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介機制

匯思

1999年10月28日

金融中介機制

建立多元化及有效的金融中介渠道,將會有助經濟體系應付金融危機。金融管理當局有責任積極協助發展這些中介渠道。

格林斯潘在9月27日發表的一篇演詞,很值得新興市場參考。他以1997和199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舉證金融中介機制其中一項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機制的渠道發展必須多元化,以及不同中介渠道應發揮互補及支援的作用。

格老是當今世上對全球經濟最具影響力的權威之一,這番言論出自他口中,確是有其道理。金融中介機制對任何一個經濟體系都非常重要。透過這個機制,社會的積蓄便可轉化為資本投資。如果機制有效運作,將可刺激經濟,進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但若大家只顧把鈔票放在床鋪蓆底,投資者便無法籌措所需的資金,經濟發展亦會受到窒礙。那麼,既然金融中介機制是這樣重要,我們怎樣可以確保它有效運作呢?

答案是必須首先建立多種的中介渠道。一般而言,銀行和資本市場(包括債券和證券市場)等人所共知的中介渠道,都會在市場力量的推動下形成。金融管理當局的角色雖然重要,但大致上只屬於補充性質。金融管理當局傳統上負起保障存戶和投資者的責任,但其對象通常是一些未必能夠保障自己的小投資者或小存戶。正是為了這個原因和其他相關的考慮,金融管理當局才對金融市場和中介機構進行監管。

但其實金融管理當局對金融中介機制的發展應該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儘管我們希望市場的供求力量可以決定中介機制的具體發展步伐和路向,但假如是這樣的話,不同類別的中介渠道和機構的發展便可能變得極為懸殊,以致一些過於壯大,另一些則長期落後。任何一種中介渠道都有可能受到外來的不利因素影響,因些健全的金融中介機制都不應過份依賴某類中介渠道或中介機構。有了健全的中介機制,一旦危機出現以致任何一種渠道瘀塞,機制內的其他已發展的渠道亦可繼續發揮重要功能,轉化儲蓄為投資,以保持經濟發展的動力。

去年美國資本市場因為槓桿式融資出現問題,導致該市場的中介機制失效,幸好銀行為資本市場提供有效的支援。該事件中,多間銀行聯合起來,幫了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一把,美國經濟才得以繼續蓬勃發展。回顧90年代初,美國眾多銀行提供放款的抵押物業出現大幅跌價,幸好因為資本市場發揮的積極作用,才得以抵銷銀行體系的中介機制失效所造成的衝擊。

與全球許多新興市場比較,香港的情況經已較佳,但多元化程度仍未足夠。香港的債券市場在亞洲區算是較為成熟,但仍未能對銀行體系發揮有效的支援作用。事實上,80年代初香港地產市場大跌和銀行接二連三倒閉,引致銀行所扮演的中介作用失效,但香港的債券市場卻未能及時補上發揮中介渠道的支援角色,使許多融資計劃遇到重重困難。以香港這種外向型的經濟模式,固然不能擺脫全球經濟趨勢的影響,但假使我們能建立具深度和流動性高的債券市場,整體經濟以至個別行業受到的影響便可能會較小。

過去兩年金融風暴的經驗,其實正是80年代問題的翻版。在這段期間,本港資產市場暴跌連帶銀行貸款抵押品大幅貶值,雖未至出現銀行危機,但銀行為求自保,免使財務狀況受到不利影響,已紛紛採取保守的貸款策略。至今為止,在本港使用的貸款總額已連續下跌16個月,中小型企業都為「求借無門」而發愁。這亦可能是導至香港經濟大幅下調的其中一個原因。

格老說得好:「金融體系多元化,可防範金融問題擴散,殃及整個經濟。」他又補充說:「新興市場應該將發展資本市場,列為當前急務。」香港債券市場已在1990年初踏出了第一步,我們實在應該在這個基礎上加快步伐,推動市場進一步的發展。

 

任志剛
1999年10月28日

 

此處可參閱有關債務市場之發展的進一步資料

有關文件: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1999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