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貨幣及金融體系

匯思

2009年04月30日

香港貨幣及金融體系

香港在以往處理金融危機所積累的經驗,有助我們應付當前的逆境。

一個自由開放的國際金融中心,並具備相當的市場流通性以吸引國際投資者及集資者,要維持貨幣及金融穩定特別具挑戰。相對於設有進入金融市場及跨境資金流動限制的地區,香港不能倚賴行政措施來減低全球金融動盪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事實上,《基本法》第一百一十二條訂明香港不實行外匯管制,以及政府須保障資金的流動和進出自由。

相比美國、歐洲及日本等已發展國家,香港的金融市場相對國際資金的規模很小。因此,一些只會在已發展市場產生輕微水花的資金流量,在香港市場卻可能掀起巨浪,對貨幣及金融穩定構成較大風險。

因此,我們必須確保我們的貨幣及金融體系比其他地區的更穩健,才能維持香港貨幣及金融穩定。這項工作殊不簡單:香港不單要在審慎監管金融機構及規管金融市場方面緊貼國際標準,更要時刻作好準備,洞悉可能損害體系穩健的風險,然後迅速部署,防患未然。因此,金管局在金融監管與規管方面早已着手在傳統微觀審慎監管的基礎上,引入一些宏觀審慎監管的做法。

面對世紀金融風暴,香港貨幣及金融體系所展示的穩健情況,相比全球各地屬於少數。儘管環球形勢極度凶險,香港貨幣體制仍繼續運作暢順,港元兌美元匯價穩定如故,反觀其他貨幣(尤其新興市場貨幣)卻大幅波動。香港的金融尤其銀行體系秩序井然,為香港整體經濟提供重要後盾,有助減低經濟急速下滑對社會造成的衝擊,與先進國家的銀行體系形成強烈對比;儘管後者已很大程度上被國有化,但至今仍未恢復正常運作,經濟前景亦不明朗。

大家未必時刻注意到,但其實貨幣及金融體系的穩定與日常民生息息相關。我們只要回想上世紀80年代貨幣及金融危機期間所經歷的苦況,便會即時體會到其重要性。例如,1983年9月正當港元暴挫,超市大排長龍,白米廁紙被搶購一空;其後一些銀行瀕臨倒閉引發市民對銀行存款安穩與否的恐慌,當局最終出手挽救有關銀行。換言之,一旦貨幣及金融體系不穩,市民大眾不論是存戶、投資者、按揭貸款人或其他貸款人都必然身受其苦。

因此,我們一方面會繼續做好微觀審慎監管,為存戶及投資者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另一方面亦會繼續從宏觀審慎監管的角度維持貨幣及金融穩定。我們從80年代(1983年貨幣危機、1983至85年銀行危機,以及1987年股災),以及90年代初(國商(香港)倒閉)幾場金融危機已汲取寶貴的經驗;我們亦處理過1997至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目前正當已發展市場努力反思自由市場、自由資金流動及金融創新所能引發的殺傷力,我們可善用已有的經驗來幫助我們渡過逆境,防範這場風暴可能造成的破壞。

任志剛
2009年4月30日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9年0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