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典當自己的孩子?

匯思

2015年04月10日

誰會典當自己的孩子?

(中文譯本)

本文摘譯自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2015年4月10日於香港大學狄比紀念講座發表的演辭

電影《一九四二》以1942年左右河南一帶大飢荒作背景,無數災民流離失所,賣兒求生。在生活相對富足的現實世界,其實很多社會正不自覺地典當自己的孩子。關鍵詞是「債務」。

二戰期間,為支付戰爭的龐大開支,交戰諸國政府大額舉債,平均債務高達GDP 200%。戰後重建,到了1970年代,政府債務降至GDP 30%以下,私營部門債務則逐步上升至GDP 85%。但隨後三十年,發達國家的公、私營部門債務以遠超經濟和收入增長的速度急速膨脹,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夕,債務總額高達GDP 290%。危機爆發後,美、歐、日各國政府債務仍有增無減,數以萬億美元計地往上疊。

發達國家公共債務急增,反映政府開銷無度,缺乏財政紀律。大多數歐洲國家長期推行赤字預算,平均每年財赤達GDP 3-8%,只能借貸度日。美國聯邦政府基本上是連年入不敷支,1980年代至今財政赤字平均佔GDP的3.2%。這些國家唯有不斷以新債養舊債,填補財政缺口。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發達國家推行量寬政策,資金氾濫,人為地壓低息率,一些歐洲國家的短期國債甚至出現負利率。這種扭曲的現象令銀行存款利息似有若無,國債回報縮水,變相「懲罰」審慎的儲蓄者和退休人士。

債務有其積極的作用,當政府借貸去投資基礎設施或培育人才,其回報就是未來生產力和競爭力的提升。但如果借貸用於消費、作沒有價值的投資或濫發福利,那就是另一回事。

發達國今天債台高築,是過去30年「洗腳不抺腳」的結果,成因甚多,其一是許多民眾覺得經濟繁榮是必然的,美好生活是與生俱來的權利。這種觀念催生超前消費,並誤以為主權債務危機只會發生在發展中經濟體身上。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姑且稱為「集體不負責任」症候群。當一名選民對承諾上台後大灑金錢的政客投下一票,他只是為數眾多的選民之一,投票不記名,不管結果為何,選民都毋需直接問責,容易造成向短期民粹政策的傾斜,種下中長期難以持續的財政苦果。

擺脫政府債務危機是非常困難和極度痛苦的過程。困難在於沒有其他捷徑或容易的方法解決過度借貸,去槓桿化是唯一途徑。第一,政府必須實施可靠有效的計劃去整固公共財政減少開支,增加收入。第二,在削減預算的同時,盡量用好有限資源,投放在基礎設施或有效投資,恢復經濟中長期穩健增長。第三,推行結構性改革,加強勞動力、商品和服務市場的靈活性和容量,以提高經濟及勞工的生產力和競爭力。

痛苦在於去槓桿化會導致短期經濟衰退,資產價格下跌,失業率上升,個人、企業和政府收入下跌,是苦不堪言的猛藥,民眾對的強烈反彈應是意料中事。1997年香港過度槓桿的樓市泡沫爆破,一年間GDP收縮9%;1997年10月至2003年7月,樓市累積下跌了66%;本地消費物價指數五年間下挫16%;失業率飆升至2003年6月的8.5%,是香港有失業率統計以來的高位。面對如此逆境,香港人迎難以上,憑團結和鬥志,推行改革和調整,令香港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基礎更為穩固,安然渡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2011年的歐債危機。

新興經濟體,包括近日家庭債務佔GDP比例創歷史新高的香港,要從發達國家近年的錯誤中汲取教訓,在家庭、企業、政府層面,切戒先花未來錢的思維和習慣。香港更應小心「集體不負責任」思維,對於一些中長期財政上難以為繼的公共政策必須慎之又慎,否則無異於典當我們的下一代。這需要香港人的智慧以及領袖們的勇氣和本領去應對與日俱增的「開水喉」壓力和誘惑。香港人口結構正急速老化,儘管政府財政仍有盈餘,但十年內將出現結構性預算赤字。

當代人花費無度、債台高築,極大可能要由未來一代接一代地承擔代價,承受痛苦。如果我們不希望像某些發達經濟體一樣典當我們的下一代,就不應留下如山的債務給他們處理,而是以負責任的態度,避免公共政策背離政府長期建立的審慎理財原則。我們這一代不但要避免寅吃卯糧,更要像父輩一樣,作好犧牲眼前利益的準備,為香港長遠發展舖路,為子孫後代著想。

 

香港金融管理局
總裁
陳德霖

2015年4月10日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15年04月10日