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繫匯率制度25周年

匯思

2008年09月25日

聯繫匯率制度25周年

聯匯仍是達致香港金融穩定的最佳方案。

踏入9月最後一個星期果是多事之秋?今年是聯繫匯率制度推出25周年,正當我準備寫關於聯匯制度和促使其誕生的金融危機的時候,卻要再處理另一場危機。兩場危機固然有其不同:當年的大致只牽涉香港,但今次卻屬國際層面,源頭是美國為首的已發展市場,香港難免受影響。然而,兩場危機亦具重要的相同之處,就是同樣關乎信心問題。25年前的危機涉及對香港前途和港元幣值的信心,目前的則涉及對全球金融體系的信心。「信心」是聯匯制度賴以成功及有效運作的關鍵,趁此時刻回顧25年前的情景正合時宜。

在1983年9月前出生的年輕人即使對於25年前香港經歷的境況沒有深刻印象,也可能聽過父母憶述:超市日用品貨架空空如也,大米廁紙尿布等被搶購一空;自動櫃員機前以至某一兩間銀行的分行出現爭相提款的長龍。報章盡是香港貨幣及銀行危機的頭條消息,還記得其中一份有關港元匯價跌至每美元兌9.60港元的標題特別大,幾乎佔去頭版半頁篇幅,但我已忘了是9月24日(星期六)抑或其後兩天的報導。

奇怪的是,我最近發現我的日誌在那一段日子是空白一片的,就像沒事發生一樣,只有1983年9月23日「下午4時30分至5時30分,香港電台節目」一項。其實我當時已忙得透不過氣來,哪有時間寫日誌?我記得當時非常擔心金融體系崩潰,但可以做的只是不斷追縱匯率變化(那時港元兩日內貶值15%)、接收銀行提交的最新市況報告、開會商討對策(儘管可以做的其實不多)、草擬有關接管某間發生事故的本地銀行的政策文件等等。當時可說是心力交瘁。

至於那場貨幣和銀行危機是否可以避免,實在很難判斷。香港當時尚未實行有效的貨幣調控,但縱然有,為穩住匯率而須收緊貨幣供應的幅度將會很大,足以窒礙經濟,引發銀行危機。不過政府當局擁有有效的貨幣調控權總比沒有的好,所以我們在及後的25年裏積極推行貨幣改革。

公眾對港元的信心是香港繁榮穩定的基石,而這份信心得來不易。有些人輕率地認為可完全交由市場定律去決定。但其實當局是有必要實行貨幣調控,具體地說是調控貨幣供應或貨幣定價,或同時調控兩者。另有一些人雖同意當局調控貨幣,但認為應採用非酌情的模式,即不涉及當局酌情決定,以取得最大的公信力。我認為這只是程度大小的問題。規範化機制的規則有可能被利用,以致損害公眾利益。若貨幣規則一方面具透明度,另一方面卻欠缺靈活性,加上市場規模較小、流動性高、資金進出自由,無疑造就了供人操控市場的條件。要貨幣穩定須先有穩健的貨幣制度,而國際金融瞬息萬變,金融創新推波助瀾,貨幣制度必須能應付本地以至國際金融市場隨時出現的變化,其穩健性才可建立起來。此外,為減少不穩定因素造成的衝擊,當局越來越有需要管理好市場預期。

香港過去25年平安渡過不同經濟周期及金融危機,其間聯繫匯率制度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定錨作用,使我們保持貨幣穩定。面對當前金融動盪帶來的不明朗及波動越漸增加,我們將繼續保持高度戒備,不斷完善現有機制,讓我們竭盡所能應付香港貨幣及金融體系面對的一切風雨。

任志剛
2008年9月25日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8年0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