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科技为香港金融服务业品牌增值

匯思

2016年09月06日

以金融科技为香港金融服务业品牌增值

今天我出席了财资市场高峰会,在会上我以建立和保持「香港品牌」为主题,对于香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契机分享我的一些看法,本文集中谈谈其中关于金融科技(Fintech)的部分。

在环球金融中心的激烈竞争当中,「香港」二字已是品牌的保证,我们提供的金融产品选择多、市场够深、效率快、服务好、透明度高、监管完善,然而这些品质并非香港的独家专利,面对来自各地的竞争,香港要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拥抱金融科技是新的推动力。近年来,金融科技在我们日常生活上日趋重要。尽管如此,金融科技毕竟是新事物,触及很多未曾尝试的范畴,即使业界跃跃欲试,但可能会担心新产品或服务出现未知的情况,又或者是否符合现有的法规和监管要求等。

金管局在今年三月成立了金融科技促进办公室(Fintech Facilitation Office),打开沟通之门,促进金融业与监管当局和科技业界的沟通和交流。我们较早前推出「网络防卫计划」,就得到银行和金融科技界的认同和广泛支持。

踏出成功的第一步后,金管局今日再公布两项新猷,继续推动金融科技在香港发展。

(1)    金融科技创新中心(Fintech Innovation Hub)

第一项新猷就是金管局与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应科院)合作推出金融科技创新中心,让金融科技业界和银行及支付业界的营运者,在一个系统完善和支援充足的环境下,试验新产品或服务的概念是否能够在现实世界应用得到。这些试验将会在一个隔离和可控环境下安全地进行,而监管机构亦可在产品或服务试验初段时,就提出意见。虽然部分大型银行已经有自己的试验场,但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将会提供场所让大小机构共融合作,效益必定比单打独斗高。

这对一些日后会成为业界共同采纳的技术来说,效益将更为显著。以生物认证为例子,日后从事脸孔和语音辨识技术的开发商可在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收集潜在用家的意见,并获得监管机构初步的规管指引,有助加快推出市场应用。

金管局亦会受惠于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的成立。未来我们可以与创新科技人员探索更多使用新科技的可能性,例如大数据分析和其他金融监管科技(RegTech),以提升金管局监管工作的效益。

(2)    金融科技监管沙盒(Fintech Supervisory Sandbox)

业界有地方练成武功之后,还需有用武之地,需要监管机构在政策上提供便利,因此我们推出第二个新猷就是「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所谓「沙盒」其实是一个小范围的试验场,在符合一些前设条件(如对用户的基本保障等)的情况下,让银行以先导形式去试行一些应用新科技的产品和服务,而毋须遵守由金管局发出的全套合规要求。透过「沙盒」提供的可控环境,银行可以更快、更低成本地收集实用数据和用户意见,在全面推出市场前完善产品和服务。这个做法也有助金管局更有效地评估针对新产品和服务所需的监管措施和力度。而最终受惠的将是银行和它们的客户。

「沙盒」制度需有相当的灵活性,因此金管局没有一张详细列出「沙盒」内监管「弹性」的清单。银行如果对运用「沙盒」作试验有兴趣,可直接与我们联络,个别商讨合适的监管「弹性」范围。

外界经常有个错觉,就是香港金融科技的发展落后于人,这点我并不同意,至少在银行业的情况绝非如此。不少本地银行正磨拳擦掌,计划短期内推出不同类别的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包括上文提及的生物认证技术。

至于区块链(Blockchain)、机械人和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等技术,正处于探索阶段,相信将来很快便可应用到银行的服务上。

我曾在不同场合讲过,金管局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原则是「风险为本」(risk-based supervision)和「科技中立」(technology-neutral),意思是我们在制定和执行监管框架和规范时,只会根据金融活动或交易的本质和衍生的风险作为基础,并不会因为采用不同的科技而作出特殊的豁免或要求。

我希望大家不要误解「科技中立」等如金管局漠视金融科技和创新技术对金融业作出的贡献。「科技中立」更精准的意思是,我们作为监管机构,在拥抱金融科技和创新技术的同时,不应牺牲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障。今年八月,金管局就批出第一批储值支付工具牌照,让市民可以安心使用支付工具服务。公众的反应显示,社会上普遍认同我们在便利消费者和保障他们权益之间所取的适当平衡。

 

香港金融管理局
总裁
陈德霖

2016年9月6日

最新匯思
修订日期 : 2016年09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