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周期

匯思

2009年03月05日

經濟周期

減低監管規定對擴大經濟周期的副作用。

大家也許都留意到有意見指出對金融中介機構的監管規定,會產生擴大經濟周期的副作用。其中被特別引起關注的,是《資本協定二》對銀行的風險為本資本充足要求。這是因為經濟逆轉的時候,尤其再加上金融市場大幅波動(風險亦因而增加),即使銀行的資產組合沒有變動,它們的資本充足比率仍會下跌。若銀行不能夠或不願意籌集新資本,便需要透過減少貸款或在跌市中出售資產以減低槓桿幅度,使資本充足比率保持在理想水平,而這個減低槓桿幅度的過程會令經濟雪上加霜。事實上,目前全球經濟下滑的情況如此嚴峻,至少部分可能是由於有關資本充足水平、貸款虧損撥備及估值等監管規定具有擴大經濟周期的特性,再加上槓桿效應而造成的。

多個負責釐訂監管標準的國際組織現正研究這個課題,希望能減輕監管規定對經濟周期的影響。長遠而言,這有利促進經濟及金融穩定。至於銀行資本與撥備方面,最理想的是銀行能夠在經濟環境有利的時候擴大緩衝的空間,這樣在經濟轉差時,它們仍有能力繼續向信貸狀況良好的客戶提供貸款,避免出現信貸緊縮以致影響客戶的財務情況。要擴大緩衝的空間,可以透過銀行採取主動或由監管機構實施審慎監管要求而達致,不過基於市場競爭的考慮,要銀行主動處理這個問題會較困難。至於釐訂監管標準的組織是否能就這方面制訂國際認可的實質指引,目前仍未能確定。我們會密切留意有關進展,如有需要會提出意見。我們現時的做法是嘗試透過鼓勵本地註冊銀行(它們要遵守《銀行業條例》下的資本充足規定)推行審慎的資本計劃來達到這個目的。

金管局要求本地註冊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要高於《銀行業條例》指明8%的法定最低水平。由於要準確判斷經濟周期的轉捩點相當困難,因此暫時並沒有正式設立因應不同階段的經濟周期來調整資本緩衝的幅度的模式。然而,正如我在去年11月所宣布,我們會彈性處理資本緩衝的要求,若個別銀行有需要,可要求下調有關的幅度。不過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本地註冊銀行表示有此需要,這很可能是因為大部分本地註冊銀行的資本緩衝幅度事實上已高於金管局所規定的。目前令借貸活動受壓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對信貸風險的憂慮。面對香港經濟大幅下滑,已發展市場的形勢更為嚴峻,銀行在這方面的憂慮是可以理解的。

值得留意的是,多間本地註冊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不跌反升。基於審慎的理由,它們都跟隨全球其他地方的銀行的做法,減低槓桿幅度,它們的資產總額及風險因此下降。歐美地區多間銀行接受政府援助後亦無意間產生相同效果。若本地註冊銀行對這些外資銀行有風險承擔,那麼至少暫時來說,相關的風險水平會因為歐美政府對這些銀行提供的支持而得以減低。無論基於甚麼原因,我都希望香港的信貸供應盡快回復充裕。我亦期望我們為減輕對經濟周期的影響而彈性處理本地註冊銀行的資本緩衝水平的措施會產生相同的效果。

至於在減低因貸款虧損撥備及資產估值等對經濟周期的影響方面,基於會計制度的要求,酌情運用監管規定的空間有限。不過,釐訂監管標準的組織正積極研究辦法解決問題。舉例來說,對於在整個經濟周期中採用「動態撥備」方法的建議得到越來越多支持,亦有越來越多人認同按「公平值」估值的做法所存在的問題(尤其引致在升市時金融界的槓桿幅度上升的影響)。我希望有助維持金融穩定的具建設性的修訂很快便會出台。

任志剛
2009年3月5日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9年03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