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組織:中國的未來、香港的機會

演講辭

2000年09月04日

世貿組織:中國的未來、香港的機會

任志剛,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

(於由Cato Institute與香港經濟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全球化、世貿組織與資金流向:香港的遺產、中國的未來」研討會,刊載於金融管理局季報第25冊)
  1. 很榮幸獲邀請在今日的研討會上發表主題演辭,研討會的目的是探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組織)的影響。儘管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安排尚未落實,但看情形應該很快就會談妥,所以今日舉行這個研討會正切合時宜。Cato Institute專門研究世界各地的經濟轉變與政府政策之間的關係,因此自然會密切注視這件歷史大事的發展。香港經濟研究中心成立至今已超過20年,專門就公共政策與經濟事務進行獨立研究,成就卓越,因此能夠從香港以至亞洲區的角度提出精闢見解。此外,雖然這個夏季香港特別多雨,但我認為香港是舉行這次研討會的理想地方。至於理由,我希望透過演辭能交待清楚。我謹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衷心歡迎各位從外地來到香港的嘉賓,特別是首次到來的,希望大家都享受在這裏的時光。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一般性影響

  1.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以至世界其他地方會有甚麼影響?對中國來說,它目前是全球第9大貿易實體,入世後對外貿易自然會增加,質素亦會有所提升。中國現有貿易夥伴會大幅削減關稅,中國也可以與更多經濟體系建立貿易夥伴關係。同時,中國亦會削減農產品以至工業製品等多種產品的關稅。削減關稅令相對優勢在全球貿易中能發揮更大作用,有助消除干擾貿易的因素,有利貿易夥伴間更有效的資源分配,進一步推動全球經濟增長。世界銀行的估計對中國入世後的貿易增長潛力提供了一點啟示:中國在世界出口量所佔比例會在未來5年內倍增──由目前的3.7%增加至2005年約7.3%;預期中國在世界進口量所佔比例增長速度會略為快於出口量所佔比例──在5年內由目前的3.4%增加至7.2%。
  2. 中國在全球對外貿易所佔比重倍增之餘,目前對外封閉的多個主要經濟環節亦會向全球開放,例如電訊、金融服務和分銷行業,以至各種技術和專業服務。這些環節在中國都有龐大發展潛力,而且在過去10年更隨著資訊科技革命,發生了巨大變化和躍進。入世有助消除有關限制和障礙,並能開拓直接投資與技術轉移的渠道,可進一步推動這些環節的發展。外來競爭加劇將迫使中國的企業加快改革步伐,以迎接挑戰。從較宏觀和長遠的角度來看,經濟進一步開放,以及與全球經濟更趨一體化,無疑會刺激中國在監管、法制與文化方面作出改變:我知道這是今日研討會的重要主題之一,不過變化會循哪條路徑發展,大家都有不同意見。然而,普遍意見是中國入世能為內地經濟帶來增長、融合,使其邁向全球化。

對香港的影響

  1. 至於對香港的影響,則意見紛紜。最極端的意見認為中國入世對香港來說將會是另一個「催命符」,香港的生意會轉流向基礎設施已發展良好的中國沿海城市;而中國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後,外資可直接進入內地市場,表示香港作為中國與海外地方的中介渠道的歷史角色將會告一段落。上海基建設施發展迅速、內地同胞樂於學習英語和使用互聯網,以至重要的法制改革等,都是支持這種觀點的人士列舉的論據,彷彿幾年後不會再有人在香港做生意,全都會湧到浦東偌大簇新的辦公大樓去似的。
  2. 我則認為前景比較複雜,但亦比以上所述的情況樂觀。此外,我也要指出,香港「百煉成鋼」,幾經風浪仍能挺過去,而且變得比以前更加穩固。對部分人來說,單在過去幾年,香港便被斷定患了種種不治之症,計有九七回歸、近期的亞洲金融危機、不僅是上海,還有漢城、新加坡和悉尼的「威脅」、經營成本高昂、教育水平低落、污染情況日益嚴重,甚至是貨幣過分穩定(難以置信罷!),以及許許多多其他因素。中國入世是最新出現的「大災難」,順利過渡了這一關後,這些人便又會想到更多其他難題。不過,即使香港現今是在垂危的境況,本地生產總值仍有增長,並且今年預測增長是8.5%,最近季度的出口更錄得雙位數字的增幅。
  3. 世界銀行預期中國入世的影響──中國在國際貿易所佔比例倍增(中國預期增長率為每年6%)──表示加入世貿組織所產生的業務「創造效應」會大大超越其「轉移效應」。簡言之,中國入世會帶來源源不絕的商機,香港與上海都會忙個不停,香港與上海也會有充足的專才和企業,讓兩地能各自專注於中國入世所帶來的機會。功能上,兩地會有某些類同的地方,但也有足夠的空間讓兩地各自發展為有其獨特之處的金融中心。由於內地繼續實行外匯管制,但《基本法》則容許資金自由進出香港,因此金融服務方面的自然趨勢是:上海會發展為中國的本土金融中心,香港則發展為其國際金融中心。然而,香港與上海兩地均不必把其發展局限於這兩項功能;中國可容納至少兩個全球性城市。同時,一旦內地在金融與其他方面的自由度與香港看齊,上海亦沒有理由拒絕嘗試從事國際金融業務。同時,以香港高度先進的金融基礎設施,能有效促進國際以至本地金融中介運作,也沒有理由拒絕嘗試涉足人民幣業務。少許競爭並非壞事,只要是公平便可,香港素來奉行自由經濟,對公平競爭非常熟識。唯一令人有點兒擔心的是,競爭環境並不公平,夾雜著各式各樣的政府補貼和其他形式的支持或保護。幸好,中國入世的條件之一,就是要除去這眾多妨礙自由與公平競爭的障礙,因此對熟習公平競爭,並樂意參與和接受競爭的人來說,情況相當有利。
  4. 中國入世對香港造成的一般性影響可以分為短期和長期兩方面。短期方面,我認為絕對是正面的。以一般貿易而言,金管局內部估計顯示,儘管本港對內地的出口大體上不會受到入世條款影響,但轉口貿易,即貨物經由香港進出內地的活動,則會大幅增加,應該會令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年增長率上升0.5%至1%左右。金融、技術與專業服務在香港經濟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短期的前景更加令人鼓舞。中國企業為了處理增加了的業務,以及應付海外競爭,會積極尋求提升本身的能力與企業管治方法,海外投資者則需要專家意見幫助它們充分掌握在內地展現的商機,凡此種種都會大大刺激和豐富金融、技術與專業服務的發展。事實上,由於預期中國快將入世,我們已清楚見到這些影響在發揮作用。
  5. 至於長期影響,例如5年之後的,則不太清晰。較合理的估計是香港在許多方面的中介角色都會逐漸消失,因為內地商人可以與世界各地直接接觸。然而,市場的意見似乎是,雖然實際經過香港的內地貨物在比例(但並非數額)上會有所減少,但香港公司在發掘產品來源和開拓市場方面仍然會發揮重要的中介功能。除此以外,香港亦大有可能由扮演中介角色,逐漸轉變為經營者的角色。中國經濟進一步開放,為香港的投資者帶來無盡商機,這些投資者不僅擁有所需的財富,更具有多項明顯優勢。他們與內地同胞有共通的語言和文化,對內地的營商環境有深刻了解,也有豐富的實際經驗。他們不僅擁有地利,更與內地有穩固的聯繫。毫無疑問,香港的角色會經歷巨變,但我深信香港定能應付裕如,就如在過去的經濟發展歷程一樣,由轉口港演變為製造業中心,再演變為國際商業中心。
  6. 在座當中曾與本港商人(他們是本港經濟的支柱)交談過的,大概都會聽到他們提及面對中國快將加入世貿組織,他們已開始建立或鞏固在內地的聯繫,或在內地開設分公司。這個趨勢在大型公司中比較明顯。以香港為基地,經營本港貨櫃碼頭設施的公司現正把業務拓展至內地新建的現代化港口。在互聯網服務等新興環節方面,香港公司也率先爭取拓展內地商機。香港在內地的投資前景是經濟環節與地理區域兩方面均會有多元化發展:由80年代間主要在珠江三角洲一帶冒起的製造業,發展至遍布更廣泛地區的形形色色的業務。同時,與大約四分之一個世紀前在鄰近香港的地方設立經濟特區一樣,中國加入世貿將會體現中國越向全球開放,對香港就越有利的真理。

對銀行業和金融服務業的影響

  1. 有形貿易與服務業方面的無形貿易需要金融基礎設施的支持,就如新的建築物需要管道設備與供電線路一樣。我們預期中國入世的「創造效應」會令內地銀行業務急速增長。這個過程有兩項主要元素,首先是入世效應帶來發展,令銀行服務的需求增加。其次是受到入世條款影響,金融開放步伐加快、銀行業競爭加劇,以及出現產品創新,刺激金融業不斷深化。這些變化對內地銀行,以及包括香港銀行在內的外資銀行均有正面影響。
  2. 對內地銀行來說,擴展業務和海外競爭的挑戰能推動改革與創新。中國現正進行的銀行業改革進展順利。改革項目包括成立資產管理公司,以處理過去政策貸款遺留下來的壞資產,還有全面引入商業原則和以市場為本的信貸政策,並改進會計標準。商業銀行的管治與文化也會受到深遠影響,透明度和問責性會增加,尤其若這些銀行按計劃上市,改變便會更大。為應付外來競爭,它們亦會更重視聘請優秀人才,包括那些出國留學的,並提供適當培訓。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最近清華大學與哈佛商學院的合作計劃,為內地銀行經理提供廣泛的訓練。這些銀行還需要更為明確的業務與資訊科技策略,其中可能包括合併的需要。入世表示中國的銀行業市場會分階段向外資銀行開放,在業務範疇、客戶以至地理覆蓋範圍等方面對外資銀行業務所實施的限制將會逐步放寬。因此,內地銀行必須積極提升本身的能力,作好準備,以迎接來自那些身經百戰的海外競爭對手的挑戰。
  3. 對外資銀行來說,內地為配合入世而開放金融業市場,將會帶來重大的商機。在兩年時間內,外資銀行將可以跟上海、深圳、天津及大連各市的內地企業進行人民幣交易;在5年內,更不分任何地域界限可以跟國內所有企業進行這些交易。正如本港其他行業開拓內地市場一樣,本港銀行在內地物色營商機會將會享有相同的好處。本港銀行是率先在內地(尤其華南多個城市)開設分行的首批銀行。它們熟悉內地環境、無言語隔膜、分行網絡廣、與客戶業務關係穩健(其中不乏一些已發展了幾十年的例子)。本港銀行擁有不少獨特的競爭優勢,應該盡量保留及發揮。例如,本港大量製造及零售公司均以私營或合營企業方式涉足內地市場,本港銀行應繼續以它們為業務對象。此外,鑑於現時內地約四成貿易經香港進行,日後本港銀行將可因為貿易及融資服務的需求增加而享有其他銀行無法相比的優勢。作為內地最主要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以及內地金融中轉及融資的主要渠道,香港將會從內地銀行服務需求增加中顯著得益。
  4. 然而,本港銀行以至整體香港若要完全發揮競爭優勢,便不可忽略一些潛在的轉移因素,並善加處理。若要加入內地的銀行業,銀行規模的大小將會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儘管銀行規模大不一定代表質素高,但從監管工作的角度來看,銀行的業務規模卻是一項方便的監管指標。我認為最少在可預見的將來,當局應不會放寬銀行資產額不得少於200億美元的規定。我一直就這方面與中國人民銀行定期接觸,明白世貿談判所附的條件,對任何可能促進較細小的本地及外資銀行加入的放寬措施,設定了限制。基於這個原因,銀行整固再度成為考慮的議題,況且整固本身有其他優點,更應值得考慮。此外,外資銀行能與內地直接交往,無需再經香港進行,亦具有明顯吸引之處。儘管這樣,外資銀行繼續以香港作為基地,亦不無好處。例如,外資銀行可透過香港辦事處兼營內地業務,以取得規模效益,這總比為上海等城市新設的辦事處支付額外費用合乎經濟原則。再者,上海等地並非一定可以體現成本效益,像企業稅便是香港的兩倍,這一點可能與傳統看法不同。此外,本港的金融市場效率高、發展先進,而且是全球第四大銀行中心及第七大外匯中心,擁有規模龐大及具深度的市場,亦是一些積極的誘因。
  5. 本港具備國際商貿不同層面的專業人才:本地勞動人口勤奮守紀、教育程度良好、熟悉電腦操作,並能靈活適應調職培訓。此外,本港充滿營商的機會,洋溢國際大都會文化,商貿往來亦以英語為主,吸引了不少海外專業人士在此發展。我不打算逐一細述自由經濟的要素,因為Cato Institute也曾清楚指出,但相信應該強調香港在這些要素上都已達到極高的水平,其中包括:享有法治、資訊自由、資金自由流出流入、人力調動自由;擁有廉潔和有效率的政府、推行市場主導的經濟政策、不干預但有效的監管制度,以及簡單的低稅率制度。此外,香港對本地及外資公司一視同仁,並對聘用擁有專業知識的外籍人士採取開放政策。總括來說,香港在經濟、法律及政治層面都擁有幾乎所有可以想見的有利條件,以吸引銀行及其他機構在這裏設立地區總部。
  6. 據金管局評估,中國入世對本港銀行業以至整體貿易的「創造效應」將會大於「轉移效應」。若本港能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及監管制度,以盡量減少轉移作用,本港銀行業將會因為內地銀行服務需求增加而受惠不少,有助刺激本港對內地的貸款業務。這些環節的最新發展,其中包括最近啟用的美元結算系統,以及目前仍在進行的重大監管改革,在在說明我們正朝著正確方向邁步向前。

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1. 說到對貨幣政策的影響,我很高興外界對本港與內地貨幣關係的誤解已逐漸消除。根據以往某些人的看法,港元在1997年會被人民幣取代,北京亦會接管香港龐大的外匯儲備。但事實證明香港過去3年推行「一國兩制」極之成功,令這些說法不攻自破。相比之下,成為較近期人們揣測焦點的另一問題卻來得有現實根據得多,這就是:人民幣匯率在短期內會否擴大浮動範圍或靈活性?這種猜測令人想起港元會在何種程度上受人民幣波動影響的古老問題,而且這亦與中國入世有關,因而值得我們探討它背後的理據及確實的影響。
  2. 但有些人對以上問題有點混淆,所以首先要搞清楚匯率的浮動範圍及可以自由兌換的分別。自由兌換指貨幣可與外幣自由兌換,以進行貿易(即經常帳下的自由兌換)或投資(即資本帳下的自由兌換)。目前人民幣已可在經常帳下自由兌換,但仍未實現資本帳下的自由兌換。浮動範圍(或靈活性)指匯率限定的波動範圍,央行在匯率超出此範圍時會進行干預。根據目前人民幣匯率浮動範圍的安排,匯率水平由「市場」供求決定,但央行仍負責處理市場交易的最終結算。事實上,近幾年人民幣一直在極細小的範圍內浮動,我相信這反映在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下內地當局所採取的負責任的態度,這就是為避免對亞洲其他貨幣造成不穩定的作用,因而決定不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浮動範圍。但幾方面的評論(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人民幣匯率現時有更大空間可以擴大浮動的範圍。儘管大部分意見都認為,長遠而言人民幣實現完全自由兌換是理想的目標,但卻沒有多少人認為當局在短期內在這個方向上會有任何重大進展。換句話說,即使人民幣可以有更大的浮動範圍,但目前的外匯管制很可能仍會保留。
  3. 內地決策者及市場的即時考慮是人民幣匯率在擴大浮動範圍後會上升抑或下降。以中國連年錄得往來帳盈餘分析,匯率應該會上升。但以不交收買入美元遠期合約持續出現較大幅度的溢價來看,市場所持看法卻可能不同。這方面可以有兩個解釋。一是國際收支帳上存在龐大的負誤差及遺漏,很多人都假設這些誤差及遺漏是不明的資本外流造成。二是很多人估計中國入世後(最少在入世初期)進口需求激增的幅度將會大於出口需求。
  4. 在此情況下,為甚麼仍要考慮擴大浮動範圍?從內地的角度來看,此舉相信會帶來幾項好處。例如,在往來帳交易上容許外匯供求之間發揮更大的相互作用,可能會形成某種市場自行理順的機制,尤其是中國入世會在短期內增加貿易流向的波幅,這種作用顯得更有利。此外,人民幣匯率亦應可以因應外貿基本趨勢作出更大的回應。擴大匯率波動範圍,亦可容許匯率有適當的調整,從而有助達到其他宏觀經濟目標。我相信若在擴大人民幣波動範圍後,內地當局進而清楚說明此舉所希望達到的目的,將會提高透明度及市場信心;尤其當局暫時不會就較全面的自由兌換有任何舉措,這種做法更值得考慮。假如市場對擴大浮動範圍的好處不甚了解,甚至誤會此舉的動機,將可能對整體氣氛造成不利的影響,因而亦影響金融市場。
  5. 在座各位都知道金融市場有多敏感,某程度上這種敏感反應會令人看不清楚香港對人民幣匯率波幅可能會擴大的回應,特別是對港元匯率的影響。加上對貨幣的可兌換性與匯率的靈活性兩者有所混淆,這種敏感的反應也許可以解釋較早前一批本港商人與總理朱鎔基在一次會議上討論到有關課題時,他們為何會有那樣激烈的反應。因此,我接收到訊息,就是金管局要就此作出詳盡研究。於是,金管局就此展開了研究,我在7月份時透過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向朱總理作出了回應,回應內容的重點是,從基本經濟因素來看,港元沒有理由因為人民幣匯率變動而受到影響。不過,加進了市場情緒反應的因素後,事情便會變得比較複雜。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市場認為港元與人民幣之間關係密切。形成這種看法,部分原因是市場對香港與內地的經濟──以至政治──關係存有誤解,部分也是因為市場向來以港元作為對沖人民幣的工具的做法。然而,過去一年多以來,市場大體上都是把人民幣與港元作為獨立的貨幣來看待。比較港元遠期差價與人民幣不交收遠期匯率的走勢,就可清楚見到這種情況:直至1998年底,兩者的走勢均相當接近,但其後便開始各自發展。市場能夠獨立看待人民幣與港元,顯示市場是從事實得出這個明顯的結論,這就是從1983年推行聯繫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貶值了超過70%,但同期港元表現堅穩。市場對朱總理表示可能會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幅反應平靜,說明市場已能獨立看待人民幣與港元。
  6. 金管局內部研究進一步顯示,與普遍的想法相反,人民幣貶值實際上可能會對香港經濟產生刺激作用:原因是兩地經濟之間的互補作用所帶來對需求的正面影響,足以抵銷兩地互相競爭的少數經濟活動失去競爭力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這些互補作用部分反映香港作為內地出口的主要轉口港的角色。一旦人民幣貶值,香港本身與內地的直接貿易平衡會惡化,但對內地的轉口應會上升。事實上,自1980年代初內地轉口迅速增加開始,來自這些轉口活動的利潤均較香港與內地其他貿易項目合起來的利潤為多。

結論

  1. 我在演辭中提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會在多方面裨益香港。入世會令中國對外貿易大幅迅速增長。儘管這些額外的貿易並非全都會經香港進行,但亦不會刻意避開香港。更重要的是,在開放、全球化發展以及提升企業管治等方面的刺激將會擴大和深化香港作為專業知識的儲備、國際經驗的中心,以及投資的來源與渠道這些歷史悠久的角色。至於香港的銀行業,由於信譽超著,而且與內地有悠久的業務關係,當內地銀行業開放,香港銀行業若能作好準備,把握時機,自然會獲益不淺。在貨幣範疇方面,對於中國入世對人民幣未來發展的各種預測──包括擴大匯率波幅──對香港整體經濟主要會帶來正面影響,並且應不會對香港完全獨立和基礎穩健的貨幣構成任何問題。
  2. 在一個包括中國在內的世貿組織的環境下,香港可以更全面地發揮在Cato Institute的評估中,令香港成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的特質。因此,這次研討會的主題總是令我覺得有點兒不妥當,希望大家不會介意我在這裏提出。「香港的遺產、中國的未來」這句話有點憂戚的味道,令人想到香港在臨終時把一些東西遺留予中國,而大家聚集在此是為了參加喪禮,或至少是跟香港見最後一面。當然,這肯定不是研討會的目的,研討會的程序清楚表明研討會的目的正好與此相反。我有信心隨著時間過去,大家會發覺有許多證據顯示香港這個城市朝氣勃勃。只要踏出這幢建築物,大家就能親眼見到。我嘗試透過這次演講,向大家說明香港和內地都會因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而得益。就如內地各項最新發展一樣,入世為香港帶來無盡的機遇,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作好準備,以能充分利用這些機會。
最新演講辭
修訂日期 : 2000年09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