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外匯交易結算風險

匯思

2007年08月09日

減少外匯交易結算風險

結算風險已被大大減低,但要徹底消除仍需努力。

大家或會留意到傳媒報導有關國際結算銀行轄下支付及結算系統委員會於上月發表的「減少外匯交易結算風險的進展」諮詢報告。該報告載述過去10年在減少結算外匯交易所涉系統性風險方面的進展,並總結十國組織央行於1996年開始採取減少結算風險的策略已取得顯著成效,其中CLS Bank1的成立及發展,便是其中的一項主要成就。然而,該報告指出外匯交易結算的風險仍然存在,並建議個別金融機構、業界組織及央行採取一系列措施,致力減少及控制這些風險。

該報告載列委員會於2006年下半年進行的調查結果。調查涵蓋27間央行及109間金融機構,以及遍布於15個貨幣區共八成外匯市場。根據該調查,2006年4月平均每日外匯結算額達38,000億美元,其中32%透過傳統的代理銀行進行,因此涉及結算風險。與1997年同類調查顯示以此方式結算的外匯交易約達八成半相比,這已是很大的進步。該報告總結,這項成果有賴CLS Bank的努力,以及像香港等許多地區逐漸轉用外匯交易同步交收的結算服務。

本欄讀者都很清楚,我一直鼓勵參與金融市場大額交易的各界人士管理好結算風險。由於資訊科技發達,我們只需在鍵盤按幾下,便可將資金由地球的一角轉至另一角。但正可能由於調動大量資金太輕易,人們或會忽略交易雙方若非同步支付,或沒有作為第三方的結算所提供違責保證,便可能引起結算風險。赫斯特風險就是這類風險的一個經典例子。這個名詞出自1974年因無法兌現外匯承諾以致倒閉的西德赫斯特銀行。該銀行被當時西德政府當局關閉當日,其紐約交易對手早於歐洲營業時間已被扣帳,但因時差關係,它們在美國營業時間卻無法收到應得的美元,因而遭受巨額損失。事實上,若金融基建設計未能消除(或至少降低)結算風險,即使外匯交易於同日同一時區進行,這類風險仍會存在。

金管局多年來不斷加強銀行同業支付基建,以協助本港銀行盡量減少結算風險。我們的目標是建設最先進可靠的多幣種、多層面結算平台,為用戶提供即時的外匯交易同步交收及貨銀兩訖結算服務。本港首個即時支付結算系統於1996年啟用,以結算港元交易。自此大額銀行同業支付交易不再是日終淨額結算,而是透過銀行於金管局所設的結算戶口全日不斷逐筆結算。由於每筆交易的支付程序都是同時進行,並且以總額計算,所以能消除因日終淨額結算引起的系統性結算風險。於2006年,港元即時支付結算系統每日處理的交易額達5,790億元。在多宗大型首次公開招股活動帶動下,該系統於2006年10月27日更錄得13,700億元的結算紀錄。

我們在港元即時支付結算系統的成功基礎上再接再勵,於2000年及2003年分別推出美元及歐元的即時支付結算系統。今年6月,我們完成系統更新,推出人民幣即時支付結算系統。這四個系統已經聯網,使用戶可在香港享用單一以至多種貨幣的即時外匯交易同步交收結算服務。

儘管如此,我們在發展金融基建方面仍不會鬆懈。我們希望將香港發展成為區內的支付結算中心,使不但本港的金融機構,甚至區內以至全球的金融機構均可享用世界級的結算服務,毋需再擔心結算風險的問題。目前我們正在進一步發展美元及歐元支付系統,以處理區內跨境支付交易。繼於2006年11月將香港的美元即時支付結算系統與馬來西亞的馬幣即時支付結算系統聯網,我們正繼續物色機會與區內其他系統進行同類合作安排。簡單來說,我們的目標是要在香港營造理想條件,讓活躍於外匯市場的金融機構以至任何人士都可以在毫無結算風險的顧慮下使用我們的平台。

正如國際結算銀行的報告指出,要實現完全消除結算風險的最終目標,未來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我們將會與業界組織以至個別銀行攜手合作,以進一步減少結算風險,從而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任志剛
2007年8月9日

 

1CLS組織包括CLS Bank及CLS Services,於1997年成立,目的是為15種貨幣提供首個全球結算系統,並由70多個國際銀行及金融機構提供支援。CLS Bank以結算所形式為外匯交易提供結算服務。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7年08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