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調整

匯思

2001年08月16日

價格調整

過去3、4年間物價持續下跌,跟以往通脹一樣令人關注。究竟是物價上升,還是物價下跌更令人憂慮?

只不過是幾年前,我們都在擔心通貨膨脹。雖然很多人都因為他們的住宅價格上漲而感到高興,但每月消費物價數據公布後,都有一些比較悲觀的意見指出商店、街市及食肆的價格不斷攀升,會令許多市民陷入困境。這種反應是可以理解的,亦並非香港獨有。畢竟,通脹急遽上升,即使部分人會受惠,卻會妨礙經濟長遠發展,並對社會上比較窮困的市民造成極大痛楚。所以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全球各地的中央銀行都奮力減低或控制通脹。

因此,大家可能會以為,既然我們一直抱怨物價上升,所以見到物價下調應該會覺得高興。但事實又並非如此。有關過去幾年香港物價下跌的報導也同樣令人沮喪。

這是否表示我們思想前後矛盾?這又不一定。經濟行為取向往往取決於價格的變動(不論是上升或下跌也好)及對未來變動的預期,而不是其絕對水平。我們不喜歡價格大幅下跌,也同樣不喜歡價格大幅上升(儘管我們希望整個過程一下子就會完成,不會持續一段長時間)。資產價格下跌(例如是物業或股票價格),市民的財富相應減少,因此他們消費時會比較謹慎。同時值得一提的是,消費物價指數下跌主要是因為指數內有關物業的組成部分下跌。商品與服務價格下跌,市民就不會急於花費,因為稍等一下,下個月可能會更為便宜。業主發覺他們成為「負資產」一族,銀行發覺貸款抵押品不斷貶值,企業發覺有形資產價值下降、現金流量放慢,但負債則沒有變動(即使利息成本可能有所減少)。上述各種因素結合起來,令經濟在物價下跌期間失去增長動力,市民對現狀亦難以感到「滿意」。

目前國際的共識是,通脹率若能保持在每年2%的低水平是最理想的(不過視乎經濟結構及評估通脹的方式而定,對於理想通脹水平,不同的經濟體系會略有不同)。通脹率若保持在這個水平,可以避免出現價格下跌所產生遏抑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同時,2%的通脹率亦可讓名義利率有空間下降至低於通脹率(即實質利率變為負數),而對許多其他國家來說,這個利率水平是相當有用的政策工具。此外,2%的通脹率亦可讓不同產品的相對價格出現實際變動而無需真正調低價格(對部分經濟體系來說,真正調低價格相當困難,但對香港來說當然不是這樣)。

香港透過貨幣發行局制度實行固定匯率,因此不可能調控基本通脹率。但以調低物價來回復對外競爭力來說,香港的表現證明其有能力透過市場力量迅速作出調整。其他經濟體系若以貨幣貶值而非內部價格下調作為改善對外競爭力的方法,它們最終的情況可能不會得到多大改善。

然而,無論是透過甚麼途徑來進行外部調整,像目前的情況一樣,當全球其他地區都面對經濟衰退及不明朗因素的時候,市民實在難以對現況感到「滿意」。

也許值得一提的是,價格下跌也並非全然無益。若你是賺取固定收入,又或者把儲蓄存入銀行而不是投資於物業,面對穩定或下跌的物價,你私底裏可能會感到滿意,因為即使儲蓄利率可能下跌了,但你的儲蓄的購買力也不會因為通脹而減弱。假如你是做生意的,你發覺所投入資源成本的下跌速度比產品售價的下跌速度快,你更可能會覺得愜意。

正如人生中各種的情況一樣,有人得,就會有人失。不過,與快樂的事情比較,有關失意、不幸的報導往往更能引起廣泛關注。

 

副總裁
黎定得

2001年8月16日

 

此處可參閱有關香港價格指數的統計數據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1年0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