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會否是史上首位經濟學家?

匯思

2007年09月13日

孔子會否是史上首位經濟學家?

聖人孔子關於財富的論述是超越時代的。

我最近在北京看見一幅隸書的書法作品,寫的是孔子的著作《大學》裏的一些言論。這篇書法作品令我聯想到這位萬世師表的一些教導。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我並不擅長中國古典文學,但對經濟學卻很有興趣。究竟孔子所說的「財」是指甚麼呢?他把財富與生產及消費扯上關係,鼓勵人多生產,勸免人少消費,剩下來的當然就是積蓄了。以貨幣作為財富累積、交易媒介及會計單位來看,積蓄相當於投資;從國民經濟核算來說,積蓄就相當於當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它可提升生產能力,以至經濟的增長潛力。孔子約為公元前500年(即2,500 年前)的人,當時經濟的貨幣化程度想必仍相當低,金融體系亦幾乎不存在,假如孔子真的這樣想,那他豈止聖人?當想到阿當史密斯(Adam Smith)在大約2,300年後才於其著作《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 )「財富的累積」一章裏提出「節儉可增加資本,揮霍無度則減損資本」,他在經濟領域的權威性實在給孔子比了下去。

當然,過猶不及;積蓄及投資過度,會引致經濟的生產能力遠遠高於社會對商品及服務的整體需求,因而造成失業率高企,甚或會導致通縮或衰退。在制定經濟政策時,又如何取捨可持續的經濟擴張以及經濟盛衰周期?我想在孔子的思想學說中不一定有提及這方面的問題,原因是《大學》主要關乎人的品格培育:「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 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顯然,要對公元前500年的存量與流量作出清楚的區分,並了解兩者的經濟關係實在不大可能。

我看着這幅書法作品,想到內地儲蓄率高達40%以上,以及市場目前對內地過度投資及急速擴張的經濟能否持續的憂慮。我希望內地有關當局不會完全遵從這書法作品中孔子的話來行事。我認為應該是「生之者眾,食之者亦眾」,無論是生產與消費的活動都同樣活躍,但又不要過了頭,以致像某個先進經濟體系的情況那樣,雖不至於揮霍無度,但儲蓄率卻幾近零。

我們時常討論到內地與香港的資本市場的互動,以及增加兩地間的資金流動性的好處等。我在想:孔子會否認同透過把儲蓄投資於股市來生財,阿當史密斯又會否贊同以此方法來累積財富呢?究竟孔子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又是甚麼意思呢?

 

任志剛
2007年9月13日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7年0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