放带来的机遇,以及将来更多涉及人民币的国际金融活动。在这个工作上,我们会继续关注内地的政策变化,也希望银行业界及各方面人士多些提出需求或意见。金管局会根据内地的开放进程,并会在不影响内地及香港金融稳定的大前提下,继续争取加强两地的金融合作和资金融通。

 

多谢各位。

最新演讲辞
修订日期 : 2004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