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赤字與貨幣制度

匯思

2003年01月23日

財政赤字與貨幣制度

財政預算狀況與貨幣制度的關係相當複雜,對一個小規模開放型經濟體系來說,更是如此。

去年9月左右,市場擔心財赤不斷擴大,可能會影響聯匯制度,導致1年期港元遠期美電上升,與現貨匯率的差距逐漸拉闊,由升水約40點子(相等於1年期港元遠期美電7.8040)的水平大幅擴闊至幾乎400點子。當有關財政與貨幣方面的消息傳出,市場的表現都會相當敏感,在整個10月與11月期間,遠期美電一直處於高位。事實上,單是這種過度憂慮的表現便有可能危及金融穩定。幸好朱鎔基總理11月訪港期間發表十分正面的言論,有助1年期遠期美電迅速回落至160點子左右,並一直保持在這個水平。

財政預算狀況與匯率的關係微妙而複雜。不過,要從理論角度來了解這個關係並不困難。假如維持匯率穩定是貨幣政策的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公共財政方面便需要奉行嚴謹的理財哲學。長期出現財政赤字,而且有關的赤字超過政府為推行短期的反經濟周期措施所應有的水平,便會令市場懷疑政府的理財是否審慎,而無需訴諸「印銀紙」或將財赤「貨幣化」來解決問題。這種看法最終會影響貨幣的匯價,以至動搖固定匯率制度的根基。

至於要理解財政預算狀況與匯率兩者間的互動關係則比較困難,因為要視乎許多因素而定。其中最明顯的是政府負債水平及財政儲備水平,其他因素還包括貨幣制度的特點,以及貨幣管理機制的公信力及穩健程度。此外,一個外向型的開放經濟體系,與一個受外匯管制及其他形式的限制保護的經濟體系的情況亦相去極遠。舉例來說,若資金可以自由流動,完全沒有管制,而金融市場的發展亦達到國際水平,那麼市場對政府政策,特別是金融政策的看法,便會更直接左右國際資金的流向。這些自由市場大底會根據對未來的預測作出反應:有時事情還沒有發生,它們就已作出判斷及反應。然而,市場對未來的預測卻是難以預料的。即使是看起來最微不足道的事件都會影響市場的看法,而客觀的分析,特別是政府所作的分析卻未必能為市場所接受。因此,與大型經濟體系或實施各種形式的管制的經濟體系比較,在小規模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實行貨幣管理,是更為艱巨的任務。1997至98年間的亞洲金融風暴及其後多個亞洲經濟體系轉向實施貨幣管制,正好說明這個事實。

當然,我很高興見到遠期美電已穩定下來。我也很高興見到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在月初發表《施政報告》後,遠期美電市場更趨平穩。董先生在《施政報告》第43段亦指出若未能解決目前的財赤,會對貨幣制度帶來風險:包括令香港面對「更多的投機衝擊,觸發資金大量外流,利息上升,金融市場動盪不安,最終可能導致港元聯繫匯率受到衝擊。」董先生的信息十分清楚明白,其實財政司司長也曾提出類似的言論,正好說明解決財赤的重要性。董先生在這一段裏所強調財政預算狀況與匯率的關係,以及在接着的幾段裏提出的「基本原則和思路」,清楚表明政府決心回到奉行嚴謹的理財哲學的路上來,避免受通縮及經濟結構性轉型左右。我相信市場都認同這種看法。《施政報告》發表後,貨幣市場表現平穩,正好表明支持董先生處理財赤的策略。現在讓我們靜待財政司司長在《財政預算案》發表日公布有關的詳情。

 

任志剛

2003年1月23日

 

有關《觀點》文章: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3年0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