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穩定
儘管在一九九七年下半年,亞洲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厲害的金融風暴,港元匯率在聯繫匯率制度下仍然相當穩定。事實上,港元是在區內可以完全自由兌換的貨幣之中,唯一成功渡過金融風暴而能保持穩定的貨幣。
目標
香港的首要貨幣政策目標是貨幣穩定,意即在聯繫匯率制度下港元的對外價值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保持穩定。
聯繫匯率制度屬於貨幣發行局制度。在這種制度下,貨幣基礎需要按固定匯率由一種外幣提供十足支持。貨幣基礎一般是指以下兩者的總額:流通紙幣;和貨幣發行局持有的銀行體系結餘。貨幣發行局持有銀行體系結餘的目的,是為了就銀行同業之間以及銀行與貨幣發行局之間的交易進行結算交收。以香港而言,外匯基金及土地基金持有的外幣資產達928億美元(一九九七年底數字),貨幣基礎得到超過七倍的外幣資產支持。
貨幣發行局制度具備自動調節機制,在匯率受壓時,能令匯率回復穩定。具體來說,在資金流入時,市場人士向貨幣發行局出售與當地貨幣聯繫的外幣(以香港而言,指美元),貨幣基礎便會擴張。相反,在資金流出時,市場人士向貨幣發行局出售當地貨幣,貨幣基礎便會收縮。貨幣基礎擴張或收縮,都會引致當地貨幣的利率下跌或上升,也就是說貨幣狀況會因應最初的資金流向作出調節,讓匯率回復穩定。
成果
面對一九九七年的挑戰,港元表現突出。在二月鄧小平逝世,以及七月一日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期間,外匯和貨幣市場均能保持平穩。一九九七年上半年,港元匯率在7.73至7.75窄幅上落(圖一)。同業拆息貼近美元水平。長期債券收益率方面,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與同期美國國庫券的收益差距明顯收窄。
十月事件
一九九七年七月初泰銖自由浮動,觸發亞洲金融風暴,後來這場風暴更橫掃整個東亞地區。受到區內風潮引發的骨牌效應影響,港元自七月初開始屢次受到狙擊。繼台灣有關當局宣布不會捍衛新台幣後,在十月二十日的一周港元的沽售壓力加劇。除了投機者拋空港元外,海外投資者也進行大規模的對沖活動。
按照貨幣發行局制度的運作原理,金融管理局在十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被動地大量沽售美元。結算這些交易時,金融管理局需要自向其出售港元的銀行的結算戶口扣除有關款額。由於金融管理局並不鼓勵以流動資金調節機制來為拋空港元的投機者提供資金,所以在十月二十三日向銀行發出通函,提醒它們要審慎管理其港元資金,不可過份倚賴流動資金調節機制作為最後的流動資金支持。金融管理局也在通函內提出警告,表示可能會對重複使用流動資金調節機制的銀行徵收懲罰性利息。
由於銀行售予金融管理局的港元總額,較它們在金融管理局結算戶口的貸方結餘多,因此當銀行要在十月二十三日結算這些外匯交易時,銀行同業市場便極其缺乏流動資金。鑑於銀行不願重複使用流動資金調節機制,銀行同業拆息因而大幅攀升,同業隔夜拆息曾一度升至280厘的水平。由於利率高企,資金外流情況很快便被遏止。隨著投機者在十月二十三日下午平了所持的港元短倉,金融管理局便買入美元。此外,港元利率高企也吸引了一些資金流入。港元匯率迅速回升,由早上的7.75水平升至中午時7.6的水平。根據貨幣發行局制度的運作安排,金融管理局購入美元,銀行同業市場的流動資金便會增加,而其中部分美元更是按即日價值結算。於是,同業隔夜拆息在十月二十三日收市時回落至接近100厘的水平,並且在翌日很快便下降到5厘左右(圖二)。
隨同業拆息上揚,受到香港銀行公會規則約束的儲蓄存款利率和主要銀行所報的最優惠貸款利率在十月二十四日上升了75個基點。
金融管理局在十月二十五日將流動資金調節機制借入及拆出息率差距由200個基點擴闊至300個基點,把借入和拆出息率分別調整至4厘和7厘。作出這項調整,是鑑於同業市場表現反覆,而借入及拆出息率差距較大,同業隔夜拆息便可有較多上落空間。
十月以後
雖然同業隔夜拆息在十月二十三日飆升至高位後,很快便回落至5厘的水平,但是由於銀行擔心再出現流動資金緊絀的情況,所以都預留流動資金,於是長期資金的同業息率在十月底至十一月初期間仍然高企。以一個月期同業息率為例,徘徊於15厘的水平,令收益率曲線在隔夜資金至一個月期資金範圍的傾斜度相當大。為了消除市場的不明朗情況,金融管理局在十一月十二日澄清「重複使用」流動資金調節機制的定義,也就是在任何二十五日期間內透過流動資金調節機制借取資金八次,或連續四日使用流動資金調節機制,即被視為重複使用流動資金調節機制。如果重複使用的銀行未能提供合理解釋,並繼續借取資金,有關銀行日後再透過流動資金調節機制借取資金時,便可能會被徵收懲罰性利息。
金融管理局作出了上述澄清後,再加上一直有資金流入,長期資金的同業拆息自十一月下旬開始回順。然而,由於要反映亞洲風險溢價,港元與美元利率之間仍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圖三)。一九九七年底,一個月期息率為7.25厘,較同期在倫敦銀行同業拆息市場的美元利率高153個基點。
十月事件後,港元匯率一直保持穩定,在年內餘下時間一直在7.725至7.750窄幅上落。即使區內金融風暴繼續惡化,韓圜大幅貶值至1,960的水平,日本金融問題叢生,港元仍穩如磐石。
挑戰
維持貨幣穩定
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十月成功捍衛港元,顯示貨幣發行局制度運作良好。在自動調節機制下,利率飆升,無可避免會對經濟帶來痛楚,尤其在十月事件前已經表現得過度膨脹的資產市場,所承受的痛楚便更為厲害。儘管如此,各界仍大力支持繼續推行聯匯制度,並認為是繼續推行香港貨幣和金融穩定的支柱。
由於外部環境仍然動盪不穩,當一九九八年一月印尼盾匯價急瀉至18,000的低位後,港元沽售壓力再現。此外,隨著十一月下旬利率差距收窄,較早前因利息高企而被吸引流入的部分資金掉頭撤走。港元資金流出的情況,又再次因為利率上升以及因資金流出引致港元流動資金減少而被遏止。雖然一九九八年一月利率也曾上升至高位,但是與一九九七年十月比較,上升幅度相當輕微,這是因為金融管理局澄清了「重複使用」流動資金調節機制的定義,因此,即使貨幣市場突然出現緊張狀況,銀行也沒有作出過度反應。
捍衛貨幣措施的檢討
自一九八三年實施聯繫匯率制度以來,有關方面不斷推出改革措施,以加強這個制度的效率,使其更趨穩健。在最近的亞洲風潮後,金融管理局趁機會對捍衛港元的措施進行了一次檢討,並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學者、分析員和市場人士提供意見。有關檢討的主要結果已於一九九八年四月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