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平衡數字的疑惑

匯思

2001年01月04日

國際收支平衡數字的疑惑

近年香港每年都為整體國際收支平衡編製估計數字,但到底這些數字能提供多少關於本港經濟狀況的資料?金管局副總裁黎定得於本文將會探討一下。

19世紀英國首相迪斯累里(Benjamin Disraeli)曾說:「世上有3種謊言,那就是謊言、可惡的謊言及統計數字。

此語隱含對統計人員的批評,其實頗不公平。原因是大部分統計人員都很小心劃清實際與估計數字的界線,亦很縝密處理某些估計數字的限制。若有出錯,可能都是他們一時忘記鄭重提醒使用者這些限制所致。

在迪斯累里的日子,經濟統計分析所佔位置並不重要。要是他仍在世的話,給他嘲諷的對象便可能是單憑統計數字大造文章的分析員,而不是盡本份做好工作的統計員。

但說句公道話,分析員要從統計數字得出結論是一件艱巨的工作,國際收支平衡的統計數字便是一例。香港開始編製全套國際收支平衡的估計數字,只是近幾年的事。剛於上星期公布的2000年第3季數字,是結合了記錄方法、經濟概念及會計慣例等複雜元素的成果。

帳目必須平衡是一項基本的原則。以進口電視機為例(這是屬於貿易帳的「減項」):進口所需資金可以是進口商把銀行存款轉帳至出口商的銀行戶口內,或由海外出口商提供貿易信貸。但兩者都會增加香港的對外金融負債(或減少對外資產),是國際收支平衡帳金融環節的「加項」。

傳統以來,在計算國際收支平衡帳的「整體」盈餘或赤字時,除金融管理專員代外匯基金進行的官方外匯儲備交易外,其他所有資本與金融流量,以及經常帳的交易(連同隱含誤差)都會計入「線上」項目內。這項整體數字將會被外匯基金交易所產生的儲備淨變動(即出現在「線下」的項目)所完全抵銷。

在香港的貨幣安排下,這些外匯基金交易主要都是涉及增加或提取財政儲備、鈔票發行量波動,或銀行體系在外匯基金結存的流動資金的變動(但這些變動相對較小)。因此,「整體」平衡數字所能透視關於外匯基金及貨幣發行局運作的資料,較香港對外經濟活動的資料為多。若要了解後者,便要細心研究一些「線上」項目,而不只是「整體」數字。

即使這樣,資料詮釋亦可能有問題。例如,經常帳可能出現一項龐大的「加項」,然後由資本及金融帳一項龐大的「減項」來抵銷。這樣會令很多分析及評論者感到混淆,原因是他們往往會將經常帳的盈餘當作正面因素,而將資本外流當作負面因素來處理。

事實上,以上的例子裏沒有絕對的好或壞。如果經常帳錄得盈餘的同時經濟卻出現衰退,消費信心亦低沉或商業經營盈利薄弱,那麼有了這筆盈餘也不值得高興。同樣地,如果資金外流是反映某些公司利用盈利進行投資,那麼外流現象也可算是好事;相反,如果資金外流是撤資的結果,便會令人感到憂慮了。

國際收支平衡是不同類別交易形成的結果,其中不少交易之間更互相倚存,亦受到本地及海外的宏觀經濟發展所影響。因此,單獨看任何一類交易都可能造成誤導。若要評估某個經濟體系的外在情況,亦不得不注意當時利率、匯率等金融指標的表現。

我希望大家不要對「適當」或「理想」的對外收支帳項模式妄下判斷。如果大家相信市場能有效分配資源,尤其在香港這個貿易及資本均保持對外開放的環境裏,便不應過分擔心這類問題,除非其他金融或貨幣指標出現了警號則例外。

歸根究底,即使我們以往並無編製國際收支平衡的詳細統計數字,本港經濟仍有不俗的表現。翻查歷史資料,其實迪斯累里在任的時候,英國的情況亦是如此。

 

黎定得
副總裁

2001年1月4日

 

此處可參閱有關國際收支平衡數字的資料

2000年「聖誕有獎問答遊戲」答案公布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1年0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