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金二期

演講辭

2004年03月02日

國金二期

任志剛,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

(於香港工業總會2004年週年晚宴)

我很高興出席香港工業總會周年晚宴。貴會於1960年成立以來,目睹本港工商界幾番重大的變遷。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香港在1960年已經是一個主要製造業中心。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區內一個規模更大的製造業基地的中樞,香港公司單是在廣東省便聘用了500多萬名工人。這個製造業基地規模與日俱增,並愈趨多元化,使貴會工作更顯重要及具挑戰性。工業總會面對新的挑戰,將焦點放在珠江三角洲以至範圍更廣的地區,並強調香港與中國內地、亞洲及全球各地同業的溝通與合作。作為工業家,在座各位掌握大量資源,而作為財富創造者及投資者,大家也是本港金融基建的主要用家。我今天想與大家談談金融基建的近期發展與未來動向。

但我首先要界定講題裏的「國金二期」,不是指金管局寫字樓現時所在的摩天大廈,而是英文「Mach Two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的縮寫,中文直譯是「雙音速國際金融中心」,意思是融入新思維、新視野的國際金融中心。從這一點大家會想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應如何履行《基本法》第109條的責任──「保持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大家會問我為何要借用「Mach Two」這個物理學名詞來形容國際金融中心。根據《新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Mach」是指「物件在四周環境中移動的速度與音速的比值」。「Mach Two」通常指雙音速,也可用來比喻達到較高層次的意思。由於全球金融以驚人的速度飛躍發展,而這正是國際金融中心面對的現實環境,所以我相信以雙音速來形容後者是很貼切的。

金融市場自由化以至全球化,對國際金融中心帶來新的要求。資訊科技不斷創新,大大加快了國際資金在全球各地流竄的速度,且涉及的數額也非常大,傳統國際金融中心的運作模式或條件已不足以應付。無論我們喜歡與否,金融交易網上化的年代已經展開。各位上一次是何時親自到過一間銀行做交易呢?現時不論你在布吉島渡假抑或在Whistler共聚天倫,都可以在網上進行大部分銀行交易。很快就連金融中介人甚至金融市場本身,也會開始走進網上世界。事實上,在全球化及資訊科技創新的影響下,很多活動(尤其金融活動)在地理及時區上的隔閡已被打破。

那麼雙音速國際金融中心應具備哪些條件?在新環境下,香港特區政府將會如何履行《基本法》第109條明確指定的責任?這些問題很具挑戰性,涉及的法律責任也很繁複。由於香港愈來愈強調問責,我在試圖回答上述問題前,應首先說說這項工作所牽涉的職能與責任。

大家可能沒留意,就是行政長官於去年6月27日發出有關財政司司長與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的職責的公開聲明。該聲明就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方面的具體內容如下:

「財政司司長須負責訂定宏觀政策目標,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則負責制訂具體政策,以達致該等目標,並適當地透過監管機構和其他組織落實這些具體政策,及監察有關的推行情況。」

同日財政司司長也發表了一份公開聲明,闡述有關維持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宏觀政策目標:

 

「在國際金融中心之內,有來自許多不同司法管轄區的金融機構匯聚一起,進行國際層面的金融中介活動。特區政府應致力維持及提升香港作為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為此,政府應該──

  1. 為公平、開放和具效率的市場維持適當的經濟及法治環境,包括確保香港的法律繼續提供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
  2. 透過促進國際金融中介活動及吸引外國資金來港,進一步提升香港金融服務在國際間的競爭力;
  3. 發展支付結算及交收系統,使國際和跨境金融活動能安全及有效率地在香港進行;以及
  4. 加強企業管治標準,以加強國際間對本港金融市場的信心。」

我認為這些為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宏觀政策目標非常恰當。去年6月聲明發表以來,一直沒有聽到有任何異議,希望這不是因為社會大眾缺乏興趣,而是聲明內容獲得廣泛認同。

香港金融管理局是負責推行上述具體政策的其中一個監管機構。大家可能留意到財政司司長與金融管理專員的互換函件。互換函件也是在去年6月發表的,目的是釐清兩者在貨幣與金融事務方面的權責。財政司司長在主要函件內訂明為推行有關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政策:

「金融管理專員在履行其維持香港的貨幣與金融體系穩定與健全的職責時,須與其他有關機構與組織合作,從而:

  1. 促進支付、結算及交收系統的發展,促使國際及跨境金融活動以安全及有效率的方式在香港進行;
  2. 透過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及中央銀行論壇,促進對香港貨幣及金融體系的信心;及
  3. 推行適當的發展市場措施,以協助加強香港金融服務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縱然以上詮釋頗為冗長,但事實上有必要解釋清楚。我以下希望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雙音速國際金融中心的看法。

正如去年6月財政司司長的聲明所述,國際金融中心是進行國際層面的金融中介活動的地方。我相信這不單是指把海外資金轉化成為投資香港的資金,或把香港資金引領至海外投資,原因是這個詮釋太狹窄。無論如何,以國際標準計香港經濟的規模較小。根據國民經濟會計方法,香港的儲蓄及投資資金每年約為4,000億港元,還不及香港交易所1個月的成交額。我相信國際層面的金融中介活動,應同時包括把一個海外地區的儲蓄帶引至另一個海外地區,成為當地的投資資金,例如把美國儲蓄中轉至中國內地投資,或把中國內地的儲蓄引領至美國投資,或把德國的儲蓄中轉至印尼投資等等。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我們必須具備適當的平台,使香港能應付大量這類的國際金融中介活動。問題是如何達致這個目的?

我們當然不能忘記傳統國際金融中心應具備的優勢。我肯定在座各位朋友都很熟悉這些傳統的成功因素,其中包括:

  1. 良好的法治制度及獨立的司法架構;
  2. 大量合適的人才;
  3. 監管制度健全及尺度適中;
  4. 簡單的個人及公司稅制,以及低稅率;
  5. 政府支持金融業發展;
  6. 貨幣穩定及可自由兌換;
  7. 廉潔及高效率的政府;及
  8. 良好的工作及居住環境。

 

所有這些傳統的條件仍很重要,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石,我們大家必須努力不懈,確保不失這些優勢,並且要與時並進,配合環境的變化適當地加強。但正如我較早說過,金融市場全球化及資訊科技創新,令全球金融以驚人的速度蓬勃增長及變化,單是做到上述條件已不足夠。

在全球金融業務方面,我們現在所面對的,是位於海外地區的公積金基金經理可隨時取得金融市場的最新資訊。他們會在銀行存款、債券及股票這三種不同金融中介渠道中,不斷靈活調配投資組合,並尋找最適合本身投資需要的金融安排與工具。此外,我們所面對的是愈來愈多高資產淨值的國際投資者,他們拿著輕便的手提電腦便可靈活理財,甚至直接接通各個金融市場。

在風險管理方面,我們要知道投資者對風險的警覺性愈來愈高,並能掌握風險管理的技術。除了少數參與貨幣市場炒賣的人士外,大部分投資者很可能都不願意承受本身投資所用貨幣以外的第二種貨幣的匯兌風險。我們也須知道:愈來愈多掌握高深技術的市場人士,他們深知支付、結算與交收金融交易所牽涉的風險。收到支票的一刻,不一定代表已完成最後支付。完成一宗債券買賣,也不一定代表即時取得債券的所有權。在亞洲時區內以亞洲貨幣買美元或歐元,真金白銀當場付了,卻不一定馬上拿到所買的外幣。很多人可能仍然不大理會這些,但到了大家發覺原來處身這個資訊科技的年代,單是幾個小時的時差便可令閣下的財富產生很大變化時,閣下便會著緊起來。我希望不要到資訊科技發生問題影響國際金融運作,人們才會恍然大悟。

我們若能突破傳統國際金融中心的框框,進一步提升至我心目中的雙音速層次,便應能滿足上述金融業務與風險管理方面的需求。事實上,金管局一直默默地努力為香港的金融基建配套築建所需的各項設施,以配合這些需求,使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提升至雙音速的層次。至今香港在某些地方已趕在其他人前面,但我們仍有很多地方尚需努力。我們還需要多些時間、多些工夫,以及整體社會的支持,尤其金融界當中可能有一部分人在現狀中享有既得利益,他們對我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更為重要。

傳統國際金融中心要晉升至雙音速層次,應具備哪些額外的條件呢?我想到的有以下4點:

第一點較明顯,就是金融中介渠道必須是安全、有公信力、多元化和有效率。相信現時香港的幾個金融中介渠道,包括銀行、股票與債券以及其衍生的市場,都已達到這個要求。銀行體系經過80年代一連串銀行風潮後,多年來已成為可靠的中介渠道,幫助吸納本地及國際儲蓄資金,然後中轉至需要融資者手中。市場競爭加劇,尤其放寬利率管制,更增加這方面的成效,使借款人受惠。舉例說,現時本港眾多按揭供款人所付相比最優惠貸款利率的按揭利率,便較6年前低4個百分點。此外,存款保障計劃快將實施,將會為存戶提供更大保障。共用商業及個人信貸資料,也能幫助信貸質素良好的借款人較容易並以較低息率獲得貸款。作為銀行監管機構,我們非常重視《銀行業條例》在前言部分明確規定的促進「銀行業體系的整體穩定與有效運作」。我們一向以認真的態度履行這項職責,並與銀行合作無間,確保各界對這個傳統且必要的金融中介渠道保持高度信心,即使在最近幾年,銀行面對極度惡劣的環境,仍能保持穩健。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在證券市場監管方面也取得同樣的進展。事實上,證券市場由金融中介人把持,並以其私利作主導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金融中介人遇到困難,以致要宣告股市停市,使這個重要的金融中介渠道突然被堵塞的情況,也將不會再出現。大家現在都明白到,香港交易所是第二市場,為新股上市的第一市場提供基礎,使第一市場可把儲蓄資金中轉成為投資資金,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及發展。大家也較以往更明白這種「公利」遠比金融中介人的「私利」重要。過去10年本港股市已追上國際最高標準,除了市場管治外,改善措施亦包括提高市場透明度。

但在金融中介渠道的多元化發展方面,香港卻仍然落後,原因是投入債券市場的資金數量仍然相對較小。我們從1990年起一直致力發展港元債券市場,主要是發行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至今債券的未償還數額已達1,200億港元,但債券市場仍相對不夠興旺。此外,金管局也為長至10年期港元債券建立了可靠的基準收益率曲線,有助私營發債體定價,並為整體債市設立有效率及無紙化的債券結算系統。可能由於90年代實質利率長期處於偏低甚至負數水平,令私營機構缺乏發債意欲,但過去幾年實質利率顯著高於零水平,加上名義利率偏低,似乎為債市帶來新的面貌,無論發債次數或規模都有了進展。我們仍須努力發展債券市場。金融中介渠道多元化,不但是國際金融中心賴以成功的重要因素,更是維繫金融穩定的必要條件。金融渠道多元化可避免對某一金融中介渠道的過份倚賴,從而減少系統性風險,即使某個中介渠道出現危機,仍不會對正常經濟運作造成嚴重影響。

第二點是可供本地貨幣及主要外幣進行金融交易的平台。外幣儲蓄(尤其屬於機構管理的一類)大多不願意承受海外投資涉及的匯兌風險。若要對沖像港元這類非主要貨幣的風險(儘管港元匯率過去20年一直保持穩定),費用可以頗高,以致影響了海外投資的吸引力。對於本身貨幣是不可自由兌換的地方來說,為所持投資進行貨幣對沖就更加困難。我相信若本港提供的金融產品(包括可供投資者參與內地發展的產品)能有不同貨幣單位可供選擇,它們對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可能會大大提高。此外,此舉更可減少大量資金流入及流出港元(如大型新股上市時),從而加強香港的貨幣穩定。

再者,在紐約收市後及倫敦翌日開市前的數個小時內,美元及歐元金融工具交易一向以來都比較淡靜。但在金融全球化下,市場將會24小時無休止運作。這不但指場外交易的買賣,也包括像證券交易所這類有實體交易場地的市場。若以亞洲時區內各經濟體系參與的所有金融交易計,我們是另外兩個時區的淨貸款人,當中很大部分貸款是以美元及歐元計算。全球約有六成外匯儲備由亞洲時區的經濟體系持有。有些人當然歡迎可在亞洲時區處理海外資產的設施,這不但省掉待至晚上甚至半夜才處理資產的麻煩,更可避免不必要地延遲執行投資決定。事實上,亞洲時區內發生的重要事情,也可影響美元及歐元的金融市場。

無論是為了方便投資者管理貨幣風險、方便金管局管理貨幣穩定,或使全球金融工具達到24小時不停運作模式,亞洲時區愈來愈需要一個流通性高的平台,以進行外幣金融交易。但要做到這點屬於雙音速層次的要求並不容易,原因是這樣會觸及個別地區內交易場地的所有權問題,可能會遭到對方的阻力。這是可以理解的。在本質上,金融市場的源起及設立都跟本地需求有關。雖然市場變得全球化,但市場的結構主要仍只針對本地環境。對於最大型的市場來說,能夠發展跨越時區,並且提供不同外幣產品的交易,其意欲其實不太強。這些市場由於本土環境使然,至今仍然高度本地化,但亞洲儲蓄率高,外匯儲備又迅速增長,將會形成一種動力,使市場朝向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亞洲10個經濟體系在去年買入美國國庫券的淨額達到1,932億美元,佔美國國庫券增發淨額的60%。香港一直致力推動不同地區的證券市場採用全球化協調標準,並建立「策略性」聯網。這方面至今取得一些進展,我們將會繼續留意有關的機會。

外幣金融交易平台必須有穩健的支付、交收及結算系統支持。這正是雙音速國際金融中心必須具備的第三個條件。資訊科技不斷革新,大大加快了資訊傳送的速度,同時也急劇加速國際資金的運轉,對金融交易構成的結算風險也驟增。幸好資訊科技也可應用於審慎管理結算風險的用途上。但問題是負責金融基建的當局是否能夠審時度勢,作出配合。大家安坐家中大多會把水電煤氣等基建視作理所當然,到了發生故障才猛然醒覺這些設施的重要。同樣地,金融基建出了事故,可能會影響各界對金融體系健全運作的信心。假使這情況出現在國際金融中心內,後果可能很嚴重。

在資訊科技的年代,支付、交收及結算系統(尤其國際金融中心的系統)應安排完善,以盡量減少結算金融交易出現故障的風險。支付、結算及交收系統的關鍵有4點。 第一,系統的設計應能提供即時支付的金融交易(最少是大額的)、買賣金融工具的貨銀兩訖,以及外匯交易的同步交收服務。 第二,我們在建設這套金融基建方面已取得重大進展,並超越很多其他金融中心。現時香港已擁有美元、歐元、當然還有港元的即時支付結算系統,同時這些系統已經實現聯網,能提供三種貨幣的同步交收服務。 第三,大家可能已猜到,我們希望下一步做到在適當時候在支付系統中加入人民幣。這樣做將有助鞏固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我們在建設這些系統方面累積的經驗,是我們的優勢。我們只需6個至9個月就可在現有的支付基建內加入另一種貨幣。 第四,在座各位是金融服務的主要使用者,我謹在此呼籲大家盡量利用上述系統,以妥善管理金融交易的結算風險,並可確保貨銀兩訖,詳情可向你們的銀行查詢。

有了上述所談的三種條件──金融中介渠道、金融交易平台及支付結算系統還不夠,還要有第四種,就是能夠方便多層面式的市場參與者直接接通這些設施,才可稱得上是雙音速國際金融中心。這是指不論地理界限,金融中介人及委託人(包括集資者及投資者)均可享有直接接通金融服務的方便。市場愈來愈講求更多方便和直接的服務,現代資訊科技發達,應可充分滿足這種需要。金融市場已無需實體的空間場地,對金融中介人的需求也日漸減少。利用先進的資訊科技,我們也可縮小買入與買出價的差距;降低買賣、結算及託管費用;即時接通電腦化的戶口,以處理存款、債券及各種外幣的股票。即使是集資者,也可根據既有的信貸評級及信貸紀錄,安坐電腦熒幕前參考不同出價,然後選擇最有利的息率籌集資金。事實上,這些要求並不過份。像現時我們若要參考不同銀行的住宅按揭息率,實際做法其實已很接近。只是我們暫時仍要分開查閱不同的銀行網站,而不是單一個網站而已。

國際金融中心這個發展方向很自然會面對若干阻力,例如中介人會抗拒「非中介化」,即使這會提高中轉資金的效率,使整體經濟受惠。不論因為時日久遠或科技創新而使既有的制度欠缺靈活性,總難得出令受影響者滿意的解決方案,若是當中牽涉立法便更難處理。因此,要做到多層面式接通金融服務這個條件,可能較達到另外3個雙音速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需要多一點時間。教育有關人士從公利角度去考慮問題,可能會幫助加快進程。但我相信不論有沒有政府或監管當局參與,市場力量自然會推動一切必要的轉變。

今次帶大家參觀另一個定義的「國金二期」,希望不會使大家感到太悶。我的目的是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香港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及保持金融基建方面的優勢的看法。作為金融基建的使用者,大家一定有很多高見,希望大家提出來集思廣益。多謝。

香港金融管理局
2004年3月2日

最新演講辭
修訂日期 : 2004年03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