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特風險

匯思

1999年11月11日

赫斯特風險

任志剛按:我在9月初推出這個網上專欄時,曾說過會不時邀請金管局的同事為這個專欄撰文。專欄推出至今刊登的10篇文章都是由我寫的,我想如果我還不實現承諾,便可能會引起外間批評,指我壟斷篇幅。所以,我很高興向各位介紹這個星期的撰稿人---金管局副總裁黎定得。在上星期《聯繫匯率的誕生》一文中,我經已多次提及黎定得。這個星期他會回顧歷史,細說一件在25年前發生,但至今仍困擾著許多中央銀行的事情。

 

「銀禧」紀念(譯文)

經過了25年的時間,赫斯特風險仍然存在。不過,隨著即時支付結算系統不斷發展,終有一天赫斯特風險會成為過去。

1999年是赫斯特危機發生第25周年。赫斯特銀行是由西德政府當局下令關閉的,當時西德政府發覺該銀行在匯市過度從事投機活動,以致無力履行責任。西德當局是在歐洲市場收市後,但紐約市場仍然運作期間採取行動。外匯交易的歐洲部分已結算,但當赫斯特銀行倒閉的消息傳到紐約後,所有涉及該行的交易均告中止,因此那些在歐洲方面已付了款的交易對手,未能在紐約收到相應的美元數額。

這次事件令中央銀行開始特別關注涉及外匯交易支付程序的結算風險,因為這些交易的兩個部分可能會在不同司法地區和不同時區結算。由這時起,「赫斯特風險」便成為銀行和監管機構之間的專門用語。過了這許多年,人們仍然記得赫斯特這個名字,相信這是銀行創辦人始料不及,亦是不願見到的。

雖然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加上全球各地的監管機構均致力減少風險,但是赫斯特風險仍然存在。幸好,由於大家都知道它的存在,所以都能盡量避免受到影響。我想經過這樣長的時間仍未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是因為支付系統涉及許多複雜的技術性事宜,此外還有一個不能改變的事實,就是外匯交易的最終結算必須經有關地方的中央銀行,而且一般只會在該地的日終時才進行。不過,隨着近年國家支付系統發展即時結算模式,情況已有所不同;假如交易中涉及的兩種貨幣的即時結算系統能夠適當聯繫起來,便能徹底消除赫斯特風險。CLS銀行(持續聯繫結算銀行)的成立,顯示國際金融界正朝着這個方向邁進,預期CLS銀行大約在1年後開始運作。該行的運作總部設於歐洲,為參與貨幣提供即時的外匯交易同步交收結算服務。由於技術性理由,CLS銀行最初只可以讓5至6種貨幣參與。不過,我們正研究港元作為第2批參與貨幣的可能性。與此同時,我們亦正研究在香港推出美元結算機制,如果能夠落實的話,將能為本港的外匯市場局部消除赫斯特風險。

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會跟赫斯特風險告別。現下,當它的「幽靈」仍徘徊不去之時,我們不妨說聲:「周年快樂!」

 

黎定得
1999年11月11日

 

此處可參閱有關結算及支付系統的進一步資料

有關文件: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1999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