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信用設施

匯思

2002年08月15日

提升信用設施

金管局正在制定有關證券化及信貸保證的建議,藉以協助亞洲區債券市場發展,從而促進金融穩定。

上星期我在本專欄內提到,在有效地管理細小及開放型市場面對的風險問題上,要尋求一些區內以至全球性的安排,短期內似乎難望會有重大的突破。其實我應該將全球性安排及地區性安排區分清楚,因為如果會出現重大突破的話,相信後者發生的機會比前者大得多。事實上,金管局及區內各有關方面都不斷努力,推動亞洲區內的貨幣金融合作。

大家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算不上是重大突破。大家從最初願意以金管局於1995年提出的美國國庫券雙邊回購協議形式互相提供流動資金,至今日有部分市場討論互相提供信貸的可能性(無論是有或沒有附帶進行指定改革措施的條件),這個發展實在令人鼓舞。然而,這些措施或討論只是着眼於提供協助以解決危機。為了確保長期的金融穩定,更重要的是研究防範危機的安排。

我第一次認真提到亞洲貨幣金融合作的課題,是1997年香港舉辦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期間舉行的Per Jacobsson講座上,我很榮幸獲邀請為主講嘉賓。我當時質疑區內金融中介機制的成效,因為區內大部分官方及私營部門的儲蓄都要透過先進經濟體系的市場引導至區內不同的投資項目。這種情況在某程度上可能是反映全球化趨勢,但這種迂迴的國際金融中介方式令亞洲的金融市場輸入不穩定因素,引致市場波動,事實亦證明這些情況不容易應付。

以儲蓄率計,亞洲區其實是一個相當富裕的地區。我們可以透過在區內創設高效率及安全的渠道,來提高區內金融中介機制的成效。即是說,除了歷史悠久、基礎穩固的銀行體系及股票市場以外,我們要發展活躍的債務市場,並鼓勵金融業多利用這個渠道。金融中介渠道多元化有利金融穩定。然而,基於多項因素,亞洲區內有可能發債的機構的信貸評級往往未能達到機構投資者,特別是負責管理官方外匯儲備的機構的要求。

為了促進債務市場的發展,金管局最近在國際論壇上建議推出提升信用的安排,以增加區內適合比較保守的投資者的債券供應。這些安排主要是利用證券化及信貸保證的方式,不過有關的技術細節頗為複雜。金管局的建議並不是甚麼嶄新的意念,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成功例子。香港方面,按揭證券公司的大部分業務活動都是建基於這些意念。不過,一般來說,這些安排都需要有信貸評級極高的第三方提供協助,以達到提升信用的效果。在地區層面,最適合作為這第三方的,是有志促進亞洲金融發展的國際金融或發展機構。唯有促進金融發展,經濟才能持續增長。

除了信貸評級的問題外,區內的發債體規模比較小,因此債券的發行額亦較小,流通性亦較低,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債券渠道發揮金融中介功能的成效。與其他大型的先進經濟體系不同,亞洲區內除日本以外的金融市場無論在規模以至貨幣單位方面都相當參差。例如,美國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市值,動輒相當於亞洲區內除日本以外的兩個甚至三個經濟體系的合併當地生產總值。因此,即使亞洲區發債體的信貸評級達到可接受的水平,但它們的規模實在太小,並不容易吸引區內的大型機構投資者。金管局提出的建議亦可以包括將這些規模較小的發債體所發行的債券,甚或是它們創造收入的資產加以集合,然後再進行證券化。

 

任志剛

2002年8月15日

 

有關《觀點》文章:

 

有關演講辭: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2年0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