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儲備多與少

匯思

2006年06月08日

外匯儲備多與少

經濟體系的實力與繁榮程度,並不是以其外匯儲備的多寡來衡量。

近年香港在全球外匯儲備榜上的排名漸降,由1997年第三大降至現時的第八大。有些人對於香港被其他地區超前似乎有點失望。這也難怪,外匯儲備往往被視為金融實力甚至經濟繁榮的指標。但我認為這個看法不一定正確。

經濟體系的金融穩健程度並不能以外匯儲備的多少來衡量。內地現時以超過8,75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高踞榜首,但其金融體系仍有不少地方有待改進。外匯儲備雄厚,事情當然好辦些,國有銀行獲得大量注資正可佐證。外匯儲備亦有助加強應付金融危機的能力:亞洲金融危機已清楚顯示從戰略角度考慮,我們必須積存外匯儲備作為彈藥,隨時備戰,以維持貨幣及金融穩定,更何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爆發危機的可能性比以前更大。香港在1997至98年期間所採取的防禦策略,便是個很好的例子。然而,金融穩健建基於很多因素之上,包括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穩健的金融機構及有效的體制。從歐美發達國家一律排在外匯儲備榜較後(甚至非常後)位置,可清楚說明這點(儘管當中部分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並非毫無問題)。

個別地區的外匯儲備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採取的匯率政策及是否實施外匯管制。一般來說,每當央行干預外匯市場以影響匯率升跌,外匯儲備便會受到影響。以香港實行貨幣發行局制度為例,外匯儲備會跟隨我們為維持匯率穩定而進行的市場操作相應變動。

若實施外匯管制,即所有外匯買賣均須經外匯管理當局進行,國際收支失衡便會令外匯儲備額有所改變,變動多少則視乎具體的外匯管制形式而定。例如,若錄得經常帳盈餘或外來直接投資淨額,外匯儲備便會相應增加。若市場人士預期匯率上升,把大量外幣轉換作本地貨幣,或以長倉形式持有本地貨幣,外匯儲備同樣會增加。明顯地,龐大的經常帳盈餘、大量外來直接淨投資,以及在面對要求升值的強大政治壓力,並強調維持「相對」穩定的匯率的前提下採取具彈性(但非完全自由浮動)的匯率政策,都會令外匯儲備迅速增加。這正是內地現時的處境。

儘管外匯儲備增加等於貨幣體系有了更強的防禦裝備,但儲備不斷累積不一定是好事。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中,外匯儲備是一項資產,與之相對應的是本地貨幣的負債。這種負債通常是以龐大的貨幣基礎,或更準確地說是以龐大的銀行體系總結餘的形式存在(央行從銀行手中購入外幣資產)。這些是「高能貨幣」。銀行體系流動資金過多會助長信貸活動及貨幣增長,繼而可能導致通脹。央行可進行沖銷來吸走銀行同業市場過多的流動資金,以央行票據等形成的央行負債「取代」部分的銀行體系結餘。然而,這個做法成本可能相當高。若本地利率低於外匯儲備的收益,央行或可從沖銷操作中獲利,但長遠來說這不大可能,尤其若匯率正在上升,外匯儲備以當地貨幣計算的價值便會相應下跌。若本地利率有需要調高或維持於高水平以冷卻過熱的經濟時,問題便更棘手,原因是高息環境會吸引更多資金流入,進一步增加沖銷操作的成本。此外,要決定以何種形式的資產來持有這麼大量的外匯儲備,也是個難題。分散投資的實際空間可能已經有限,卻還要顧及雞蛋同置於一籃子裏的風險。但這已牽涉到另一課題,還是改天再談吧。


任志剛

2006年6月8日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6年06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