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

匯思

2007年01月25日

連接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

連接中港兩地金融市場會帶來很多好處。

中國的情況很特殊,一個國家擁有兩個不同的金融體系。兩者各有特點,反映各自的歷史背景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式經濟體系的許多不同之處。這些差異必然帶來了優勢互補及創造協同效應的機遇;大家讀阿當史密斯《國富論》都知道,差異亦會促進勞動者分工與生產專門化,從而提升生產力及改善整體社會民生。充分把握這些機遇,顯然符合國家最大利益。

多年來觀察金融市場讓我有頗多體會,其中之一就是市場規模越大,好處越多。這雖不是甚麼創見或偉論,但卻是不爭的事實。市場越深越廣,流通性便越高,市場定價機制也會更有效。市場規模越大,其集中度就越小,被操控的機會亦較小。最理想的情形當然是供求雙方都有大量的參與者,他們各佔市場極細小的一角,各自爭取個人利益,結果形成了一個能有效發揮資金融通功能的金融市場,惠及整體社會。就大多數金融產品而言,它們亦需要穩健的市場基建,以有效地撮合供求、達成交易、完成結算,以及管理有關風險。這涉及我就其他方面的體會,日後有機會可再談。

我相信美國金融市場龐大,是其取得高效率(尤其定價機制方面)及結構性穩定的重要因素。在寬緊得宜的監管架構的配合下,這類龐大而高效率的市場絕少出現嚴重的運行紊亂或障阻,以致影響作為整體經濟運作核心的資金融通機制。此外,這類市場出現反競爭行為或受到操控的機會也小得多──世上恐怕無人會有足夠財力去操控這種規模的市場。相反,規模較小及開放型市場的處境則較不樂觀,其波動的頻密程度及幅度往往很大,對金融穩定甚至金融體系的有效運作造成不利影響。由於維持這類金融市場的穩定困難得多,監管政策也可能要經常調整,最終影響市場的穩健性。

規模大小對金融市場的效率影響既然這樣重要,如何令市場發展壯大便成為一項重要的工作。由於配合內部經濟運作的金融活動通常都以本地貨幣計算,因此,經濟體系本身的規模是決定當地金融市場規模的重要因素。由此我們不難想像歐洲這類高度經濟融合及緊密相依的地區,組成了發揮經濟及貨幣聯盟所帶來的潛在益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為全球第四大及增長最快速的經濟體系提供金融服務,我們受經濟規模的限制應該遠小於其他地方。至於內地與香港兩地採用不同貨幣所產生的限制,亦不應該是解決不來的。若部署得宜,我們在爭取壯大發展金融市場方面應該比其他地方容易。

香港與內地金融市場另一點特別之處,就是基於歷史等種種原因,我們往往有兩個市場買賣基本上相同的金融產品。以股票市場為例,內地多間企業的股票均以H股形式在香港買賣,同時又以A股形式在內地出現。儘管兩類股票以不同貨幣買賣,有不同的參與者,監管規定亦不一樣,但它們基本上是相同的產品,有時候連表決權及其他權利都相同。在我看來,連接兩市兩股將會產生良性互動的效果,包括增加整體市場流通性、提高定價機制效率、加強市場自律,以及使市場人士、中介機構與有關當局更有效地管理好所涉風險。

因此,既然大市場好過小市場,同時在內地與香港市場買賣的金融產品存在重疊,將兩地市場連接對整體國家會有很明顯的好處。我想強調我並不是在談市場「統一」(這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都不會發生),而是設立適當渠道讓兩地市場連接起來,使它們可以享受市場規模擴大所帶來的好處。問題是如何設立這條渠道,我下星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

任志剛
2007年1月25日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7年0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