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轄下貨幣發行委員會2003年7月4日會議記錄

新聞稿

2003年08月04日

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轄下貨幣發行委員會2003年7月4日會議記錄

(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於2003年7月31日批准公布)

2003年5月29日至6月20日期間貨幣發行局的運作

貨幣發行委員會(委員會)獲悉,6月份港元及外匯市場維持穩定。由於市場揣測人民幣匯率的官方交易範圍可能擴闊,12個月美元兌港元遠期匯率溢價於6月17日上升至182點子的近期高位,其後於6月底回落。由於非典型肺炎事件漸告平息,港元與美元利率之間的差距繼續收窄。

委員會獲悉,金管局在6月27日公布財政司司長於2003年6月25日致金融管理專員的函件,正式列明香港的貨幣政策目標及貨幣體制:透過採用貨幣發行局制度保持港元匯價穩定,將外匯市場港元兌美元的匯率保持在7.80港元兌1美元左右的水平。這正是自1983年10月所推行的聯繫匯率制度。

委員會獲悉,報告期內貨幣基礎的變動與用作支持貨幣基礎的外匯儲備的變動完全一致,符合貨幣發行局制度的規則。

報告期內的貨幣發行局運作報告載於附件A

對風險及不穩定因素的監察

委員會獲悉,雖然最新數據顯示美國經濟有好轉的跡象,但全球主要經濟體系的增長步伐依然緩慢,股市則在市場預期經濟增長較佳的氣氛下持續回升。香港方面,金融狀況隨著非典型肺炎事件結束而告好轉,商品出口亦繼續表現強勁。然而,由於失業率偏高,普遍預期本地需求只會逐漸回升。

委員會審閱了一份有關港元存款與總存款比率下降的特別分析。該分析指出,比率下降是因為宏觀經濟及金融市場的最新發展,而不是港元受到壓力。具體而言,促成比率下降的原因可能包括:香港相對主要貿易夥伴的經濟增長較疲弱,以及外貿表現強勁,因而增加對外幣的需求。委員會成員了解到,香港的本地貨幣存款與總存款比率相對較低,其實是類似其他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情況。委員會成員亦注意到,市場對港元的信心與港元存款與總存款比率之間似乎沒有固定的關係。

香港銀行體系的盈利情況

委員會審閱了一份探討在經濟困難及經營環境轉變下影響本港銀行體系盈利情況的各種因素的資料文件。委員會了解到,銀行體系盈利情況若然較理想,將更能抵禦負面衝擊及有利於維持金融體系的穩定。該文件指出,宏觀經濟因素及個別銀行本身的情況同樣是影響銀行盈利情況的重要因素。在各項宏觀經濟變數中,本地生產總值增長、通脹及實質利率均與盈利有正面的相連關係。個別銀行變數方面,營運效益是決定盈利情況的最重要因素。委員會成員注意到,近年盈利下降主要是宏觀經濟因素(尤其通縮)所致,隨著日後經濟復甦,整體銀行盈利情況應能改善。

內地通脹及通縮的成因

委員會審閱了一份有關自80年代末內地通脹情況的研究。該研究指出,通脹的主要成因是人民幣有效匯率上升及生產效率提高。

 

如有查詢,請聯絡:

新聞組經理馮惠芳  2878 8246 或
新聞組高級經理陳民傑  2878 1480

香港金融管理局
2003年8月4日

最新新聞稿
修訂日期 : 2003年08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