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風險

匯思

2007年07月26日

監察風險

要察覺新出現的風險,最好的方法莫過於不斷審視現況。

有人說歷史往往會重演。如果是中三T,或是發明火車、電話、互聯網等能大大提升生產力及造福人類的科技革命這等令人振奮的事重演,我一點也不會介意。然而,每當我們提到「歷史重演」時,總是帶有負面的意味,有點無助的感覺:例如在金融危機發生時,我們或會感到不論怎樣也沒有辦法預防。經驗告訴我們,像香港這樣富有活力及適應力強的地方,危機過後往往會變得更強,但過程卻可能相當痛苦。其實,無論是監管機構或市場參與者都有致力了解四周的變化,嘗試識別及管理風險,即使這樣做不一定能成功防範下一次危機的出現,但至少可減低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然而,要客觀評價這些努力並不容易。除非有危機發生,否則市民大眾對防範風險大都不以為意。即使大家常把「預防勝於治療」掛在嘴邊,但似乎從沒有重視預防工作,或只重視金融危機真的發生時所做的善後工作。結果,監管機構及金融機構都有可能忽略了預防措施的重要性。對於香港這種高度開放的外向型金融體系來說,不少事情都是在控制範圍以外的,但我們仍然不應該對預防工作掉以輕心。當然,1997至98年間的金融危機是源自香港以外地區,即使事後看來我們亦沒有甚麼辦法來防範這次危機,可是我們仍須保持警覺,甚至比其他較大及相對封閉的市場更需要這樣做,原因是在金融全球化的環境中,香港的規模(不算很大但有足夠流動性吸引國際資金流入)及開放程度(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令我們比其他經濟體系更容易受到影響。

也許由於我負責金融監管,因此特別容易杞人憂天。最近我總是憂心忡忡,幸好未至於無法安睡。在2007年7月2日的清晨,我睡得很熟;臨睡前我回想10年前發生的事(當時泰銖受到投機資金大規模的衝擊,泰國在1997年7月2日 決定放棄與美元掛鈎的制度,引發亞洲金融危機),即使我明白金融危機每次都不一樣,但仍認為歷史重演的機會極微。我能夠放心,並不是因為香港的金融體系不會受到外來衝擊影響,事實這是不可能的。我覺得安心,是因為對貨幣及銀行體系的壓力測試結果感到滿意:金管局不僅增加了壓力測試的次數,而且在特別極端的假設情況下,得出的結果仍相當理想。

當然,憂慮是很個人的,隨著年紀越大、經驗越多,憂慮的事亦會越來越多,因此我無意因為我個人的問題而影響到大家。目前香港的經濟表現理想,金融體系穩健,大家似乎都很開心。即使有問題出現,我相信極可能是由外來因素引起的。然而,讀者應繼續保持警覺,留意四周的變化,並要了解事情背後的原因,多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即使不一定有滿意的答案,但仍然可以從中得益。

就以套息交易為例。為甚麼錄得龐大經常帳赤字的地區的貨幣兌坐擁龐大經常帳盈餘的地區的貨幣是升值而不是貶值?這種不正常及不符合理論的匯率走勢會出現怎 樣的變化以及在何時出現變化?進行套息交易的人是否一直能有效平衡利率收益與匯率風險?匯率、對外貿易不平衡、利率及通脹率之間出現異常關係的地區大幅調 整貨幣政策的可能性有多大?進行套息交易的人會否有足夠時間及流動資金來平倉而又不損害貨幣及金融穩定?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問的問題。

 

任志剛
2007年7月26日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7年0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