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全球化與政府的角色

匯思

2000年11月09日

市場全球化與政府的角色

面對市場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可能是政府作出更大干預:但對香港這類較小規模的市場來說,比較進取的解決辦法是如何在政府盡可能不干預的情況下,確保金融體系穩健,以及凝聚經濟實力。

相信各位讀者都清楚市場全球化帶來的好處。有關這方面的意見我們都聽得很多,尤其是先進國家的政治家、政府與央行官員,以及分析員都指出透過開放的市場機制,各地經濟系統的互動互惠關係更形密切,加速全球經濟的增長與發展。為了能夠自市場全球化的趨勢中獲益,各國的經濟系統都不約而同地邁向格林斯潘所謂的「市場主導的資本主義結構」,不過大家採取的方式各有不同,如市場改革、開放市場、撤銷管制、私有化等等。

相對總體經濟規模,各地的政府都變得比較精簡。隨著科技革命使交易與資訊成本下降,以及市場效率提高,市場競爭普遍加劇。政府當局也減少了干預,部分原因是在市場全球化的影響下,無論是基於怎樣的良好意願,干預的成效都大不如前,有時甚至完全發揮不了作用。

因此,宏觀經濟管理哲學在過去20多年出現了巨變,並且與戰後初期的普遍想法大相逕庭。當時大家關注的是市場可能失效和崩潰,以致政府經常要作出干預,以及廣泛參與經濟系統的運作。

全球化趨勢影響深遠,帶來嶄新的市場主導資本主義結構模式,香港這個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是其中一個充分體現這種模式的地方,我們很高興見到多年來香港所提倡和實行的經濟模式能夠供其他地方借鑒。美國傳統基金會與加拿大弗雷澤學院等組織繼續對香港的經濟模式給予肯定,實在令人鼓舞;同時亦提醒我們要盡最大努力,堅決捍衛香港的自由經濟,非不得已,決不會因為任何引誘或壓力而偏離。

內部方面,本港經濟繼續急速發展,社會也日趨複雜先進。市民透過民選代表有效地傳達他們的合理期望,為了滿足這些期望,市民會要求政府有更多參與。政府當局要富於創意,才能應付這些要求,並要緊記為了本港的長遠利益,我們必須保障本港的市場主導資本主義結構,同時政府的參與要維持在最低水平。幸好,《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為我們提供了指引。

國際方面,全球化會繼續帶來以往從未遇過的各種重大挑戰。大型經濟體系憑藉其深化的市場,也許能夠欣然面向全球化趨勢,以及隨之而來四處流竄的龐大國際資本,無懼經濟穩定會受到嚴重影響。不過,即使是這些大型經濟體系,偶然也有不同形式的干預市場的情況出現,例如是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事件、央行採取一致的干預行動以制止歐元匯價進一步轉弱、動用戰略石油儲備等。然而,對於小規模經濟體系來說,它們不一定能夠運用這些措施,97至98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便足以證明這一點。小規模開放市場實在難以承受全球化趨勢帶來的影響;無論它們有多先進,對它們的市場以至金融系統來說,國際資本流向實在過於龐大和波動。因此,市場比較容易崩潰,政府需要作出干預的機會也較大。很不幸,香港在1998年8月被迫進這樣的境況中。但幸好,塵埃落定後,由於各地對香港的情況有較全面的理解,香港仍能保持其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的地位,仍然是市場主導資本主義結構模式的典範。不過,我們需要繼續鞏固市場,以及建設規模更大的市場,以確保我們能夠像大型經濟體系一樣,泰然自若地面對全球化的浪潮。我們的任務是要尋求出路,以達到上述目標,而又無需政府作出太多的參與或監管。

香港是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體系,又是通往中國內地這個龐大經濟體系的門檻,對香港來說,全球化有更深層的意義,要好好掌握機會,便需要作出結構性轉變。為了促進這個過程,我們可能需要政府的參與。毫無疑問,香港的中介角色要作出改變,集中在有相對優勢的範疇發展,香港擁有先進的金融基礎設施(部分是由政府倡議和發展的),在提供金融與有關服務方面自然有顯著優勢。香港也需要更廣泛地承擔直接投資者的角色,增加在內地的投資。本港的商界實力雄厚,經驗豐富,應如往常一樣無需政府參與也能應付裕如;政府唯一需要做的,可能是對內地的監管及其他有關政策適當地發揮其影響力。

 

任志剛

2000年11月9日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0年11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