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沖基金

匯思

2002年06月13日

對沖基金

1998年底至今,對沖基金的規模增長了近1倍,這些基金目前更擴展至以個人投資者為對象。這些基金是否快要飽和?

鑑於香港過去對對沖基金或高槓桿金融機構的經驗,讀者們當然明白金管局一直密切留意這些基金的最新發展。不過這並不容易,因為有關對沖基金的公開資料非常有限,而且對沖基金業務在全球各地都沒有受到規管,所以亦缺乏有關的監管資料。此外,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素來以自由開放見稱,金管局作為監管機構,當然不會利用旁門左道的方法來套取有關資料。不過,我們會與國際金融舞台上的各有關方面討論,當中包括其他監管機構,它們亦與金管局一樣,肩負維持貨幣與金融穩定及保障貨幣與金融體系健全的重任。我們亦會直接與管理對沖基金的機構對話,有時我們會以準客戶的身分接觸這些機構,與它們一起研究有沒有其他投資策略可以用於管理外匯基金。這些機構大部分都很合作,至少在投資成果及策略方面,它們都提供了很多資料。也許它們認為與監管當局合作會有利,起碼有助消除「對沖基金」早前給人的不良印象。

對於對沖基金,金管局是感到有點矛盾的。一方面,對沖基金一直欠缺透明度(同時監管機構之間對對沖基金披露資料的要求仍未有共識),因此我們無法定出一套有效的制度,能夠在發現有任何會影響市場穩定的倉盤累積時進行監察,或評估及管理所引起的系統性風險。自由開放的金融市場,特別是那些中型及流動性高的金融市場因而會繼續受到威脅。

另一方面,對沖基金業最近幾年在全球各地迅速發展,勢不可擋,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除了接納之外,便別無選擇。去年底由對沖基金管理的資金估計達到4,000至5,000億美元,比1998年底幾乎增加1倍。活躍的對沖基金的數目亦在這3年間,由大約2,500至3,000個,急升至約4,000至5,000個。最值得留意的是,根據現有的對沖基金表現指數,對沖基金的平均回報率似乎大為高於金融市場其他投資工具的回報率。

金管局會繼續致力尋求進一步改革國際金融架構,以減輕中型開放式金融市場受到的威脅。金管局支持提高透明度及加強披露資料的要求,以及改進交易對手風險管理。同時,我們亦支持要有適度的規管,當中不單止是系統性風險,還要顧及保障投資者的問題。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最近採取了一項重要措施,透過頒布《對沖基金指引》,容許機構向公眾發售對沖基金。這項措施實際上是將對沖基金由富裕及專業投資者的層面,擴展至個人投資者的層面。無論從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這個角度來看,抑或是讓本港的個人投資者有更多選擇的角度來看,金管局都支持這項措施。而且,指引更有助提高對沖基金的透明度,增加公眾對對沖基金的認識。同時,指引的規定實際上將90年代間甚為活躍的狙擊型環球宏觀對沖基金排除在外,而事實上這些基金大部分已縮減規模甚或停止運作。

我相信打算投資於對沖基金的人士相當清楚,他們首先要了解以預期的回報計,他們要承擔多少風險。不過讓我也提一點意見。當你嘗試多了解對沖基金時,你可能會遇到許多行內術語,例如是可換股債券套戥(convertible arbitrage)、傾向沽空(dedicated short bias)、市場時機風險套戥(event-driven risk arbitrage)、瀕臨破產公司證券(distressed securities)等。這些都是挺有意思的市場用語,我深感創製出這些用語的人的確獨具匠心。然而,有一點大家必須留意,對沖基金主要是找出我們所謂的「市場反常現象」(market anomalies)(又是一個專門用語),例如當認為某項衍生工具的價格與其相關金融產品價格並不相符,對沖基金便利用這些反常現象來圖利。它們的做法是在衍生工具及相關市場都進行買賣活動,相互對沖,打賭市場反常現象最終會消失。換言之,對沖基金的市場活動本身會令到某個市場的反常現象減輕甚或消失。(順帶一提,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理論上對沖基金應有助穩定金融市場,而非使市場不穩。)我一直都有一個問題,就是假如越來越多對沖基金從事這些市場活動,那麼是否最終使市場不再出現反常現象,而隨之連賺錢的機會亦消失?相信各位打算投資於對沖基金的人士也應該問清楚。畢竟,對沖基金業在最近幾年迅速增長,業內競爭相當激烈,現已擴展至個人投資者層面。這會否反映對沖基金在某程度上已飽和?不過,目前全球環境反覆不定,前景並不明朗,市場表現反常的情況總有可能會加劇。

 

任志剛

2002年6月13日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2年0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