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轄下貨幣發行委員會2004年9月3日會議記錄

新聞稿

2004年10月04日

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轄下貨幣發行委員會2004年9月3日會議記錄

(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於2004年9月30日批准公布)

2004年8月2日至8月20日期間貨幣發行局的運作

貨幣發行委員會(委員會)獲悉,報告期內港元匯率維持貼近聯繫匯率。兌換保證於8月4日被觸發,總結餘在期末時減少至75.4億港元。但期內港元利率回軟,並繼續低於同期美元利率。

委員會成員獲悉,報告期結束後因有利息套戥交易導致一些資金進一步外流,使總結餘在9月3日再減少至44億港元。預期這些利息套戥交易將會使總結餘進一步減少,同時銀行同業拆息可能會進一步上升。委員會成員亦獲悉,今年第2季在香港使用的貸款顯著增加。但由於銀行體系流動資金充裕(從貸存比率相對較低可見),短期內應不會令貨幣狀況顯著收緊。

委員會獲悉,報告期內貨幣基礎的變動與外匯儲備的變動完全一致,符合貨幣發行局制度的原則。

報告期內的貨幣發行局制度運作報告載於附件A

 

對風險及不穩定因素的監察

委員會注意到第2季全球增長放緩的幅度較預期大,以美國及日本的情況尤其明顯。這雖有助減少市場對短期內加息的預期,但油價飆升再度引起關注。本港經濟發展繼續令人鼓舞;由於第2季錄得的12.1%增長率較預期為佳,政府將2004年的增長預測上調至7.5%。香港經濟前景的主要風險仍然有幾項:(1) 加息步伐;(2) 油價持續上升;及(3) 內地經濟放緩的幅度。

關於上述第3項 風險,委員會成員注意到雖然內地行政指令式的宏觀調控措施已令經濟增長及投資放緩,但部分由於貨幣及金融狀況寬鬆,通脹及內需壓力似乎未有減少。內地經濟 放緩可能對香港帶來風險,尤其對被用作對沖內地投資風險的金融市場來說情況更甚。但在現階段來看,這些風險應不會大至影響香港的貨幣及金融穩定。

 

區內貿易及中國內地的角色

委員會注意到中國內地經濟放緩可能會透過貿易渠道對亞洲經濟體系造成影響,並在會上審閱一份探討區內貿易發展與中國內地角色的資料文件。委員會了解到過去20年 間區內貿易有顯著增長,其中部分是貿易流向轉變,與亞洲經濟體系之間加強生產分工的趨勢相符,並反映中國在加工組裝方面的比較優勢。因此,中國對區內貿易 增長發揮關鍵作用,而前者經濟放緩將可能影響區內其他經濟體系(尤其台灣、南韓、香港及日本)。若經濟放緩仍只集中於本地需求環節,其影響程度可能有限, 但若收緊信貸同時影響到內地出口企業,上述影響便可能較顯著。

 

持有國際儲備的模式──金融中心有何不同?

委員會注意到香港外匯儲備的數額成 為外界討論的議題,並在會上審閱一份有關國際儲備需求的資料文件。該文件考慮到經濟體系的金融中心地位及經濟規模、貿易開放程度與匯率制度等因素。委員會 了解到鑑於國際金融中心往往會遇到龐大而波動的國際資金流向,因此可能需要持有較多外匯儲備。金管局的研究結果證明,若考慮到經濟規模、貿易開放程度及國 際金融中心地位等重要因素,按照國際標準,香港持有的外匯儲備水平似乎並非特別偏高。

 

如有查詢,請聯絡:

新聞組經理馮惠芳    2878 8246或
新聞組高級經理陳民傑  2878 1480

香港金融管理局
2004年10月4日

最新新聞稿
修訂日期 : 2004年10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