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業務

匯思

2004年03月04日

人民幣業務

上周在本港推出的個人人民幣業務反應理想。

上星期本港銀行開始提供人民幣存款及兌換服務,市場反應令人非常鼓舞。經過各間參與銀行及清算銀行精心籌劃及執行,一切進行順利。過去幾個工作日的人民幣存款穩步增加;至少從金管局的職責(包括本港貨幣、銀行監管、金融基建及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方面)的角度來看,這種增長步伐是可喜的,亦無對港元造成影響。事實上,近日港元偏軟的原因是由於美元兌其他外幣轉強,及港元利率回報極低。參與提供人民幣服務的銀行一方面本着審慎的經營原則,另一方面亦以具競爭力的條款提供這項新服務,並設有所需的風險管理制度。現時人民幣服務的規模只屬起步階段,但本港金融業增添了這項新元素後,將會對維持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產生重要的策略作用。

截至3月3日星期三收市時,從我們向14間銀行調查所得,人民幣存款總額接近15億元。這些存款的主要來源有兩個:一是本港消費者目前已持有的人民幣,這當中的一部分已如所料流入銀行體系的帳目內。本港消費者手頭仍可能會保留一些人民幣,但相信是屬於較小的數額。另一來源是基於預計日後有需要使用人民幣,或作為另一種儲蓄的貨幣,因而把港元兌換作人民幣。市場傳言指人民幣有機會升值,也可能驅使人們轉存人民幣,但相信所佔比例很小。無論如何,回報差距及預期匯率變化(不論這預期是否合理),都是左右人們如何重新調配投資的因素。我們有理由相信目前人民幣存款及兌換服務的規定,包括每人每日兌換最多20,000元人民幣的限制,不會助長炒賣人民幣的活動。

此外,人民幣業務的價格競爭情況頗為健康。各銀行存款利率之間的差距頗大,但預計日後銀行取得較多經驗後將能更有效地釐定息率及收費,使利率差距收窄。銀行在這方面並無任何卡特爾式的同業安排,因此預期價格(即利率)將會在自由市場的力量推動下逐漸融合,大家不妨留意。但基於銀行收費結構各有不同,提供的金融產品也有分別,估計定價最終仍會有一些細小的差距。根據初步觀察,存戶似乎不大重視銀行間的細小息差,反而著重非價格方面的競爭,例如現時人民幣的專用儲蓄存摺已成為部分人的收藏對象,相比在原有多種貨幣的儲蓄存摺內加入人民幣的產品更受歡迎。

讀者可能有留意我經常提及貨幣的傳統功能,就是作為交易媒介、儲存財富的工具及會計單位。貨幣的幣種(尤其作為交易媒介時)可能對有關交易涉及的經濟活動有重要影響──提供多一種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的方便,可能對相關的經濟活動有推進作用。除了發展純粹金融業務的考慮外,這可能是往往被忽略但又值得注視的一個重要考慮。此外,由於人民幣尚未完全自由兌換,我們還需要確保在進一步開拓有關在內地以外的範圍使用人民幣時,不會影響內地貨幣政策的成效及人民幣本身的穩定。

 

任志剛

2004年3月4日

 

有關新聞稿: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4年03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