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的波動

匯思

2004年06月17日

金融市場的波動

近幾個星期全球金融市場的短暫波動增加。儘管目前經濟的基調穩健,但市場人士仍應審慎管理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

隨着市場焦點集中於幾項源自市場最新發展的風險,過去幾個星期全球金融市場波動較大。這些最新發展包括有關當局逐漸調向較中性的貨幣政策、中國內地實行經濟宏調、石油及其他商品漲價、全球國際收支持續失衡,以及某些國家的家庭債務水平偏高。面對這種形勢,香港股市亦相應波動,在約3個星期內錄得接近10%的上下波幅。鑑於全球經濟基本因素穩健,如此大幅度的波動實在令人有點意外。

與區內很多同類的市場相比,香港金融市場(尤其股市)的流通性較大,因此成為市場人士速速「入場」與「離場」的理想選擇。對於流通性較大的金融市場來說,市場波動其實無可避免;若本身是國際金融中心,加上我們的特別市場定位,為參與內地發展提供廣闊的集資及投資商機,還有全球對中國投資基金興趣日濃,市場波動就更屬自然。

另一方面,大家可以說市場波動是反映市場在履行它致力尋求合理定價的重要功能上未能發揮最高的效率。有效率的市場應該可以不斷吸收會影響市場前景的新資訊,然後很快便可暢順地達致新的均衡價格水平。但市場其實只是反映市場人士的情緒,而基於人性,市場人士總不會每分每秒都是以理性行事。因此,市場往往會展示與人一樣的特質,如感到害怕、不安,偶然更會驚惶失措,造成短暫甚至劇烈的波動,即使在發展最成熟的金融市場亦會如是。若有市場人士同時進行短期的投機買賣,市場波動可能更厲害(儘管這類活動有時候其實會有助遏抑市場波動,使市場回復穩定 )。此外,市場中介人本身對波動可算是「來者不拒」,若其市場舉措(不論代表客戶或屬自營買賣性質)有意無意間受這種心態影響,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這情況下,我們作為監管機構、中介人、投資者及信貸機構,都要學習在面對金融市場波動時如何自處,並確保相關的利益受到充分保障。監管機構首要關注的公眾利益,當然是維繫金融體系的穩定,而不是金融產品價格的穩定,使重要的金融中介功能不會受到干擾。舉例說,市場波幅若大至動搖有關人士(尤其對金融體系舉足輕重者)的財政穩健性,金融市場的短暫波動便可能會間接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因此,市場人士必須清楚明白本身承受市場短暫劇烈波動的能力,並設法將他們受影響的機會減至最低。我相信汲取了1997至98年亞洲金融風暴所帶來的經驗後,大家都普遍認同這個需要,並已建立適當的風險管理機制。因此,儘管近數星期股市像過山車般大起大落,香港的貨幣及金融體系仍屬穩健。

我們唯一要注意的是對沖基金(不論大家冠以其甚麼其他的名稱)的運作。對沖基金的具體活動、運作模式及其使用的槓桿倍數都極不透明,而一些涵蓋這些基金的基金都可能牽涉相當大的槓桿作用及同樣不透明。近期市場劇烈波動,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於一批對沖基金同步在市場買入同一方向的新倉盤,促使市場突然轉向,結果迫使另一批持盤相反的對沖基金進行大量平倉。有關這類基金或其活動的資料不詳,因此未有密切監察的機制。但經過上次所謂大型對沖基金的一役後,我們一直鼓勵有關各界(尤其提供槓桿式借貸的機構)與這類基金進行交易時應格外留神,希望大家仍繼續緊守這個原則,認識清楚交易對手的底蘊。

 

任志剛

2004年6月17日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4年0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