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演讲辞

2003年12月16日

如何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任志刚,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

(于香港经济峰会2004)

引言

多谢三间主办及协办机构今日邀请我来作大会开幕嘉宾。我留意到主办机构之一的新城广播已成立十三年,而另一主办机构信报更于早时举行三十周年报庆,这个大会似乎跟「三」这个数字特别有缘。再者,政府最近公布零三年第三季经济增长大幅反弹,亦预测零三年全年生产总值上升百分之三,显示香港经济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三间主办及协办机构选择在这个时间举行经济峰会,讨论香港的经济前景实在最适当不过,在此我先祝贺香港经济峰会成功,并希望香港经济「生生猛猛」,再创高峰。

今日大会建议我谈论「如何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我觉得非常合时。虽然香港被誉为国际金融中心已有一段长时间,而政府、金融监管当局和金融界过去亦有充分合作,发展和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但近年各方面的环境都起了急剧转变(我稍后会再详细解释),实在是有需要在这个时候公开讨论一下这个课题,集思广益,定出策略,确保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能够保持甚至进一步强化。

 

政策架构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基本法》第109条已为特区政府订下一个法律责任,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适当的经济和法律环境,以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这个课题上,我不是特区政府的发言人,但我深信,特区政府一向是采取负责和积极的态度去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大家可能留意到,行政长官在2003年6月27日曾发出一份公开文件,在阐释一些权责问题时表明:「财政司司长须负责订定宏观政策目标,而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则负责制订具体政策,以达致该等目标,并适当地透过监管机构和其他组织落实这些具体政策,及监察有关的推行情况。」

大家亦可能留意到,财政司司长于同日亦发表了一份《金融事务及公共财政的政策目标》文件,内里清楚订定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宏观政策目标有四个:

  1. 为公平、开放和具效率的市场维持适当的经济及法治环境,包括确保香港的法律继续提供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2. 透过促进国际金融中介活动及吸引外国资金来港,进一步提升香港金融服务在国际间的竞争力;
  3. 发展支付结算及交收系统,使国际和跨境金融活动能安全及有效率地在香港进行;以及
  4. 加强企业管治标准,以加强国际间对香港金融市场的信心。

 

我相信财政司司长这四个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宏观政策目标是获得金融界和其他对这些政策有兴趣的人士广泛支持的,所以差不多半年来亦未见到有不同意见提出,有可能大家正等着特区政府将这些宏观政策目标具体化吧。

作为金融管理当局的负责人,我是有责任在政策具体化的工作上多提意见的。接着下来就让我用这个机会解释一下我的看法及金管局在这方面的具体工作,希望让大家既见树木,亦见森林。

 

传统因素

首先从根本说起,我们先要了解一下过去香港成功地发展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因素。相信大家对这些传统因素已非常熟识,所以我只简略介绍,这些因素包括以下8个:

 

  1. 良好的法治制度及独立的司法架构
  2. 有大量合适的人才
  3. 监管制度健全、尺度适中
  4. 简单的个人/公司税制,及低税率
  5. 政府对金融业发展的支持
  6. 可自由兑换及稳定的货币
  7. 廉洁且高效率的政府
  8. 良好的工作及居住环境

 

这些传统因素,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石,缺一不可,各方面一定要尽最大努力保障这些因素能够持续下去。我刚才讲过,近年各方面环境有着急剧的转变,对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产生了策略性的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转变有三个。

第一个转变是资讯科技革命性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化、全球资讯传播及讯息可即时传送,令国际资金的流动性和对消息的敏感度大增,令金融交易渐渐脱离地区和交易时间的限制,「移民」到「网域」,也令国际金融中心里「中心」两个字的意义有所改变,亦令金融风险增加及性质改变,带来新的风险管理的需要。

第二个转变是全球化的大趋势,令各地的金融市场国际化。本地市场参与者可参与外地市场买卖,外地市场参与者也可参与本地投资。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需要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和产品,以迎合外来市场参与者的需要,当中包括要有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及可处理多种货币的交易结算平台等。

第三个转变是中国内地在持续改革开放下,国际金融需求日增的大趋势。作为中国境内现时唯一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是有需要作出特别的安排,加以推动和配合内地金融改革开放,利用香港作为试点,在有效的风险管理下,为国内提供各种崭新的金融服务,最终是要把内地的国际金融业务集中在香港。

 

突破传统

在这三个重大转变的影响下,如果我们要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便要跳出传统的思考框框,就转变趋势作出新的策略性部署。要强调的是,这不是说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传统因素如法治和健全的监管制度等可以放弃;相反,我们要继续保持和强化它们,但随着环境转变,我们要有新思维,与时并进。

可能大家都已留意到,在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工作上,一直以来金管局除了维持货币及银行体系稳定外,亦着眼于建设高效率及稳健的金融基础设施,包括1990年初用外汇基金票据计划去发展债券市场、90年代中期起兴建各种支付系统、及最近在人民币业务上的突破等。其实,金管局在金融基础设施上「主动地」下苦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适应这三个重大转变,作出前瞻性的部署,在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具体政策上尽了本份,作出贡献。

事实上,我们心目中是有一个现代国际金融中心应有金融基础设施的理想模式,金管局自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将这个理想模式里面的组合成份,一个一个地兴建起来。我可以向大家保证,金管局不是无事找事做的,亦不是要与民争利,我们积极发展金融基建,正正是符合积极不干预政策的精神。我们信奉自由市场,但当自由市场未能产生符合大众利益的产品,政府便有参与的必要,更何况这些产品如支付系统、债券市场等都是达到基本法第109条的规定不可缺少的原素。

 

金融定义

接着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金融基建的理想模式,但有必要澄清一下「金融」这两个字的定义,提出这个简单的问题,可不是要「侮辱」大家的智慧,只是先厘清问题的本质,对症下药。

金融这两个字,我的理解是指资金融通的意思,即是将资金从有剩余资金的单位,带引到需要资金的单位,亦即是我们经常说的金融中介活动,将储蓄资金带引到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增长。资金融通得好,经济便发达。所以邓小平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非常对的。这个金融的定义,伸展到国际金融中心上面,便可理解成为一个国际资金融通的地方,比如香港能够吸引在美国的资金经香港的金融中介渠道转引到国内作投资,又比如香港能够吸引亚洲的储蓄资金,经香港或在香港投资于一些国际公司的股票。能扮演这个角色,香港才算是国际金融中心。

要国际资金利用香港作资金融通的活动,香港是需要有具吸引力的金融基础设施,就像我们的新机场能吸引大量过境的客和货一样。

我曾在其他场合多次强调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亦常以大型实体基建作比喻:每个政府都要花上庞大的资金,兴建大型基建,为的是让人和货物可以安全及有效率地选择从一个地点走到另一个地点,好进行各类经济活动,将经济搞活起来。其实钱也是一样,需要有基础设施,使它能够从一个单位如储蓄者的手上,可以安全、稳妥及有效率地转往另一个单位的手上,如集资者和各类金融投资等。

 

理想模式

了解到这个基本的资金融通需要,亦了解到科技革命,金融市场全球化和内地改革开放的需要,我认为一个理想的金融基建模式应有以下四个特点:

 

  1. 金融中介渠道必须是安全、有公信力、多元化和有效率。现在香港的金融基建,在很大程度上已达到这个要求。各金融中介渠道都有清楚和透明度高的运作规则,使参与者能够遵从,并有国际级的监管水平,有效地防止市场违规越轨的行为。

    香港市场流通性高和有深度、交易成本低廉、风险管理机制大致完善,被国际公认为安全、有公信力、多元化和有效率。但个别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然是有的,例如在股票市场上市监管方面。相信在监管当局和市场参与者充分合作之下,一定可以达致共识。

    另外,在中介渠道多元化上我们仍需努力。银行、股票和债券三个金融中介渠道,应和海陆空交通一样,要畅通无阻,要互惠互补。但香港的债券市场,作为资金融通的中介渠道之一,容量和流通的比重仍小,令资金融通过份依赖其他两个中介渠道,亦有碍维持整体金融稳定,因此我们有需要加把劲发展债券市场。
  2. 可用多种货币作为交易单位。首先,要吸引国际资金参与本地金融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本地货币(汇率稳定)是重要的。此外,还要提供用主要外币为交易单位的方便,使参与者可选择不同货币,以减低汇兑风险,亦可以减低本地货币汇兑的波动性。可以见到,虽然港元的支付系统的效率非常高,但当大型招股活动以港币作为单位招股上市时,亦有可能为港元汇率或利率带来一点波动,现时香港除了有港元的即时支付系统外,亦有美元和欧元两个主要国际货币的即时支付系统,可在资金融通上发挥一定的作用。要特别一提的,是我们要作好充分准备,在人民币市场和人民币兑换逐渐开放下,提供利用人民币作为交易的金融平台。
  3. 可便利多层面参与金融市场。在资讯科技革命影响下,金融市场已逐渐不再需要一个实体的场地,参与金融市场活动亦可以普及化。在零售(即个别投资与集资者)的层面,已有越来越多直接参与金融市场的需求,金融中介渠道已不应是中介人的专利品,所以金融基础设施的一个理想模式是应该为多个层面的投资者及集资者,提供直接进入市场的便利。我相信,市场竞争的力量是会确保金融基础设施朝着这个方向走的,但过程中亦有可能因为金融市场个人的利益和影响力关系,有所延误,当中可能有需要政府介入,在具体政策上有所推动。金融市场作为资金融通的中介渠道的整体利益,和中介机构和中介人的短期利益,两种利益往往是有出入的,需要各方合作讨论,务求达至平衡。

    一个便利多层面参与市场的金融基建理想模式,亦要考虑在地域层面广泛化,便利外国投资者和集资者参与。过去大家都在这方面努力,务求将香港的金融基础设施,包括市场、结算和支付系统,与其他金融体系的设施连起来,便利跨境参与金融活动。不过,这方面的工作是有一定困难的,外国的金融管理当局,可能为保障当地市场的利益,亦可能对这些合作的好处有所保留,令到这些基建上的业务联系仍欠全面,所以我们仍需努力,多沟通,多发展。
  4. 提供完善、低风险和具成本效益的支付结算系统。资讯科技越发达,传达讯息越快,金融结算风险可以说是越高的。但资讯科技亦同时可以将结算风险有效管理和减低。问题是负责金融市场的人是否能在完善支付结算系统上多下功夫。在屋子里居住享乐的人很少会留意到去水渠、电、煤等基建系统的重要性,直至有意外发生时才猛然醒觉。支付结算系统最完善的模式是即时支付、货银两讫及同步交收。这个模式在香港已初步成形,发展势头很好,我们会继续努力。为便利在这工作上有兴趣的人士,我已将我们在金融基建所做的工作详列在演词的附件内。

 

以上所讲的四个特点,将会是我们未来继续努力搞好金融基建的考虑,现在香港的金融基础设施,较之理想的模式还有一段距离。这些距离,有一部分是源于外在而不受香港控制的因素,例如在人民币国际资本帐未完全开放时,在香港发展有关人民币的金融基建是要循序渐进,配合国内发展的。另一部分的距离,是源于在香港不同金融行业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考虑,如即时支付、货银两讫的安排在股票市场中介人或零售层面仍未可以广泛使用。不过我们会继续努力朝着这个理想模式进发。事实上,香港的金融基建,已是全球最先进之一,特别在亚洲时区,可算是名列前茅,已把对手抛离。

 

总结

作一个简短的总结,要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特区政府已定下宏观政策目标,现在是将这些政策目标具体化的时候。过去,有见及科技革命、全球化和内地政策开放的三个重大转变,金管局自成立以来已在这方面积极思考、研究,并将可行的建议付诸实行。我们在传统因素上,会尽力配合特区政府将过去令香港成功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因素继续保持。另外,金管局又突破传统,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努力,发展一个多中介渠道、多货币、多参与层面、即时交易支付、结算的理想模式,以增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亦为国内改革开放作好金融层面的步署。我们这多方面的工作,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同,理解和支持。如果大家对金管局在这课题上有任何意见,我是乐于考虑的。

多谢各位。

香港金融管理局
2003年12月16日

附件

 

本地金融基建

金管局及其前身自1990年开始逐步发展先进的金融基建,以进行资金及债券的交收及结算,其中主要完成的项目包括:i) 实行港元、美元及最近推出的欧元即时支付结算系统,ii) 以货银两讫方式结算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 中央结算系统)的债券,以及 iii) 同步交收美元、欧元与港元的外汇交易。所有这些系统都是全球首创的同类设施之一。在1990年推出的CMU中央结算系统,是全球首个债券无纸化交收、结算及托管系统之一。港元即时支付结算系统在1996年12月推出时,也是全球第4个同类的系统。在2000年9月推出的美元与港元交易同步交收系统,更是全球首个面世的电子化外汇交易同步交收机制。

这些系统一直运作顺利,反应亦算理想。以美元即时支付结算系统为例,在2003年每日平均处理约4,000宗交易,涉及金额超过49亿美元。欧元即时支付结算系统投入服务只有半年时间,以11月为例,每日平均处理约30宗交易,涉及金额达7亿欧元。

CMU中央结算系统连同港元、美元及欧元即时支付结算系统,合共组成了本港结算基建的骨干。除透过货银两讫及外汇交易同步交收结算来消除结算风险外,上述系统之间的联网,方便进行跨市场抵押、更能吸引全球资金及增强系统之间的互动性,从而促进本地资金的有效运作。

国际金融基建

先进的金融基建将本港的地位提升至国际层面。目前,参与美元结算系统的境外银行数目已超过100间。

香港作为地区性的结算中心,CMU中央结算系统为区内有意参与国际债券买卖的投资者提供一站式的交收、结算及托管服务。金管局在1994 年起逐步与欧洲结算系统(Euroclear)及明讯结算系统(Clearstream)等主要的国际证券结算系统联网,方便这些结算系统的成员持有及结算交由CMU中央结算系统托管的债券。此外,CMU中央结算系统亦已与澳洲、新西兰及韩国的相类系统联网。

 

内地与香港金融基建的合作

在发展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方面,我们除了面向世界,也背靠祖国。在发展策略上,我们会致力吸引内地机构更多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交易的平台,并加强内地与香港金融基础设施之间的联系,以提高两地之间支付结算程序的效率。具体而言,金管局在这方面的工作包括:

  1. 粤港两地早于1998年已开始发展跨境港元支票联合结算机制,及至2002年中更全面扩展至覆盖整个广东省的双向结算。该项合作机制有助便利两地银行间的港元票据结算,加强跨境资金融通。
  2. 为使跨境结算服务能进一步配合两地经济发展的需要,金管局跟深圳开展了港深即时支付互通安排。继2002年底成功推出 港深港元即时支付互通安排后,港深美元即时支付互通安排亦已在今年11月17日推出。
  3. 与此同时,金管局亦跟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达成共识,定于2004年3月推出粤港港元及美元即时支付互通安排,便利整个广东省与香港银行间美元及港元的跨境电子支付。
  4. 金管局亦积极探讨两地银行卡方面的合作。香港银行发的港元扣账卡现已可在深圳的零售点消费和在广东省的柜员机提取人民币。深圳银行发的港元扣账卡现亦可在香港的零售点消费和在柜员机提取港元。
  5. 香港正与深圳商议积极探讨发展深港两地储值卡互通方案。
  6. 金管局亦正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商讨将CMU中央结算系统与国内的债券结算系统联网以方便内地金融机构持有境外债券。
  7. 港府在上月宣布有关香港银行试办个人人民币业务(包括存款、兑换、汇款及人民币卡)的安排。随着人民币业务于短期内陆续推出,将会为中港两地金融基础设施及跨境结算方面的合作注入新动力及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香港金融管理局
2003年12月16日

最新演讲辞
修订日期 : 2003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