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及銀行業概況
香港經濟於一九九六年溫和復甦後,在一九九七年上半年持續強勁增長。不過,下半年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本地需求因利率趨升,資產價格急挫而受到打擊。然而,香港基礎因素穩健,相信隨尠區內經濟體系在一九九八年轉趨穩定,香港經濟將會逐步復甦。事實上,於一九九八年三月已有跡象顯示投資者開始對亞洲區重拾信心。
經濟回顧
香港經濟在一九九七年上半年錄得6.4%強勁增長後,在下半年隨尠亞洲金融風暴擴散而放緩。除了建築業放緩外,消費開支也因為利率趨升和資產價格下跌而減少。同時,出口增長速度亦減慢,旅遊業收益因到港旅客大幅減少而受到打擊。因此,下半年經濟增長放慢至約4%。整體來說,一九九七年全年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估計上升了5.2%(表一),略高於5%的增長趨勢預測。
消費物價繼續下降,一九九七年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增長率由上年度的6.3%進一步放緩至5.8%。物價升幅放緩,主要是由於港元保持強勁,消費需求疲弱以及香港的貿易夥伴通脹處於低水平。
資產價格在一九九七年上半年大幅飆升後,於第四季大幅回落,這是由於流動資金緊絀令利率急升而引致的。本地信貸在首三季按年率22.7%急速擴張後,隨尠銀行面對金融風暴而採取較審慎的貸款政策,本地信貸在第四季出現收縮的情況。
鑑於下半年經濟活動放緩,貨幣供應增長在第四季下跌,扭轉首三季急速擴張的趨勢。一九九七年全年,港元廣義貨幣供應M3錄得9.9%的溫和增長,而上年度的增幅則為18.9%。以平均年增長率計算,一九九七年增長19%,較一九九六年的平均增幅15.1%和名義本地生產總值增幅11.3%為快。
財政方面,一九九七/九八財政年度錄得770億元的龐大盈餘,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的5.8%(一九九六/九七年度盈餘為257億元,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的2.2%)。一九九八/九九財政年度的預算盈餘會減少至107億元。特區政府繼續奉行嚴謹的財政政策,實有助於防止貨幣過度增長及遏抑通脹。
私人消費和投資放緩
隨尠一九九六年經濟復甦,私人消費在一九九七年上半年大幅增加,其中以耐用品消費,特別是汽車的增長尤為顯著(圖一)。然而,下半年因為消費信心下跌,零售業由第三季開始放緩。與上年度同期比較,第四季實質下跌4.8%。一九九七年全年,私人消費增長7.3%,仍然較一九九六年的4.8%增長為快。
建造業在一九九七年增長2.3%,一九九六年的增幅則為7.4%。隨尠機場核心工程計劃逐步完成,公共投資繼續減少。相反,由於一九九七年首三季物業市場交投暢旺,私營機構建設活動蓬勃發展,到了第四季才因利率上升而放緩(圖二)。
進口增長超過出口
一九九七年的整體出口表現有所改進,出口總額增加6.1%,較一九九六年的4.8%增幅快。其中,本地出口增長2%,轉口增長6.8%。
由於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貨品競爭加劇,以及香港部分主要海外市場進口需求疲弱,再加上美元兌大部分主要貨幣均處於強勢,出口表現因而疲弱。
另一方面,由於留用進口增加,尤其是資本貨品和消費品,進口增長由一九九六年的4.3%上升至一九九七年的7.1%。一九九七年的有形貿易赤字為1,635億元(佔進口總額的10.1%),較一九九六年赤字1,419億元(佔進口總額的9.2%)為高。然而,由於下半年出口增長超過進口,所以有形貿易赤字其後略為收窄。第四季有形貿易赤字佔進口貨值的比率較上年度同期的9.1%為低,下降7.7%。
隨尠旅遊業收益大幅下跌,一九九七年服務業出口放緩。不過,其他服務出口在一九九七年則進一步上升,其中以貿易有關服務最為顯著。與此同時,服務進口則繼續上升。整體來說,無形貿易在一九九七年錄得1,125億元盈餘,抵銷了部分有形貿易赤字,故貿易賬錄得510億元的赤字。
勞動市場緊張
一九九七年首三季就業市場情況緊張,失業率由第一季的2.5%逐步回落到第三季的2.2%。由於勞動市場緊張,期內按每名受僱人士薪酬計算的實質收益
以及實質工資指數分別大幅上升4.1%和1.7%。
然而,接近年底時,勞動市場有放緩跡象。整體就業人數與勞動人口的增長差距大為收窄,失業率也在第四季回升至2.5%(圖三)。本地需求放緩以及旅遊業衰退,令建造業、製造業、零售業、飲食/酒店業和運輸業的就業情況大受打擊。結果,收益和工資增長速度於第四季減慢。
通脹進一步下降
物價方面,一九九七年按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計算的消費物價上漲率由一九九六年的6.3%進一步放緩至5.8%,是過去十年來最低的水平。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按年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增長率下降至5.2%。本地方面,工資保持穩定,租金下調,以及消費支出微跌,有助紓緩通脹壓力。對外方面,由於港元強勢,加上香港的主要貿易夥伴,特別是中國內地的通脹處於低水平,所以實物貿易項目價格大致上保持穩定。一九九七年全年,進口價格下跌2.3%,一九九六年則下跌1.3%。
資產價格表現逆轉
一九九七年首七個月資產市場相當蓬勃,這是由於政治順利過渡,投資者對香港經濟前景感到樂觀。掹生指數屢創新高,新股上市認購情況亦迭創佳績。期內,掹生指數上升21.7%,每日成交額平均136億元,一九九六年則為57億元。同樣,物業價格也大幅上揚,一九九七年首兩季上升32.9%。
不過,由於亞洲金融風暴蔓延,股價由八月七日16,820點的歷史高位急挫。隨尠全球股市下跌,掹生指數於十月二十八日大跌1,722點,至兩年半來的低位8,776點,與最高位比較,下跌了47.8%。
股票市場其後迅速回升,接近年底時,已由十月二十八日的低位回升22.2%,至10,723點的水平。按美元計,一九九七年全年香港股票市場的跌幅是亞洲經濟體系中最小之一(圖四)。截至一九九七年底,香港股票按大約十二倍的市盈率買賣,標準普爾500則約為二十四倍。
由於市場氣氛不利,物業市場在第四季也出現逆轉。流動資金緊絀,置業需求低,令住宅物業價格下跌20至30%。由於價格大幅下調,所以住屋變得較上年度容易負擔。
貨幣狀況
港元保持穩定
金融管理局的主要貨幣政策目標,是在聯繫匯率制度下維持匯率穩定,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亦致力維持聯繫匯率制度。香港經濟基礎因素穩健,坐擁龐大外匯儲備,奉行審慎財政政策,銀行體系健全,金融基礎設施先進,其擁有的即時支付結算系統,為區內首個同類系統,並與債券結算系統連接,方便進行即時貨銀兩訖結算,以上各項都令聯匯制度更趨穩固。
儘管亞洲爆發貨幣風暴,一九九七年內,港元兌美元匯率固若金湯。雖然港元在一九九七年下半年曾多次受壓,但是仍保持穩定(圖五),大致上在7.73至7.75窄幅上落。由於美元兌國際貨幣市場的其他主要貨幣上升,按貿易加權港匯指數計,港元匯率由一九九七年初的125.2上升至年底時的137.9水平。
本地利率上升
隨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在三月二十六日上升25個基點,本地短期利率也相應調高25個基點。其後,美國利率保持穩定,但本地利率則在十月貨幣風暴後大幅上升。
其中,三個月期香港銀行同業拆息由一九九七年七月約6.4厘,上升至一九九七年底時的9厘多,定期存款也攀升至大約8.5厘的水平。由於資金成本上漲,按揭貸款息率也由十月份時的水平,顯著上升100至125個基點,扭轉了一九九七年首三季的下調走勢。由於同業拆息高企,資金成本增加,香港主要銀行在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四日和一九九八年一月十二日兩度調高最優惠貸款利率,調整幅度合共為150個基點,最優惠貸款利率上升至10.25厘。香港銀行公會也按相同幅度兩度調高儲蓄存款利率。鑑於銀行同業隔夜拆息波幅較大,為了讓拆息有更大調節空間,金融管理局在十月二十五日分別調整流動資金調節機制借入及拆出息率至4厘和7厘,使流動資金調節機制息率上下限差距擴闊至300個基點。
亞洲風險溢價
本地利率趨升,令港元利率與美元利率差距擴闊,反映市場存在「亞洲風險溢價」。舉例來說,三個月期銀行同業拆息與同期歐洲美元存款利率在年初時約處於相同水平,但至年底時差距則擴傦至344個基點。長期利率差距也有所增加;五年期外匯基金債券與同期美國國庫券的息差由一九九六年底的49個基點,擴闊至一九九七年底的356個基點。預期隨尠區內金融市場轉趨穩定,息差會逐步收窄。
貨幣供應增長放緩
貨幣供應在一九九七年首三季強勁增長,但隨尠第四季本地經濟活動和資產市場活動減少,本地信貸收縮,貨幣供應增長也顯著放緩。
由於一九九七年第四季信貸增長放緩,港元供應M1在首三季增長2.9%後,在第四季下跌7.8%。同樣,港元貨幣供應M2和M3在首三季增長13.7%後,在第四季下跌3.4%。一九九七年全年,港元廣義貨幣供應M3上升9.9%,而一九九六年的增幅則為18.9%;按平均年增長率計算,港元廣義貨幣供應M3的增幅則為19%,較一九九六年平均增幅15.1%和名義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11.3%為快。
紙幣和硬幣
一九九七年底,發鈔銀行發行的紙幣總值870.15億元,較上年度增加5.4%。
一九九七年底,已發行硬幣總值51.77億元(不包括紀念金幣和套裝錢幣),較上年度增加24.5%(圖六、七、八、九和十)。
硬幣短缺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掀起收集紀念品的熱潮。在一九九七年中仍然流通的八億枚女皇頭像硬幣因為被公眾廣泛搜集收藏而於幾個月間在市面消失,成為香港和中國內地人士的個人收藏品和商店的紀念品。這八億枚女皇頭像硬幣在年底時由新鑄洋紫荊硬幣取代。新注入的硬幣數量較正常情況下每年新硬幣的總需求量多兩倍。
儘管一九九七年的新鑄硬幣數量前所未有,但是由於收集一九九七年硬幣和紀念品的熱潮令公眾對硬幣的需求大增,引致香港出現硬幣荒,對公眾構成不便。有鑑於此,金融管理局已於一九九八年訂製了合共九億枚新硬幣,以應付需求。金融管理局會全力增加鑄造硬幣數量和提高發送效率,直至硬幣短缺問題完全解決為止。
硬幣取締計劃
第一批洋紫荊系列硬幣在一九九四年推出,以取代在市面流通刻有女皇頭像的硬幣。這是一個在日常硬幣交收和分類處理過程中逐步取締女皇頭像硬幣的計劃。一九九七年中,該計劃由於硬幣短缺而暫停。由實施硬幣取締計劃起至一九九七年中為止,約有5.49億枚女皇頭像硬幣根據計劃運回英國皇家鑄幣局,其中包括所有六種面額的壹毫至伍圓的硬幣。運回英國的硬幣會熔成金屬原料,在金屬交易所出售,一九九七年出售所得收益達360萬元。目前,在市面流通的貳圓和伍圓硬幣中,超過98%為洋紫荊硬幣。一旦硬幣短缺問題得到解決,便會恢復推行硬幣取締計劃。
發行紀念幣
為紀念香港特別行政區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成立,金融管理局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行一枚壹仟圓紀念金幣以及一套七款刻有全新設計圖案的精裝及普通裝紀念幣,這七款紀念幣的幣值與現行流通的硬幣幣值相同。
金融管理局亦於一九九七年五月發行了紀念幣首日封,以慶祝青嶼幹線啟用,這是香港首次發行紀念幣首日封。青嶼幹線是連接新機場所在地—大嶼山和香港其他地區的首條道路。
經濟展望
鞏固與調整
受到亞洲金融危機引發的貶值效應,以及本地實質利率高企影響,香港經濟經已放緩。至於香港經濟能否在一九九八年復甦,則要看亞洲其他經濟體系的復甦情況,而這點主要視乎它們推行重要結構改革的步伐和決心。不過,香港基礎因素穩健,相信隨尠投資者對亞洲區恢復信心,香港經濟會逐步復甦。以一九九八年三月的情況而言,已有少許跡象顯示投資者開始重拾信心。韓國和泰國已推行了重要的改革,金融市場亦開始穩定下來。
本地需求減弱
利率持續高企,資產價格繼續貶值,對實質商品市場造成不利影響。實質利率高企、負資產效應、勞動市場放緩以及對工資增長期望下降,在在都會影響消費信心以及商業投資,這種情況最少會在一九九八年上半年持續。儘管如此,多項大型私營機構建設項目於年內將繼續積極進行或會在短期內展開,例如9號貨櫃碼頭、3號幹線郊野公園段和屯門內河碼頭等數項工程。此外,一九九八/九九財政年度預算案中公布的寬減稅項計劃預期會刺激消費和投資。整體來說,一九九八年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應可達3.5%。
出口穩定增長
短期內,由於港元和人民幣相對區內其他貨幣處於強勢,所以香港出口增長和旅遊業收益會受到抑制。大部分亞洲貨幣大幅貶值應該不會對香港出口構成太大的即時影響,原因是多個亞洲經濟體系均須面對一段經濟混亂期,受到輸入通脹和貿易信貸短缺的不利影響。當這些經濟體系開始穩定及其對外競爭力增強時,香港可能會在一九九八年較後時間感受到較大的競爭壓力,其時香港的出口可能會放緩。然而,大部分亞洲貨幣的貶值幅度均過大,近期跡象顯示它們的匯率已開始慢慢回升。此外,由於香港的出口產品組合有別於部分亞洲國家,加上香港的出口也將受惠於區內進行出口加工時對中間產品和半製成品的需求,因此是次亞洲金融風暴對香港出口的負面影響是很溫和的。
此外,由於較早前中國內地減息,而近期的情況亦顯示信貸狀況已略為紓緩,預期中國經濟在一九九七年軟尠陸後,在一九九八年會維持穩定增長。因此,中國內地對香港貨品和金融與商業服務的需求可望維持穩定,香港商品出口也會因為中國貿易進一步自由化而受惠。同時,香港的第二大和第三大市場--美國和歐洲,預計會有穩定和健康的增長,應能對香港的對外貿易提供支持。
由於進口需求預期因本地消費和私人投資減慢而放緩,有形貿易赤字應會顯著收窄,而海外貿易和專業與商業服務出口應會進一步增加。一九九八年,無形貿易賬應會保持盈餘,可繼續抵銷大部分有形貿易赤字。
通脹下降
雖然亞洲金融風暴仿似重重濃霧籠罩香港,但也帶來了一些好處,這就是通脹壓力會在一九九八年進一步紓緩,工資增長也會放緩。由於住宅物業價格大幅向下調整,相信租金也會回落。此外,香港主要供應經濟體系的通脹處於低水平,也有助遏止香港通脹率上升。預計一九九八年按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計的通脹率約為5%。通脹放緩及價格調整將有助於維持香港的對外競爭力。
銀行業的表現
一九九七年經營環境
更具挑戰性
一九九七上半年銀行業經營環境仍然十分理想。本地借貸迅速增長、息差保持穩健及壞賬水平偏低這幾項因素,均助長銀行業經營收入錄得強勁的增長。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對銀行業並無任何不利影響。但隨即於七月二日由泰銖貶值引發的亞洲貨幣危機,卻為一九九七下半年的銀行業帶來新的挑戰。香港經濟本身基本因素依然穩健,但亞洲危機造成的骨牌效應卻將本港銀行同業息率推高,並增加銀行的資金成本。十月份,港元受到直接炒賣衝擊,利率在貨幣發行局制度的自動調節機制下遂告急升,隔夜銀行同業拆出息率更於十月二十三日一度升至280厘。但息率竄升的情況僅維持短暫時間,利率於翌日已經回落。可是,動盪的外在環境仍引致息率升至較上半年稍高的水平。
儘管一九九七年第四季利率波動不定,本地銀行全年業績仍屬理想,其中首九個月的盈利增長,足以令銀行安然渡過第四季較困難的境況。銀行錄得盈利,大部分是由於貸款數額大幅增長及資產素質良好。本地銀行資本及流動資金水平維持充裕,但相對來說,其他銀行的表現卻較遜色,部分原因是一些外資銀行的分行及附屬公司需要為區內借貸提撥準備金或減記賬面價值。
資金成本增加
一九九七上半年,銀行資金成本維持穩定,但及至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卻明顯增加。這種情況導致息差於一九九七下半年收窄,最優惠貸款利率與一個月香港銀行同業拆息之間的差距平均為100個基點,較上半年300個基點為低(表二)。銀行同業息率上升,也引發銀行,特別是外資銀行分行之間競相吸納客戶存款。
一九九七年,客戶存款增幅為8.4%,較一九九六年錄得的10.4%放緩。存款增長放緩之勢,最主要見於非美元外幣存款,部分反映了美元兌其他大部分主要貨幣匯價上升所造成的匯率變化估值效應;反觀美元存款則於年內顯著增加17.1%,扭轉一九九六年錄得的1.4%跌勢。此外,美元存款的增長動力,亦超越了港元存款所錄得的9.8%增幅(一九九六年:19.5%)。儘管美元存款增長較迅速,於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底,港元存款佔總存款比重仍達57.7%,較一九九六年底的57%為高(圖十一)。
就港元存款而言,一九九七年活期及儲蓄存款分別減少11.7%及8.2%(表三)。這兩類存款減少,主要原因是銀行加息吸引港元定期存款及交易餘額需求放緩,引致存戶改持定期存款。因此,一九九七年定期存款繼續急速增長,增幅達20.4%(一九九六年:21.2%)。掉期存款方面,其於一九九四年十月局部放寬利率管制以來一直處於跌勢,但到了一九九七年卻略見回升。
一如過往多年,銀行繼續通過發行可轉讓存款證來籌集中期至長期資金。在整體趨勢影響下,可轉讓存款證息率也於最後一季顯著增加。於一九九七年底,港元在可轉讓存款證中所佔比重為78%,較一九九六年底錄得的73%為高。約有七成港元可轉讓存款證由認可機構持有,而一九九六年底的比率為68%。
本地借貸增長強勁
一九九七年,客戶貸款總額繼續以緩慢的步伐增長,增幅報5.3%(一九九六年:4.7%)。這種情況反映了主要由日圓貶值導致離岸貸款減少10.3%的趨勢。
一九九七年,本地貸款錄得24.5%的強勁增幅,而一九九六年則只有17%(圖十二及十三)。貸款增加,主要是首九個月地產及證券有關貸款大幅上升所致。就一九九七全年而言,住宅按揭貸款增加29.9%(一九九六年:22.7%),地產發展及物業投資貸款亦分別增加37.6%(一九九六年:23.6%)及30%(一九九六年:28.5%)(圖十四),但到了最後一季,物業有關貸款升勢卻突然減速。年內,借給股票經紀商的貸款僅微升2%(一九九六年:61.4%),但基於股票市場交投暢旺,借給非股票經紀的公司及個人以供購買股票的貸款卻大幅跳升56.8%(一九九六年:7%)。
本地銀行再度錄得可觀盈利
雖然一九九七年接近年底時市場條件轉壞,但本地銀行仍錄得頗合理的全年盈利增長,其中本地銀行在香港辦事處的除稅前經營溢利增長11.6%,除稅後溢利亦報增9.8%。一九九六年上述兩項溢利的增幅分別為16%及12.9%。
可是,整體銀行業形勢卻較遜色,原因是外資銀行分行及附屬公司均須為所持亞洲債券減記賬面價值,以及為亞洲區內貸款增撥準備金。此外,資金成本上漲,亦導致淨利息收入僅錄得微幅增長。
就這方面而言,本地銀行於年內首九個月的本地貸款額升幅強勁,致使這類銀行表現較為優勝。可是,本地銀行淨利息收入佔平均總資產的比率,由一九九六的年2.41%降至一九九七年的2.26%,卻使上述部分得益終被抵銷(表四)。淨息差收窄,不但與下半年資金成本增加有關,同時也是上半年銀行業競爭激烈令按揭息率受到遏抑所致。
總經營收入也受到非利息收入(例如來自收費及佣金的收入)的穩健增長所刺激。可是,經營開支升幅卻比收入升幅為大,兩者差距達15.1%,以致成本與收入比率稍增至37.8%。
本地壞賬準備減少
隨尠一九九六年一度困擾若干上市公司的問題逐漸消減,本地銀行提撥的
壞賬準備金佔平均總資產的比率,由一九九六年的0.18%降至一九九七年的0.15%*。
另一方面,整體銀行業的壞賬準備增加,但仍只佔平均總資產較小的比率,報0.12%(一九九六年:0.09%)。壞賬準備增加,原因是部分海外認可機構為香港入賬的亞洲信貸增撥準備。該比率並不包括為亞洲債券投資調撥的進一步準備。
本地資產素質提高
本地銀行「特定分類」貸款(即列為「次級」、「呆滯」或「虧損」類別的貸款)佔總貸款比率由一九九六年底2.68%降至一九九七年底2.08%(表五),顯示平均資產素質水平上升。同樣地,於一九九七年底,逾期超過三個月及重新安排的貸款佔總貸款比率亦降至1.81%(表六)。
然而,若干外資銀行及接受存款公司的附屬公司在香港入賬的亞洲貸款素質卻見下降。年底時,整體銀行業列入「需要關注」的貸款驟增,其所佔總貸款比率由1.95%增至6.46%;「特定分類」貸款比率只微升至1.25%,但由於預期將有較多貸款逐漸歸入此類,一九九八年的比率可能將會惡化。
信用卡業務
信用卡還款情況惡化,通常會是資產素質下降的先兆。一九九七年,信用卡應收賬款水平上升29.2%,但拖欠賬款佔應收賬款總額的比率卻於一九九七年底降至0.64%(一九九六年底:0.87%),撇賬比率亦降至2.1%(一九九六年:2.3%)(表七)。因此,截至一九九七年底仍未有跡象顯示信用卡信貸素質正在普遍下降。表七摘錄對十七家主要參與信用卡業務的認可機構進行每月信用卡調查的結果。
資本充足比率維持偏高
於一九九七年底,本地註冊機構綜合資本充足比率為17.5%,較一九九六年底17.8%稍跌。但以國際標準而言,這仍屬頗高的水平。
本港資本充足制度已經修訂,將市場風險計算在內,並於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生效。根據新制度的低額豁免準則,若干市場風險貸款極小的本港註冊機構可獲豁免遵守有關規定。於一九九七年底,非豁免機構在新規定下的資本充足比率僅微降0.16%。
銀行業前路更多挑戰
展望一九九八年,銀行面對的經營環境將會較困難,其中貸款增長將會放緩,息差收窄,壞賬也可能會增加。但由於本地銀行資本雄厚,資產流動性高,基本盈利能力也良好,因此應足以應付這些挑戰。亞洲金融危機再次彰顯了銀行業保持基本因素穩健的重要,這包括保持強健的資本及流動資金,以及審慎地管理風險。在這些要求上,香港銀行業可算達到亞洲區內最高水平,但所有銀行均須從過去數月的經驗中汲取教訓,不容自滿。
* 此數字不包括非本地賬冊為亞洲區貸款提撥的若干一般準備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