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穩定的四項契機

匯思

2005年12月01日

金融穩定的四項契機

自由開放、規模適中而又先進的國際金融中心容易吸引國際資金,但由於這些資金往往流竄不定,決策者要維持金融穩定殊不容易。

一個經濟體系是否容易出現金融不穩定,視乎很多因素而定,其中包括它的金融體制結構、對外來資金的開放程度等。若金融體制由寥寥幾間國有銀行把持,包辦吸納儲蓄及遵照行政指令放貸,其出現金融不穩定的機會將會較小,因此維持金融穩定(不論以甚麼定義來界定)頗為容易。同樣地,若實行嚴格的資本管制,維持金融穩定也相對較易,原因很簡單:金融市場不用面對國際資金流竄不定(甚或狙撃)的威脅。

一直以來,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被公認是達致金融穩定的最大關鍵。即使在開放金融的大趨勢及資訊科技不斷創新的形勢下,金融市場已全球一體化,但我認為上述看法仍然成立。舉例說,若出現龐大的國際收支逆差,市場無可避免會預期匯率將會大幅貶值。另一個因素是金融機構的經營是否審慎:銀行缺乏妥善的風險識別、計算及管理制度,便會較易受到衝擊。此外,大家還可舉出教科書裏許多其他老生常談的要素,作為維持金融穩定的關鍵。但基於近年國際金融的一些發展,我希望在此提出四個尤其值得注意的要點。

首先是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很明顯地,全球一體化令金融市場較為開放,引起圖快錢的國際資金垂涎的機會也會增加。像香港這類金融市場,由於貨幣完全自由兌換、資金進出自由(這受到《基本法》保障),並且與開放程度較低的市場相比,金融業務及金融市場運作自由(同樣受《基本法》保障),使我們備受國際資金注意。國際資金一般都遠較本地資金波動,其四處流竄的特性往往成為觸發金融不穩定的原因。

第二是金融市場的規模。我認為是否容易出現金融不穩定與金融市場規模之間存在非線性的關係。金融市場規模太小會缺乏市場流動性,難以吸引國際資金,以致這些資金進出所產生的波動都不會太大。相反,若金融市場的規模極龐大而國際資金數額相對較小,即使後者來去倉促仍只會輕不揚波,不足以對金融穩定構成威脅。假設其他條件相同,最受威脅的是規模適中的金融市場,它們有足夠的流動性吸引國際資金,但不幸的是市場規模又夠細小,足以令其短期趨勢可以受到圖短利的大戶主導;加上操控活動有其吸引之處,市場波動以至金融不穩定的機會更大。

第三是金融市場本身是否具備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若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市場成交額(例如以其佔產值百分比計)便會較其他地方大得多,本地經濟產值或源自本地經濟活動的金融交易額也較遜色。要維持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融穩定,遠比要維持本土主導的金融中心的金融穩定艱鉅得多;前者牽涉龐大的利益及舉足輕重的大戶。此外,國際投資銀行界的着眼點也顯然會有別於本地銀行。舉例說,要提醒前者經營要顧及長遠的公眾利益,往往不會有多大成果(當然這並不是說監管當局應該經常對它們,甚至本地金融中介機構作太多「指指點點」)。

第四是金融市場的先進程度。若金融中介渠道高度多元化,金融工具種類繁多,滲入金融體系不同環節,並備有先進的衍生工具,金融市場的運作變化便可能很難捉摸。對於1997至98年間恒指期貨及外匯市場受到的跨市操控,大家仍記憶猶新。坦白說,我跟很多人一樣,對認股證這項衍生工具對股市的潛在影響都感到有點擔心。雖然理論上衍生工具有穩定市場的作用,但這些作用往往不明顯,衍生工具反而變成了有點喧賓奪主。

香港在以上四點得分甚高,那就是說我們維持金融穩定的工作,也較其他地方艱鉅得多。

 

任志剛

2005年12月1日



有關《觀點》文章: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5年1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