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二期

演講辭

2004年03月02日

国金二期

任志刚,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

(于香港工业总会2004年周年晚宴)

我很高兴出席香港工业总会周年晚宴。贵会于1960年成立以来,目睹本港工商界几番重大的变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香港在1960年已经是一个主要制造业中心。时至今日,香港已成为区内一个规模更大的制造业基地的中枢,香港公司单是在广东省便聘用了500多万名工人。这个制造业基地规模与日俱增,并愈趋多元化,使贵会工作更显重要及具挑战性。工业总会面对新的挑战,将焦点放在珠江三角洲以至范围更广的地区,并强调香港与中国内地、亚洲及全球各地同业的沟通与合作。作为工业家,在座各位掌握大量资源,而作为财富创造者及投资者,大家也是本港金融基建的主要用家。我今天想与大家谈谈金融基建的近期发展与未来动向。

但我首先要界定讲题里的「国金二期」,不是指金管局写字楼现时所在的摩天大厦,而是英文「Mach Two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的缩写,中文直译是「双音速国际金融中心」,意思是融入新思维、新视野的国际金融中心。从这一点大家会想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应如何履行《基本法》第109条的责任──「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大家会问我为何要借用「Mach Two」这个物理学名词来形容国际金融中心。根据《新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Mach」是指「物件在四周环境中移动的速度与音速的比值」。「Mach Two」通常指双音速,也可用来比喻达到较高层次的意思。由于全球金融以惊人的速度飞跃发展,而这正是国际金融中心面对的现实环境,所以我相信以双音速来形容后者是很贴切的。

金融市场自由化以至全球化,对国际金融中心带来新的要求。资讯科技不断创新,大大加快了国际资金在全球各地流窜的速度,且涉及的数额也非常大,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的运作模式或条件已不足以应付。无论我们喜欢与否,金融交易网上化的年代已经展开。各位上一次是何时亲自到过一间银行做交易呢?现时不论你在布吉岛渡假抑或在Whistler共聚天伦,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大部分银行交易。很快就连金融中介人甚至金融市场本身,也会开始走进网上世界。事实上,在全球化及资讯科技创新的影响下,很多活动(尤其金融活动)在地理及时区上的隔阂已被打破。

那么双音速国际金融中心应具备哪些条件?在新环境下,香港特区政府将会如何履行《基本法》第109条明确指定的责任?这些问题很具挑战性,涉及的法律责任也很繁复。由于香港愈来愈强调问责,我在试图回答上述问题前,应首先说说这项工作所牵涉的职能与责任。

大家可能没留意,就是行政长官于去年6月27日发出有关财政司司长与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的职责的公开声明。该声明就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方面的具体内容如下:

「财政司司长须负责订定宏观政策目标,而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则负责制订具体政策,以达致该等目标,并适当地透过监管机构和其他组织落实这些具体政策,及监察有关的推行情况。」

同日财政司司长也发表了一份公开声明,阐述有关维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宏观政策目标:

 

「在国际金融中心之内,有来自许多不同司法管辖区的金融机构汇聚一起,进行国际层面的金融中介活动。特区政府应致力维持及提升香港作为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为此,政府应该──

  1. 为公平、开放和具效率的市场维持适当的经济及法治环境,包括确保香港的法律继续提供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2. 透过促进国际金融中介活动及吸引外国资金来港,进一步提升香港金融服务在国际间的竞争力;
  3. 发展支付结算及交收系统,使国际和跨境金融活动能安全及有效率地在香港进行;以及
  4. 加强企业管治标准,以加强国际间对本港金融市场的信心。」

我认为这些为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宏观政策目标非常恰当。去年6月声明发表以来,一直没有听到有任何异议,希望这不是因为社会大众缺乏兴趣,而是声明内容获得广泛认同。

香港金融管理局是负责推行上述具体政策的其中一个监管机构。大家可能留意到财政司司长与金融管理专员的互换函件。互换函件也是在去年6月发表的,目的是厘清两者在货币与金融事务方面的权责。财政司司长在主要函件内订明为推行有关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政策:

「金融管理专员在履行其维持香港的货币与金融体系稳定与健全的职责时,须与其他有关机构与组织合作,从而:

  1. 促进支付、结算及交收系统的发展,促使国际及跨境金融活动以安全及有效率的方式在香港进行;
  2. 透过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及中央银行论坛,促进对香港货币及金融体系的信心;及
  3. 推行适当的发展市场措施,以协助加强香港金融服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纵然以上诠释颇为冗长,但事实上有必要解释清楚。我以下希望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双音速国际金融中心的看法。

正如去年6月财政司司长的声明所述,国际金融中心是进行国际层面的金融中介活动的地方。我相信这不单是指把海外资金转化成为投资香港的资金,或把香港资金引领至海外投资,原因是这个诠释太狭窄。无论如何,以国际标准计香港经济的规模较小。根据国民经济会计方法,香港的储蓄及投资资金每年约为4,000亿港元,还不及香港交易所1个月的成交额。我相信国际层面的金融中介活动,应同时包括把一个海外地区的储蓄带引至另一个海外地区,成为当地的投资资金,例如把美国储蓄中转至中国内地投资,或把中国内地的储蓄引领至美国投资,或把德国的储蓄中转至印尼投资等等。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我们必须具备适当的平台,使香港能应付大量这类的国际金融中介活动。问题是如何达致这个目的?

我们当然不能忘记传统国际金融中心应具备的优势。我肯定在座各位朋友都很熟悉这些传统的成功因素,其中包括:

  1. 良好的法治制度及独立的司法架构;
  2. 大量合适的人才;
  3. 监管制度健全及尺度适中;
  4. 简单的个人及公司税制,以及低税率;
  5. 政府支持金融业发展;
  6. 货币稳定及可自由兑换;
  7. 廉洁及高效率的政府;及
  8. 良好的工作及居住环境。

 

所有这些传统的条件仍很重要,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石,我们大家必须努力不懈,确保不失这些优势,并且要与时并进,配合环境的变化适当地加强。但正如我较早说过,金融市场全球化及资讯科技创新,令全球金融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增长及变化,单是做到上述条件已不足够。

在全球金融业务方面,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位于海外地区的公积金基金经理可随时取得金融市场的最新资讯。他们会在银行存款、债券及股票这三种不同金融中介渠道中,不断灵活调配投资组合,并寻找最适合本身投资需要的金融安排与工具。此外,我们所面对的是愈来愈多高资产净值的国际投资者,他们拿着轻便的手提电脑便可灵活理财,甚至直接接通各个金融市场。

在风险管理方面,我们要知道投资者对风险的警觉性愈来愈高,并能掌握风险管理的技术。除了少数参与货币市场炒卖的人士外,大部分投资者很可能都不愿意承受本身投资所用货币以外的第二种货币的汇兑风险。我们也须知道:愈来愈多掌握高深技术的市场人士,他们深知支付、结算与交收金融交易所牵涉的风险。收到支票的一刻,不一定代表已完成最后支付。完成一宗债券买卖,也不一定代表即时取得债券的所有权。在亚洲时区内以亚洲货币买美元或欧元,真金白银当场付了,却不一定马上拿到所买的外币。很多人可能仍然不大理会这些,但到了大家发觉原来处身这个资讯科技的年代,单是几个小时的时差便可令阁下的财富产生很大变化时,阁下便会着紧起来。我希望不要到资讯科技发生问题影响国际金融运作,人们才会恍然大悟。

我们若能突破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的框框,进一步提升至我心目中的双音速层次,便应能满足上述金融业务与风险管理方面的需求。事实上,金管局一直默默地努力为香港的金融基建配套筑建所需的各项设施,以配合这些需求,使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升至双音速的层次。至今香港在某些地方已赶在其他人前面,但我们仍有很多地方尚需努力。我们还需要多些时间、多些工夫,以及整体社会的支持,尤其金融界当中可能有一部分人在现状中享有既得利益,他们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更为重要。

传统国际金融中心要晋升至双音速层次,应具备哪些额外的条件呢?我想到的有以下4点:

第一点较明显,就是金融中介渠道必须是安全、有公信力、多元化和有效率。相信现时香港的几个金融中介渠道,包括银行、股票与债券以及其衍生的市场,都已达到这个要求。银行体系经过80年代一连串银行风潮后,多年来已成为可靠的中介渠道,帮助吸纳本地及国际储蓄资金,然后中转至需要融资者手中。市场竞争加剧,尤其放宽利率管制,更增加这方面的成效,使借款人受惠。举例说,现时本港众多按揭供款人所付相比最优惠贷款利率的按揭利率,便较6年前低4个百分点。此外,存款保障计划快将实施,将会为存户提供更大保障。共用商业及个人信贷资料,也能帮助信贷质素良好的借款人较容易并以较低息率获得贷款。作为银行监管机构,我们非常重视《银行业条例》在前言部分明确规定的促进「银行业体系的整体稳定与有效运作」。我们一向以认真的态度履行这项职责,并与银行合作无间,确保各界对这个传统且必要的金融中介渠道保持高度信心,即使在最近几年,银行面对极度恶劣的环境,仍能保持稳健。

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在证券市场监管方面也取得同样的进展。事实上,证券市场由金融中介人把持,并以其私利作主导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金融中介人遇到困难,以致要宣告股市停市,使这个重要的金融中介渠道突然被堵塞的情况,也将不会再出现。大家现在都明白到,香港交易所是第二市场,为新股上市的第一市场提供基础,使第一市场可把储蓄资金中转成为投资资金,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及发展。大家也较以往更明白这种「公利」远比金融中介人的「私利」重要。过去10年本港股市已追上国际最高标准,除了市场管治外,改善措施亦包括提高市场透明度。

但在金融中介渠道的多元化发展方面,香港却仍然落后,原因是投入债券市场的资金数量仍然相对较小。我们从1990年起一直致力发展港元债券市场,主要是发行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至今债券的未偿还数额已达1,200亿港元,但债券市场仍相对不够兴旺。此外,金管局也为长至10年期港元债券建立了可靠的基准收益率曲线,有助私营发债体定价,并为整体债市设立有效率及无纸化的债券结算系统。可能由于90年代实质利率长期处于偏低甚至负数水平,令私营机构缺乏发债意欲,但过去几年实质利率显著高于零水平,加上名义利率偏低,似乎为债市带来新的面貌,无论发债次数或规模都有了进展。我们仍须努力发展债券市场。金融中介渠道多元化,不但是国际金融中心赖以成功的重要因素,更是维系金融稳定的必要条件。金融渠道多元化可避免对某一金融中介渠道的过份倚赖,从而减少系统性风险,即使某个中介渠道出现危机,仍不会对正常经济运作造成严重影响。

第二点是可供本地货币及主要外币进行金融交易的平台。外币储蓄(尤其属于机构管理的一类)大多不愿意承受海外投资涉及的汇兑风险。若要对冲像港元这类非主要货币的风险(尽管港元汇率过去20年一直保持稳定),费用可以颇高,以致影响了海外投资的吸引力。对于本身货币是不可自由兑换的地方来说,为所持投资进行货币对冲就更加困难。我相信若本港提供的金融产品(包括可供投资者参与内地发展的产品)能有不同货币单位可供选择,它们对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可能会大大提高。此外,此举更可减少大量资金流入及流出港元(如大型新股上市时),从而加强香港的货币稳定。

再者,在纽约收市后及伦敦翌日开市前的数个小时内,美元及欧元金融工具交易一向以来都比较淡静。但在金融全球化下,市场将会24小时无休止运作。这不但指场外交易的买卖,也包括像证券交易所这类有实体交易场地的市场。若以亚洲时区内各经济体系参与的所有金融交易计,我们是另外两个时区的净贷款人,当中很大部分贷款是以美元及欧元计算。全球约有六成外汇储备由亚洲时区的经济体系持有。有些人当然欢迎可在亚洲时区处理海外资产的设施,这不但省掉待至晚上甚至半夜才处理资产的麻烦,更可避免不必要地延迟执行投资决定。事实上,亚洲时区内发生的重要事情,也可影响美元及欧元的金融市场。

无论是为了方便投资者管理货币风险、方便金管局管理货币稳定,或使全球金融工具达到24小时不停运作模式,亚洲时区愈来愈需要一个流通性高的平台,以进行外币金融交易。但要做到这点属于双音速层次的要求并不容易,原因是这样会触及个别地区内交易场地的所有权问题,可能会遭到对方的阻力。这是可以理解的。在本质上,金融市场的源起及设立都跟本地需求有关。虽然市场变得全球化,但市场的结构主要仍只针对本地环境。对于最大型的市场来说,能够发展跨越时区,并且提供不同外币产品的交易,其意欲其实不太强。这些市场由于本土环境使然,至今仍然高度本地化,但亚洲储蓄率高,外汇储备又迅速增长,将会形成一种动力,使市场朝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亚洲10个经济体系在去年买入美国国库券的净额达到1,932亿美元,占美国国库券增发净额的60%。香港一直致力推动不同地区的证券市场采用全球化协调标准,并建立「策略性」联网。这方面至今取得一些进展,我们将会继续留意有关的机会。

外币金融交易平台必须有稳健的支付、交收及结算系统支持。这正是双音速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的第三个条件。资讯科技不断革新,大大加快了资讯传送的速度,同时也急剧加速国际资金的运转,对金融交易构成的结算风险也骤增。幸好资讯科技也可应用于审慎管理结算风险的用途上。但问题是负责金融基建的当局是否能够审时度势,作出配合。大家安坐家中大多会把水电煤气等基建视作理所当然,到了发生故障才猛然醒觉这些设施的重要。同样地,金融基建出了事故,可能会影响各界对金融体系健全运作的信心。假使这情况出现在国际金融中心内,后果可能很严重。

在资讯科技的年代,支付、交收及结算系统(尤其国际金融中心的系统)应安排完善,以尽量减少结算金融交易出现故障的风险。支付、结算及交收系统的关键有4点。 第一,系统的设计应能提供即时支付的金融交易(最少是大额的)、买卖金融工具的货银两讫,以及外汇交易的同步交收服务。 第二,我们在建设这套金融基建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并超越很多其他金融中心。现时香港已拥有美元、欧元、当然还有港元的即时支付结算系统,同时这些系统已经实现联网,能提供三种货币的同步交收服务。 第三,大家可能已猜到,我们希望下一步做到在适当时候在支付系统中加入人民币。这样做将有助巩固香港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我们在建设这些系统方面累积的经验,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只需6个至9个月就可在现有的支付基建内加入另一种货币。 第四,在座各位是金融服务的主要使用者,我谨在此呼吁大家尽量利用上述系统,以妥善管理金融交易的结算风险,并可确保货银两讫,详情可向你们的银行查询。

有了上述所谈的三种条件──金融中介渠道、金融交易平台及支付结算系统还不够,还要有第四种,就是能够方便多层面式的市场参与者直接接通这些设施,才可称得上是双音速国际金融中心。这是指不论地理界限,金融中介人及委托人(包括集资者及投资者)均可享有直接接通金融服务的方便。市场愈来愈讲求更多方便和直接的服务,现代资讯科技发达,应可充分满足这种需要。金融市场已无需实体的空间场地,对金融中介人的需求也日渐减少。利用先进的资讯科技,我们也可缩小买入与买出价的差距;降低买卖、结算及托管费用;即时接通电脑化的户口,以处理存款、债券及各种外币的股票。即使是集资者,也可根据既有的信贷评级及信贷纪录,安坐电脑荧幕前参考不同出价,然后选择最有利的息率筹集资金。事实上,这些要求并不过份。像现时我们若要参考不同银行的住宅按揭息率,实际做法其实已很接近。只是我们暂时仍要分开查阅不同的银行网站,而不是单一个网站而已。

国际金融中心这个发展方向很自然会面对若干阻力,例如中介人会抗拒「非中介化」,即使这会提高中转资金的效率,使整体经济受惠。不论因为时日久远或科技创新而使既有的制度欠缺灵活性,总难得出令受影响者满意的解决方案,若是当中牵涉立法便更难处理。因此,要做到多层面式接通金融服务这个条件,可能较达到另外3个双音速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需要多一点时间。教育有关人士从公利角度去考虑问题,可能会帮助加快进程。但我相信不论有没有政府或监管当局参与,市场力量自然会推动一切必要的转变。

今次带大家参观另一个定义的「国金二期」,希望不会使大家感到太闷。我的目的是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对香港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及保持金融基建方面的优势的看法。作为金融基建的使用者,大家一定有很多高见,希望大家提出来集思广益。多谢。

香港金融管理局
2004年3月2日

最新演講辭
修订日期 : 2004年03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