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演講辭

2003年12月16日

如何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任志剛,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

(於香港經濟峰會2004)

引言

多謝三間主辦及協辦機構今日邀請我來作大會開幕嘉賓。我留意到主辦機構之一的新城廣播已成立十三年,而另一主辦機構信報更於早時舉行三十周年報慶,這個大會似乎跟「三」這個數字特別有緣。再者,政府最近公布零三年第三季經濟增長大幅反彈,亦預測零三年全年生產總值上升百分之三,顯示香港經濟渡過了最艱難的時期。三間主辦及協辦機構選擇在這個時間舉行經濟峰會,討論香港的經濟前景實在最適當不過,在此我先祝賀香港經濟峰會成功,並希望香港經濟「生生猛猛」,再創高峰。

今日大會建議我談論「如何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我覺得非常合時。雖然香港被譽為國際金融中心已有一段長時間,而政府、金融監管當局和金融界過去亦有充分合作,發展和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近年各方面的環境都起了急劇轉變(我稍後會再詳細解釋),實在是有需要在這個時候公開討論一下這個課題,集思廣益,定出策略,確保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能夠保持甚至進一步強化。

 

政策架構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基本法》第109條已為特區政府訂下一個法律責任,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適當的經濟和法律環境,以保持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在這個課題上,我不是特區政府的發言人,但我深信,特區政府一向是採取負責和積極的態度去保持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大家可能留意到,行政長官在2003年6月27日曾發出一份公開文件,在闡釋一些權責問題時表明:「財政司司長須負責訂定宏觀政策目標,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則負責制訂具體政策,以達致該等目標,並適當地透過監管機構和其他組織落實這些具體政策,及監察有關的推行情況。」

大家亦可能留意到,財政司司長於同日亦發表了一份《金融事務及公共財政的政策目標》文件,內裏清楚訂定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宏觀政策目標有四個:

  1. 為公平、開放和具效率的市場維持適當的經濟及法治環境,包括確保香港的法律繼續提供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
  2. 透過促進國際金融中介活動及吸引外國資金來港,進一步提升香港金融服務在國際間的競爭力;
  3. 發展支付結算及交收系統,使國際和跨境金融活動能安全及有效率地在香港進行;以及
  4. 加強企業管治標準,以加強國際間對香港金融市場的信心。

 

我相信財政司司長這四個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宏觀政策目標是獲得金融界和其他對這些政策有興趣的人士廣泛支持的,所以差不多半年來亦未見到有不同意見提出,有可能大家正等著特區政府將這些宏觀政策目標具體化吧。

作為金融管理當局的負責人,我是有責任在政策具體化的工作上多提意見的。接著下來就讓我用這個機會解釋一下我的看法及金管局在這方面的具體工作,希望讓大家既見樹木,亦見森林。

 

傳統因素

首先從根本說起,我們先要了解一下過去香港成功地發展成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因素。相信大家對這些傳統因素已非常熟識,所以我只簡略介紹,這些因素包括以下8個:

 

  1. 良好的法治制度及獨立的司法架構
  2. 有大量合適的人才
  3. 監管制度健全、尺度適中
  4. 簡單的個人/公司稅制,及低稅率
  5. 政府對金融業發展的支持
  6. 可自由兌換及穩定的貨幣
  7. 廉潔且高效率的政府
  8. 良好的工作及居住環境

 

這些傳統因素,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石,缺一不可,各方面一定要盡最大努力保障這些因素能夠持續下去。我剛才講過,近年各方面環境有著急劇的轉變,對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產生了策略性的影響。其中較為突出的轉變有三個。

第一個轉變是資訊科技革命性的發展。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化、全球資訊傳播及訊息可即時傳送,令國際資金的流動性和對消息的敏感度大增,令金融交易漸漸脫離地區和交易時間的限制,「移民」到「網域」,也令國際金融中心裏「中心」兩個字的意義有所改變,亦令金融風險增加及性質改變,帶來新的風險管理的需要。

第二個轉變是全球化的大趨勢,令各地的金融市場國際化。本地市場參與者可參與外地市場買賣,外地市場參與者也可參與本地投資。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有需要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和產品,以迎合外來市場參與者的需要,當中包括要有適當的風險管理措施,以及可處理多種貨幣的交易結算平台等。

第三個轉變是中國內地在持續改革開放下,國際金融需求日增的大趨勢。作為中國境內現時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是有需要作出特別的安排,加以推動和配合內地金融改革開放,利用香港作為試點,在有效的風險管理下,為國內提供各種嶄新的金融服務,最終是要把內地的國際金融業務集中在香港。

 

突破傳統

在這三個重大轉變的影響下,如果我們要保持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便要跳出傳統的思考框框,就轉變趨勢作出新的策略性部署。要強調的是,這不是說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傳統因素如法治和健全的監管制度等可以放棄;相反,我們要繼續保持和強化它們,但隨著環境轉變,我們要有新思維,與時並進。

可能大家都已留意到,在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工作上,一直以來金管局除了維持貨幣及銀行體系穩定外,亦著眼於建設高效率及穩健的金融基礎設施,包括1990年初用外匯基金票據計劃去發展債券市場、90年代中期起興建各種支付系統、及最近在人民幣業務上的突破等。其實,金管局在金融基礎設施上「主動地」下苦功,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適應這三個重大轉變,作出前瞻性的部署,在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具體政策上盡了本份,作出貢獻。

事實上,我們心目中是有一個現代國際金融中心應有金融基礎設施的理想模式,金管局自成立以來,我們一直將這個理想模式裏面的組合成份,一個一個地興建起來。我可以向大家保證,金管局不是無事找事做的,亦不是要與民爭利,我們積極發展金融基建,正正是符合積極不干預政策的精神。我們信奉自由市場,但當自由市場未能產生符合大眾利益的產品,政府便有參與的必要,更何況這些產品如支付系統、債券市場等都是達到基本法第109條的規定不可缺少的原素。

 

金融定義

接著下來,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個金融基建的理想模式,但有必要澄清一下「金融」這兩個字的定義,提出這個簡單的問題,可不是要「侮辱」大家的智慧,只是先釐清問題的本質,對症下藥。

金融這兩個字,我的理解是指資金融通的意思,即是將資金從有剩餘資金的單位,帶引到需要資金的單位,亦即是我們經常說的金融中介活動,將儲蓄資金帶引到投資,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和增長。資金融通得好,經濟便發達。所以鄧小平說:『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非常對的。這個金融的定義,伸展到國際金融中心上面,便可理解成為一個國際資金融通的地方,比如香港能夠吸引在美國的資金經香港的金融中介渠道轉引到國內作投資,又比如香港能夠吸引亞洲的儲蓄資金,經香港或在香港投資於一些國際公司的股票。能扮演這個角色,香港才算是國際金融中心。

要國際資金利用香港作資金融通的活動,香港是需要有具吸引力的金融基礎設施,就像我們的新機場能吸引大量過境的客和貨一樣。

我曾在其他場合多次強調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亦常以大型實體基建作比喻:每個政府都要花上龐大的資金,興建大型基建,為的是讓人和貨物可以安全及有效率地選擇從一個地點走到另一個地點,好進行各類經濟活動,將經濟搞活起來。其實錢也是一樣,需要有基礎設施,使它能夠從一個單位如儲蓄者的手上,可以安全、穩妥及有效率地轉往另一個單位的手上,如集資者和各類金融投資等。

 

理想模式

了解到這個基本的資金融通需要,亦了解到科技革命,金融市場全球化和內地改革開放的需要,我認為一個理想的金融基建模式應有以下四個特點:

 

  1. 金融中介渠道必須是安全、有公信力、多元化和有效率。現在香港的金融基建,在很大程度上已達到這個要求。各金融中介渠道都有清楚和透明度高的運作規則,使參與者能夠遵從,並有國際級的監管水平,有效地防止市場違規越軌的行為。

    香港市場流通性高和有深度、交易成本低廉、風險管理機制大致完善,被國際公認為安全、有公信力、多元化和有效率。但個別需要改善的地方當然是有的,例如在股票市場上市監管方面。相信在監管當局和市場參與者充分合作之下,一定可以達致共識。

    另外,在中介渠道多元化上我們仍需努力。銀行、股票和債券三個金融中介渠道,應和海陸空交通一樣,要暢通無阻,要互惠互補。但香港的債券市場,作為資金融通的中介渠道之一,容量和流通的比重仍小,令資金融通過份依賴其他兩個中介渠道,亦有礙維持整體金融穩定,因此我們有需要加把勁發展債券市場。
  2. 可用多種貨幣作為交易單位。首先,要吸引國際資金參與本地金融活動,提供一個穩定的本地貨幣(匯率穩定)是重要的。此外,還要提供用主要外幣為交易單位的方便,使參與者可選擇不同貨幣,以減低匯兌風險,亦可以減低本地貨幣匯兌的波動性。可以見到,雖然港元的支付系統的效率非常高,但當大型招股活動以港幣作為單位招股上市時,亦有可能為港元匯率或利率帶來一點波動,現時香港除了有港元的即時支付系統外,亦有美元和歐元兩個主要國際貨幣的即時支付系統,可在資金融通上發揮一定的作用。要特別一提的,是我們要作好充分準備,在人民幣市場和人民幣兌換逐漸開放下,提供利用人民幣作為交易的金融平台。
  3. 可便利多層面參與金融市場。在資訊科技革命影響下,金融市場已逐漸不再需要一個實體的場地,參與金融市場活動亦可以普及化。在零售(即個別投資與集資者)的層面,已有越來越多直接參與金融市場的需求,金融中介渠道已不應是中介人的專利品,所以金融基礎設施的一個理想模式是應該為多個層面的投資者及集資者,提供直接進入市場的便利。我相信,市場競爭的力量是會確保金融基礎設施朝著這個方向走的,但過程中亦有可能因為金融市場個人的利益和影響力關係,有所延誤,當中可能有需要政府介入,在具體政策上有所推動。金融市場作為資金融通的中介渠道的整體利益,和中介機構和中介人的短期利益,兩種利益往往是有出入的,需要各方合作討論,務求達至平衡。

    一個便利多層面參與市場的金融基建理想模式,亦要考慮在地域層面廣泛化,便利外國投資者和集資者參與。過去大家都在這方面努力,務求將香港的金融基礎設施,包括市場、結算和支付系統,與其他金融體系的設施連起來,便利跨境參與金融活動。不過,這方面的工作是有一定困難的,外國的金融管理當局,可能為保障當地市場的利益,亦可能對這些合作的好處有所保留,令到這些基建上的業務聯系仍欠全面,所以我們仍需努力,多溝通,多發展。
  4. 提供完善、低風險和具成本效益的支付結算系統。資訊科技越發達,傳達訊息越快,金融結算風險可以說是越高的。但資訊科技亦同時可以將結算風險有效管理和減低。問題是負責金融市場的人是否能在完善支付結算系統上多下功夫。在屋子裏居住享樂的人很少會留意到去水渠、電、煤等基建系統的重要性,直至有意外發生時才猛然醒覺。支付結算系統最完善的模式是即時支付、貨銀兩訖及同步交收。這個模式在香港已初步成形,發展勢頭很好,我們會繼續努力。為便利在這工作上有興趣的人士,我已將我們在金融基建所做的工作詳列在演詞的附件內。

 

以上所講的四個特點,將會是我們未來繼續努力搞好金融基建的考慮,現在香港的金融基礎設施,較之理想的模式還有一段距離。這些距離,有一部分是源於外在而不受香港控制的因素,例如在人民幣國際資本帳未完全開放時,在香港發展有關人民幣的金融基建是要循序漸進,配合國內發展的。另一部分的距離,是源於在香港不同金融行業之間存在不同的利益考慮,如即時支付、貨銀兩訖的安排在股票市場中介人或零售層面仍未可以廣泛使用。不過我們會繼續努力朝著這個理想模式進發。事實上,香港的金融基建,已是全球最先進之一,特別在亞洲時區,可算是名列前茅,已把對手拋離。

 

總結

作一個簡短的總結,要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特區政府已定下宏觀政策目標,現在是將這些政策目標具體化的時候。過去,有見及科技革命、全球化和內地政策開放的三個重大轉變,金管局自成立以來已在這方面積極思考、研究,並將可行的建議付諸實行。我們在傳統因素上,會盡力配合特區政府將過去令香港成功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因素繼續保持。另外,金管局又突破傳統,在金融基礎設施方面努力,發展一個多中介渠道、多貨幣、多參與層面、即時交易支付、結算的理想模式,以增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亦為國內改革開放作好金融層面的步署。我們這多方面的工作,希望得到大家的認同,理解和支持。如果大家對金管局在這課題上有任何意見,我是樂於考慮的。

多謝各位。

香港金融管理局
2003年12月16日

附件

 

本地金融基建

金管局及其前身自1990年開始逐步發展先進的金融基建,以進行資金及債券的交收及結算,其中主要完成的項目包括:i) 實行港元、美元及最近推出的歐元即時支付結算系統,ii) 以貨銀兩訖方式結算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MU 中央結算系統)的債券,以及 iii) 同步交收美元、歐元與港元的外匯交易。所有這些系統都是全球首創的同類設施之一。在1990年推出的CMU中央結算系統,是全球首個債券無紙化交收、結算及託管系統之一。港元即時支付結算系統在1996年12月推出時,也是全球第4個同類的系統。在2000年9月推出的美元與港元交易同步交收系統,更是全球首個面世的電子化外匯交易同步交收機制。

這些系統一直運作順利,反應亦算理想。以美元即時支付結算系統為例,在2003年每日平均處理約4,000宗交易,涉及金額超過49億美元。歐元即時支付結算系統投入服務只有半年時間,以11月為例,每日平均處理約30宗交易,涉及金額達7億歐元。

CMU中央結算系統連同港元、美元及歐元即時支付結算系統,合共組成了本港結算基建的骨幹。除透過貨銀兩訖及外匯交易同步交收結算來消除結算風險外,上述系統之間的聯網,方便進行跨市場抵押、更能吸引全球資金及增強系統之間的互動性,從而促進本地資金的有效運作。

國際金融基建

先進的金融基建將本港的地位提升至國際層面。目前,參與美元結算系統的境外銀行數目已超過100間。

香港作為地區性的結算中心,CMU中央結算系統為區內有意參與國際債券買賣的投資者提供一站式的交收、結算及託管服務。金管局在1994 年起逐步與歐洲結算系統(Euroclear)及明訊結算系統(Clearstream)等主要的國際證券結算系統聯網,方便這些結算系統的成員持有及結算交由CMU中央結算系統託管的債券。此外,CMU中央結算系統亦已與澳洲、新西蘭及韓國的相類系統聯網。

 

內地與香港金融基建的合作

在發展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方面,我們除了面向世界,也背靠祖國。在發展策略上,我們會致力吸引內地機構更多利用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交易的平台,並加強內地與香港金融基礎設施之間的聯繫,以提高兩地之間支付結算程序的效率。具體而言,金管局在這方面的工作包括:

  1. 粵港兩地早於1998年已開始發展跨境港元支票聯合結算機制,及至2002年中更全面擴展至覆蓋整個廣東省的雙向結算。該項合作機制有助便利兩地銀行間的港元票據結算,加強跨境資金融通。
  2. 為使跨境結算服務能進一步配合兩地經濟發展的需要,金管局跟深圳開展了港深即時支付互通安排。繼2002年底成功推出 港深港元即時支付互通安排後,港深美元即時支付互通安排亦已在今年11月17日推出。
  3. 與此同時,金管局亦跟人民銀行廣州分行達成共識,定於2004年3月推出粵港港元及美元即時支付互通安排,便利整個廣東省與香港銀行間美元及港元的跨境電子支付。
  4. 金管局亦積極探討兩地銀行卡方面的合作。香港銀行發的港元扣賬卡現已可在深圳的零售點消費和在廣東省的櫃員機提取人民幣。深圳銀行發的港元扣賬卡現亦可在香港的零售點消費和在櫃員機提取港元。
  5. 香港正與深圳商議積極探討發展深港兩地儲值卡互通方案。
  6. 金管局亦正與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商討將CMU中央結算系統與國內的債券結算系統聯網以方便內地金融機構持有境外債券。
  7. 港府在上月宣布有關香港銀行試辦個人人民幣業務(包括存款、兌換、匯款及人民幣卡)的安排。隨著人民幣業務於短期內陸續推出,將會為中港兩地金融基礎設施及跨境結算方面的合作注入新動力及帶來新的發展方向。

香港金融管理局
2003年12月16日

最新演講辭
修訂日期 : 2003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