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市場與政府干預

匯思

2005年02月17日

自由市場與政府干預

本專欄將會一連數周就着多個對金融市場及日常生活有影響的課題與大家分享一些可能屬非主流的看法。

自由市場

有人說在自由市場裏人人各為私利,競爭的無形之手發揮作用,因此透過自由市場可以取得最大的整體利益。這個說法當然普遍被接受,亦是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的成功秘訣。但這說法背後有很多重要假設,而且這些假設還不一定存在於現實世界裏。其中一個假設是自由市場的供求雙方都是由大量承價人組成,他們行動獨立,無法左右市場的價格水平。另一假設是影響市場的資訊都可自由取得。其他假設還包括:供求雙方對價格變化會有即時反應、市場買賣的產品劃一等等。反觀現實世界,這些假設只會在不同程度上在不同市場兌現,每個市場都有各自偏離假設的地方,我們很難會找到一個能符合所有假設的市場。以香港住宅單位的供應為例,即使有即時可用的土地,我們大約仍要等上兩年才可滿足市場需求。基於地產發展有經濟規模的考慮,住宅單位的供應更形成寡頭壟斷的局面,發展商有較大能力左右住宅物業的價格。這種種因素都會增加物業市場周期的波動性,因此能否透過此來取得最大的整體利益實在成疑。至於金融市場方面,市場集中程度及市場會否受到操控亦備受關注。打着自由市場旗號的人亦應能提出有效對策,應付與假設不符的實際市場環境。

政府參與

普遍意見認為政府管治若要有利整體社會增加財富,最好就是盡量少管。但政府參與其實不一定是壞事,有些基本服務如無政府支持,市場根本就不會提供,原因可能是在商言商並不可行,或服務收費過高,非一般市民所能負擔。政府參與的例子比比皆是,包括配合人流物流的實物基建(如道路、隧道、橋樑),以及配合資金流的金融基建(如支付、結算及交收系統),都是促進經濟繁榮的必備條件。此外,維持治安、照顧弱勢社群、教育及房屋,都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政府參與。政府在某特定個案中應否插手總難有定論,尤其當政府官員不願承擔某些責任時,便會有支持政府不應介入之說。相反,若某些經濟環節遇到困境,人們同樣可以認為政府干預有理,即使要動用納稅人的金錢來推行一些注定無法收效的措施,支持者仍會振振有詞。這當中往往涉及政治與既得利益,大家的情緒亦會變得高漲。有關官員應分別權衡政府參與或不參與的利害得失,但這並非易事,社會大眾未必每次都有時間和耐性,細心聆聽政府官員的分析與辯解。因此,具備完善的架構讓政府當局有機會解釋清楚,並且不斷檢討架構,使其盡善盡美,廣為公眾所知,是至為重要的。就這方面,香港一直以來已經奉行「積極不干預」的管治哲學,而且證明行之有效。

 

任志剛

2005年2月17日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5年0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