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放緩

匯思

2001年02月08日

美國經濟放緩

美國近期經濟增長步伐突然放緩,使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決策當局其實有很多空間,可以將這次無可避免的經濟調整轉化成為持續增長的動力。

過去幾個星期美國的消費及商業信心減弱速度之快,肯定使很多一直注意美國經濟發展的經濟學家都感到意外,我估計當中更不乏一些任職於聯邦儲備局的專家。近至11月15日的會議上,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仍表示美國經濟存在通脹壓力,但事隔不過10個星期,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卻已先後兩次調低50基點,合共100基點。

1月31日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宣布減息,聯邦儲備局當日發表新聞稿解釋這項決定,提到消費及商業信心進一步減弱,但對信心減弱的原因卻語焉不詳。該稿只約略提到「能源價格上升」,使信心下滑「加劇」,並指出「部分基於這個原因,零售業市道及資本設備的商業開支明顯減弱」。該稿續稱:「在此情況下,製造業大幅度減產。基於存貨及資本設備出現潛在過剩,生產及需求作出調節,而新科技似乎更加快了這調節的步伐」。

我不大明白「潛在」一詞在上文裏的意思,但最後這句話似乎反映聯儲局承認存貨及資本設備可能已經過剩。大家都看過一些報導,知道美國2000年投入資訊科技的資本開支,較整個70年代的總數還要多;而在1995年至1999年期間,有關開支的每年平均增長率徘徊在10多個百分點的水平,但2000年卻錄得遠超過20%的增幅。這樣看來,投資過剩的情況似乎甚為明顯。因此,現在可能已是資本支出過剩導致典型經濟周期的開始。

上面提及聯儲局認為新科技加快了生產和需求對過剩現象的調節步伐,這看法頗為有趣。我當然希望實際情況確實如此,原因是到了過剩的存貨及資本設備逐漸被吸收後,生產和需求同樣會加快面對經濟回升的調節,代表令人不快的經濟低沉時期可能並不如想像般長。

但資訊科技的資本支出過剩,為何就能這樣迅速地削弱消費信心,以致近期的數據出現這樣大幅度的下滑?當中過程又如何?答案並不清楚。對於美國消費行為模式的分析,我並沒有太深入的了解,但我會較留心在宏觀層面上一些影響消費行為的變動因素,如收入、儲蓄、財富及失業率等,以助了解箇中情況。無疑美國金融資產在2000年大幅度向下調整,科技股牽涉的大量財富化為烏有,但除此之外,以上幾項變動因素的表現卻並不怎樣令人擔心。事實上,去年間聯儲局言論所反映的憂慮,也只是基於通脹壓力可能上升,而並非與經濟放緩有關。由此來看,儘管過去幾年美股勁升,創造不少財富,但其後財富蒸發造成的負面影響卻似乎不小。

傳統以來,美國儲蓄率都偏低,因此消費者參與股市買賣便特別容易受到股價升跌影響。若消費意欲是由資產價格上升所牽引的話,情況就更壞。在這個科技不斷革新的年代,金融市場很難可以為資產準確定價及提供可靠的價格指標,形成金融資產大幅波動,上述情況便更甚。即使這樣,幸好科技創新的巨輪仍不斷向前滾,生產力及經濟增長也有很多進一步向上的潛力。此外,美國當局在財政及貨幣政策方面也有充裕的空間,推行適當措施或先發制人,或及時糾正,使這次無可避免的經濟調整可以在短時間內納入正軌,成為持續增長的動力。

 

任志剛

2001年2月8日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1年02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